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20世纪末,网络介入了文学生产的全过程。网络文学带来了崭新的审美方式和价值追求,实现了文学的自由发展;不过,创作主题的单一和重复使网络文学的发展思路变得狭窄,网络文学有自己的局限和不足。真正的网络文学和纸介文学应该是相通的,互补的。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网络化的发展,我们在接触网络的同时,一种不同于传统文化的新文学样式悄然出现,而且大有与传统文学分庭抗礼的势头。网络文学,是一种以网络为载体来发表的文学作品,它是现代的网络技术与传统文学碰撞下的产物。它拥有着更为广泛的传播途径,也大大缩短了阅读者获取信息的时间,相比于传统文学还是有一定的优势性,因为社会越来越信息化,给网络文学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发展平台。但是网络文学还是存在很多的弊端和缺陷,由于不受限制,导致网络文学的文学性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而且多数网友评论比较浮躁,给文学带来很大程度的消极影响。因此,从长远考虑,我们希望网络文学可以不断进步,建立与传统文学互学互补、互存互荣的和谐关系,使得文学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网络文学是电脑网络与传统文学碰撞的产物,是新世纪文学研究的热点之一。网络文学分为:纯文学、白开水文学、创作文学等几类;其表现手法有短句、互动、模仿、剪贴、角色扮演、乱弹等:其具有开放性、即时性、互动性的特点。网络文学为传统文学带来了新的气象,影响和冲击了当代文学。将会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4.
网络的出现为网络文学的产生提供了可能,网络文学也给文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网络文学的创作存在各种风格,呈现出不同的姿态和风貌,形成了开放自由的氛围。  相似文献   

5.
网络文学的强势发展,给传统文学带来了冲击,也带来了机遇。一方面,将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并置,会导致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的一种"绑架",阅读网络文学所带来的愉悦和轻松,刺激一部分读者进一步远离艰涩难懂的传统文学;另一方面,网络文学的广受欢迎,培养了一批读者,这在客观上延缓了人们"忘记"文学的速度,给文学及传统文学的整体复苏带来宝贵的缓冲时间。  相似文献   

6.
艺术自由是五四文学革命的重要遗产之一,网络文学对之既有继承又有超越。继承性体现在艺术自由是网络文学和五四文学共同的价值诉求,世纪初相似的历史语境决定了它们相似的艺术追求。而网络文学对其的超越性,在文本层面主要体现为小说类型和叙述语言的创新性。艺术自由给网络文学带来重要的文学生态意义,主要体现在网络文学极大地改变了当代文学发展的整体性格局,并带来网络小说文本的创新性,从而使网络小说获得了不一样的现代性文学面孔。  相似文献   

7.
网络文学作为一种以互联网为传播媒介的新型文学形式,因其不同的传播媒介,实现了读者与作者的共同创作.通过分析网络文学超越传统文学的特征,探析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在文学审美性、艺术性、人文性及作品品质方面的缺陷,提出网络文学必须依托传统文学,才能获得更好发展.  相似文献   

8.
本文简要的介绍了网络文学的由来,概括说明了其自由、戏谑性的特点,提出了网络文学的发展最终不能悖离传统文学,不能违反文学的本质,并建议用ebook的形式促使其更规范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新世纪文学受市场化和多元化文化生态以及新媒介的侵蚀、挤压、消解的影响,依附着越来越多的商品属性,包括网络文学在内的大众文学的狂欢性和娱乐性模糊了文学审美感性和理性追求的统一。文学精品的匮乏、主旋律的式微和包括网络文学在内的通俗文学的广场效应给文学的发展带来了不少新的困惑。新世纪文学发展的困境和隐忧是文学转型、新生前的阵痛;文学的突围既是文学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需要的自我救赎,也是作为精神守护者文学家自觉的文化使命。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催生了新的文学形态——网络文学。网络文学的出现,影响并改变了文学的存在方式、人们的艺术思维模式与审美习惯。它拥有诸多物质技术优势,但当前创作上和表现上的不尽如人意使其陷于尴尬处境,这种尴尬主要缘于对网络文学特性的模糊认识。网络载体的物质特性使网络文学拥有自由性、开放性、大众性、互生性和超文本性,这使得网络文学可以成为最具活力的文学形态。  相似文献   

