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的意义已毋庸置疑。以往,在新疆农牧民眼里,读书是件高雅的事,也是件可望而不可及的事。"读书难、看报难"成为他们与外界沟通、接受先进文化的屏障。  相似文献   

2.
书籍是人类文化知识的宝库,记载了人类的认识和实践的成果。古今中外学者志士的卓有建树,大多是靠着读破万卷书而成就的,集理学大成的朱熹说"盖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是最便利最经济的求知方法。王安石在他的《劝学文》中,曾经诗化地阐述了阅读作为精神产品的消费和再生产活动,具有"读书不破费,读书利万倍。窗前读古书,灯下寻书义,贫者因书富,富者因书贵"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读书与梦想     
书是人类文化的实物载体。人类文明的发展,思想的进步,社会的变迁,智慧的结晶,科学的昌明,丑恶的衍生,人间的疾苦,凡此种种,自有文字以来,都在书中记录在案。总的说来,“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它带给人类的主流是好的。因此,自有书以来,读书便是历代各国的知识分子、文人墨客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生存方式,一种精神依托,时时刻刻不能离开的。中国古代的先贤们,向来主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将知和行紧密地统一起来。历史已经反复地证明,凡能坚持这样做的知识分子,都对中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媒介技术的发展使书籍有了纸质、电子和DNA书籍之分。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介阅读方式的流行使人们担心纸质书籍的命运。保罗·莱文森媒介进化的"完成任务程度决定存活程度"、人类感觉的"即时/永远"轴线、"特定领域生存"和人性化趋势理论指出了三种书籍的未来命运。三者在与语词的关系、与"太阳光"和"电光"之间的依赖关系及传播效果的物质场所感等方面各有优劣势,决定了纸质书未来将与人类相伴。三种书籍各具不同的"即时""永远"传播特性以平衡人类感觉,未来都将在人类社会中有属于自己的领地。  相似文献   

5.
出书与读书     
出书与读书■南方出书人成天与书打交道,理应多读书。在别人眼里,最羡慕的是出书人书多。但是时下不少出书人“生在福中不知福”,不怎么读书。这反映了一部分人的浮躁心态,这是做好出版工作之大忌。出书人应该多读书。书籍是人类知识的凝聚,做书籍编辑工作,没有渊博...  相似文献   

6.
<正>毛泽东喜爱读书、嗜书如命。即便是戎马生涯,在面临危境、紧急转移的时候,依旧不放弃阅读,不舍得扔掉随身携带的书籍;而在和平年代,读书不辍,已经成为生命中的一部分。他曾说:"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在晚年,他曾长期住中南海"游泳池",陪伴他的是好几排书架。据其身边图书管理人员徐中远撰写回忆文章称,毛泽东晚年阅读小字困难,"毛主席看用新闻纸印的书,  相似文献   

7.
读书之乐     
张雷 《记者摇篮》2005,(12):10-11
中国人是一个崇尚实用主义的群体,凡事大都强调其功用,这也是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所提出来的中国古代技术发达而科学不够昌盛的原因之一。古人对读书也给予了很多功利主义的功能,即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车马轿”,你看,这金钱、高官、美女竟然都藏在貌似高洁的书籍当中.自然我们也不能说这“金钱、高官、美女”都是俗物。当然,古人也有将读书的功用看得很了不起的,且似乎属于“主旋律”,即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功用.或者如宋朝大儒张载所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  相似文献   

8.
数字时代跨平台出版的书籍设计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钟隽 《中国出版》2012,(23):36-38
书籍是人类传承文明、交流文化的重要媒介,在人类漫长的发展与进化过程中,书籍的形式也在不断发生演变:从"甲骨文"到"简策""卷轴""线装书",再到如今装订成册的现代书籍;制造书籍的基本技术也不断取得突破:从造纸术到活字印刷术,再到如今突飞猛进的数字技术。21世纪,人类延续千年的传统阅读习惯与快节奏、多媒体的数字时代发生了激烈的碰撞,数字书籍、纸质书籍和多媒体读物同时丰富  相似文献   

9.
"新闻无学"的质疑时常在媒体内外寻找引证,"本领恐慌"的忧虑往往成为媒体创新的制约。在电子传媒时代,记者编辑到底还要不要读书?我们认为,读书依然是记者提高自身素质的基本学习途径。因为,印刷书籍是人文精神最富有之所,是人类知识最集中之地。它要求我们集中于头脑的思考,不被表面化的声色干扰,静心地吮吸精神营养,在"边干边学"的岗位修养中提升媒体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本刊新辟"书话茶馆"专栏,刊载媒体人读书、荐书、评书的短文。本期约请报社总编起个头,带个路,介绍自己的阅读经历和品书感受,引领记者编辑多读书、读好书。  相似文献   

10.
书装艺术外在形式的心理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凌 《编辑之友》2005,(1):75-76
书是什么?是人类文明的伟大标志.是人类表达思想、传播知识、积累文化的物质载体.古人日:"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而面目可憎也."或日:"积财千万,无过读书.""寒可无衣,饥可无食,至于书不可一日失."汉代的匡衡凿壁偷光,刻苦读书,从一个普通的穷孩子成长为汉代的大学问家,是书籍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使其成为国家的栋梁.  相似文献   

11.
寂寞读书人     
我以为,人应当活得丰富些,而读书是令人充实并自信地生活的方法之一。钱钟书先生提倡:闭上眼睛,用心而不是用眼睛来审视一下人生。读书就是最重要的审视人生。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的价值显而易见。孟子认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读书的地位可见一斑.古往今来,读书成就了无数名人大家。  相似文献   

12.
2015年4月23日是第二十个世界读书日,本栏目特转载我区七位作家、诗人、教授为此写下的真诚文字。"在这个伟大的时代,我们同样有责任创造美好的生活,年年岁岁有所作为,在繁忙中不忘阅读。""读书,是可以信任的。""书是有生命的,读书就是和书谈恋爱。读进去了,就等于结婚了,就会不离不弃,伴随一生。""走近书这个好朋友吧,它会让我们在命运的前行中,失去的是过眼云烟,得到的是一双飞翔的翅膀,最终获得的是精彩绝伦的人生。"让这些美好真挚的文字陪伴我们走进世界读书日,同时祝愿越来越多的人与书为友,从书中汲取生命成长的营养。  相似文献   

13.
针对当前单纯个体网络阅读效果较低的问题,以"有书""京东共读""十点读书""凤凰读书计划"等为代表的网络共读模式在阅读模式上进行了有效创新,主要表现在从个体阅读转型为"组队阅读",从"快餐化""碎片化"阅读转型为深度阅读和系统阅读等。其进一步发展还须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共读图书的"供给侧改革"、通过网络互动形成"粉丝经济"的优势,以及精心设计"粉丝经济"时代共读的周边产品组合等方面进行完善与构建。  相似文献   

14.
读书的叛徒     
书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基石,希特勒却粉碎了这块基石,成为读书的叛徒。希特勒喜欢藏书,痂迷读书,阅读了大量的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方面的书籍,但他却走向了人类的反面。读书固然重要,但须慎读,这是反思希特勒读书生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说起读书,很容易想起“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这两句话,似乎专制时代的读书人,都是为着世俗的功利目的才拿起书本的,十载寒窗,磨穿铁砚,只是为了有朝一日一举成名天下知,从此青云直上,显祖耀宗,封妻荫子。用现在的话来说,读书是手段,是智力投资,甚至是风险很大的赌博,因为读赢了  相似文献   

16.
有史以来,人们常把读书看作是一种特殊活动,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我读小学时,因淘气不爱读书,触发老师一番感慨说: 小人不知书中有黄金,若知书中有黄金,点灯费蜡也甘心。”这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论调,不足为训。绝大多数人,读书不一定为钱、为官、为美女、为有惊世之作,惊人之举。古人云:“读书旨在明其道”。读其书,能明白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就是收获。那么,如何“明其道”?首先必须读好书,不读坏书。记得一位名人说,一部好书,能教给你如何做人。这话有一定的道理。青年人,世界观尚未  相似文献   

17.
关于读书,旧社会有这么一句话,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很显然,说这句话的人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升官发财、得到金钱和美女。这与革命者的读书目的是截然不同的。但是,书能给人以知识和力量;书会开阔你的视野,叫你变得聪明起来,这却是真的。粉碎“四人帮”以后,法西斯文化专制主义早已被扔到爪哇国了。书讯成了书迷们的福音;书刊成了人们劳动工作、生活中最亲密的朋友。国庆前夕,在这金风飘香的季节我们采访了编  相似文献   

18.
周蔚华 《现代出版》2010,(6):F0003-F0003
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从小至今,我一直伴随书籍成长和发展,读书、写书、教书和出书,离开了书我就失去了未来的方向和存在的价值。读书,我与智者对话,分享他们的智慧;写书,让读者分享我的感受;教书,把他人的智慧和自己对这些智慧的领悟让学生认知,并启发他们的思考,增长他们的才智;  相似文献   

19.
有极其功利的阅读,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也有自足的痴迷,所谓"雪夜闭门读禁书","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作家的阅读和学者的阅读有极大的差别,小说家、散文家和诗人的阅读也是各有不同。对于以经营书籍出版的专业人士,他们的阅读更带有鲜明的、专业的、不可替代的方式。编辑阅读与校对阅读,就是两种不同的学问,既有联系更有区别。但它们究竟区别在哪些具体的、细致的方面,我们作为外行也是茫茫然的。有幸见到周奇先  相似文献   

20.
自有文字出现开始,人类便有了阅读活动。阅读活动使人类文明的进程变得丰富多彩,绚丽多姿。人们关于阅读的名言警句可以说是数不胜数,从"开卷有益"的古训,到"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的劝勉;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感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