11.
网络文学语言对传统文学语言理性成分的削减,无颖会对传统的文学语言模式构成冲击,但由于其先天的不足以及大众文化心理的介入,阻碍并抑制了网络文学的深层掘进。因此,网络文学语言的发展不仅需要理性精神的重现,而且也需要传统文学语言精华的融进,向传统文学语言的回归是其发展的必然轨迹。  相似文献   

12.
以网络文学为主的现代传媒文学已呈现迅速崛起的趋势,但同时现代文学世界却不断涌现了"没有经典"批评家死了"的尴尬。现代传媒文学与传统文学相比缺少经典性,审美价值较低。究其原因关键是语言叙事模式不同,未来的传媒文学可以通过寻求文学语言叙事的蕴涵性、内指性和阻拒性的回归来解决现代传媒文学语言审美性较低的困境。通过提倡文学审美性批评的回归来构建网络文学批评的新范式。  相似文献   

13.
传统文学趋于精英化的存在方式和把关制度下的传播壁垒使之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中逐渐式微,而与网络的邂逅与联姻,让文学在短短的时间里打开了无数个出口,网络文学在当前的传媒语境下已超越文学本身的影响力而成为备受关注的社会文化现象。网络新媒介从文学的主体、文学类型、文学语言、叙事方式等方面对文学传播进行了演进与重构,展示出其不同于传统文学的壮美图景。  相似文献   

14.
网络文学语言平面化、俗化以及极度的煽情使其语言的感性色彩得到了夸张的体现,但与此同时却造成了语言理性成分的削弱甚或缺失,这是由于其先天的不足以及大众文化心理的介入所致,这种现象阻碍和抑制了网络文学的深层掘进,因此,网络文学语言的发展不仅需要传统文学语言精华的融入,而且也需要理性精神的重现,向传统文学语言的回归是其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15.
结合地方高校实践教学改革创新经验和成果,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传统实践教学模式进行优化,充分利用地域文化资源弥补综合实践资源不足,同时积极开拓网络实践教学课程和路径,形成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实践教学新模式。  相似文献   

16.
作为网络时代的新事物,博客在近些年来发展的速度大大超出人们的想象。在这些热闹场面的背后,到底是什么让它如此红火?这里拟从网络写作的角度,从分析博客发展的原因和博客写作的内容入手,试着探讨博客写作的是是非非,并且得出结论:以草根、匿名、真实、个性为特色的博客,在商业化和消费化的社会,正在沦入大众传媒和商家的赚钱机器里。语言暴力,小资情感,颓废情绪、色情描写充溢其间,正是这种特性,容易让它流变为大众的语言娱乐场所,内容世俗化,形式平面化,表达自我中心化。这种文字已经成为大众文化制造的文化快餐,严重侵蚀传统文学领域。这无疑削减了文本的批判力量,失去了文本本应于边缘处体察到的生存的深切感。  相似文献   

17.
已有观点认为,网络文学中凝聚着解不开的“后现代情结”,打有“后现代消费文化”的深刻烙印,包含着对传统和经典的反叛。然而,无论从网络文学作者还是作品来看,网络文学都和传统文化精神有着密切的联系,中文网络文学已成为在全球化浪潮中弘扬中国传统丈化精神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8.
教学模式的改革是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本文从理论到实践探讨了网络环境下“主导-主体”教学模式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的应用。该模式就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强调在网络环境下调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质效。  相似文献   

19.
网络语言:现代与后现代的冲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信息时代网络社会中的一个必然现象,网络语言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是件好事。如何认识、如何看待网络语言是网络文化建设的一个基本前提。不同文化环境下网络语言有着很大的悬殊,这种悬殊其实体现出网络语言作为后现代的审美和现代语言的文化冲突。要解决这一冲突,当前网民必须过好三大关:技术关、语言文字关、传统文化关。  相似文献   

20.
王卫兵 《毕节学院学报》2011,29(11):102-105
大学语文教学有别于中小学语文教学,将中国古典文学和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教学重点无可厚非;但轻视语言知识,甚至彻底排除于大学语文教学之外则失之偏颇。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化以语言为主要载体,对于中国古典文学和中国传统文化教学来说,语言知识是桥梁、是窗口,是镜像。无论就理论还是实践看,大学语文教材都应当给语言知识的教学留下适当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