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合作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根本社会心理蕴含,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心理适应机制。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的合作在内涵上体现了中国“和”文化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关系的本体论理解,在目标上超越了西方传统理性主义下的利益分配与资源共享,指向了德性伦理下的情感共融与价值包容。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经济全球化为牵引的国家与地区合作面临严重威胁和挑战,这不仅折射出西方社会有关群际恐惧的思想传统,也是现代博弈论与自恋文化的精神产物。立足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新理论范式,以中国叙事、交流互鉴与沟通接触擘画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社会心理路径具有重要的学术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2.
国际奥委会将“更团结”加入奥林匹克格言,旨在通过体育鼓励全球更加团结,这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不谋而合。运用系统性文献回顾和内容分析法进行归纳、梳理。研究表明:新格言是全球意识形态极化下,奥林匹克自身发展的需要,是新冠疫情造成世界割裂的特殊背景下逐步形成的,是奥林匹克在百年历史不断发展过程中的传承与展望,是塑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独特价值需求。奥运新格言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源头思想、文化价值、目标结果有很多理论契合,剖析二者的理论契合基础,解读新格言的时代价值,认清现实意义,为更好地推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践行奥林匹克新格言精神,举办一个更团结的冬奥会提供理论与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3.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处于反帝反封建的关键时刻,重建民族精神刻不容缓。强烈的民族情绪促使作家们对民族历史传统的研究产生浓厚兴趣,力图从文学艺术上去理解和反映民族历史的命运。历史剧因时而空前盛行,文坛上涌现出了大批史剧家,郭沫若是其中最杰出的一个。郭沫若以历史剧来表现急剧变化着的时代,通过极力宣扬古代人民的优秀传统、民族精神、民族气节,祈望在抗战中重建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4.
红色文艺作为一种贯穿百年中国历史的重大文艺现象,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文化心理、精神结构、生命意识、审美追求都产生了深刻影响,由此成为数代中国人理解社会、理解革命、理解人生的重要窗口。红色文艺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中国革命深度互动,与百年中国文艺现代化密切同步,其以独特的叙事方式与审美表达重建了文艺与现实的关系。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实践成果,红色文艺包含着政治与审美、历史与想象、通俗与典雅、传统与现代的艺术张力,并以革命性、人民性、现代性的思想文化特征以及民族性、本土性的美学风貌,表征着百年中国文艺发展及其文化创造的民族精神和审美范型。红色文艺与百年中国社会生活、与现代中国革命、与中国文学现代化、与中外文艺传统、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艺实践、与中国共产党领导文艺的百年历史经验等重大问题的深度研究,对当代中国文艺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总书记结合中华民族的历史与现实,以其战略高度展望民族未来提出了"四个伟大精神",即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对中华民族精神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外延。育才先育人,从教育的个体价值,社会价值和人类价值角度出发,探索民族精神的培育路径,有利于培养大学生时代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激发斗志、拼搏有为。  相似文献   

6.
叙事是一种纽带,凝结着叙事者和接受者的情感世界。作为中华民族的集体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承载着五十六个民族共有的记忆与情感,标识着中华民族大家庭共有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以叙事方式铸牢边疆民族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立足边疆各族群众地位平等的事实、团结和谐的事实和生活向好的事实,讲好各民族共同开拓辽阔疆域、共同书写悠久历史、共同创造灿烂文化、共同培育伟大精神的故事,通过叙事话语、叙事形式和叙事策略的实践理路,润物细无声地夯实边疆各族群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根基,从而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往实里抓,也往细里做。  相似文献   

7.
北京冬奥会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进程中的重要历史节点。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聚焦于北京冬奥会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探讨北京冬奥会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理念彰显与实践诠释。研究发现,中国不仅仅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发起者和倡导者,更是其坚实的实践者和维护者。北京冬奥会对于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其通过办奥理念、口号以及吉祥物和奖牌等象征符号充分彰显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理念,用实际行动从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方面诠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核心内涵,生动例证了国际权利、共同利益、包容互鉴、绿色持续的发展理念。未来,深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北京冬奥会筹办举办的思想引领与行动指南,努力将北京冬奥会打造成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实践载体与鲜活案例,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擘画北京冬奥会的愿景和遗产,以推动北京冬奥会“精彩、非凡、卓越”的办赛目标的实现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持续深入。  相似文献   

8.
分析上古五帝时代黄河故道与保定的历史地理关系,论证五帝之间一脉相承的血缘关系及其在保定周边地区的生存、生产与政治活动,找出一条五帝文化以保定为中心的传承与发展轨迹,也影响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政治思想、伦理道德、精神生活、民族性格的文化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9.
云南少数民族聚居地蕴涵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这些音乐文化随着民族的历史和社会背景的变化而发展,同时保持着自己固有的特征和风格,显示着不同民族区域与民族交流融合的文化特点。而对云南民族民间音乐在当下语境中的发展与变迁的历史与时代根源进行更系统的探讨,其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0.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血脉,是民族的精神根基。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一路走来有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滋养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儿女民族自信的根源,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活力源泉。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其发展之路上依旧面临着许多困境,比方说传统意识与当代社会价值观冲突的问题,或者是全球化与城市化淡化文化认同感的问题,亦或者是宣传工作方面的问题等等都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带来阻力。为此,本文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根本,明确其内容,分析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境,结合内容和困境提出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有效路径,应对文化传承的挑战,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对内培养自信,对外展示风采,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动力。  相似文献   

11.
再定义自己,是全球化时代对人文知识分子的历史要求。正确认识这一历史要求,就必须站在公正的立场,从政治的、学术的和文化传播的角度对其进行考察。面对全球化时代所呈现出的不平等、不公正的事实,人文知识分子理应把全球化理论转换成一种批评新论,并在批判中明确再定义自己的价值取向。必须批判人类文化趋同论,必须批判独尊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理论宣传的"向心逻辑",必须确立公正的人类意识。再定义自己要具体化到个体的内外精神结构的调整与更新上,它需要人文知识分子以一种大视野、高文化和担道义的精神来支撑。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传统文化内涵得到了人们的认可。从文化自给自足到前所未有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进步,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时代,文化自信是文化建构的轴心、动力和方向,也是维系共同体的精神支柱和灵魂。因此,我们应当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加强与异域文化的交流互鉴,为构建文化强国而努力。  相似文献   

13.
武术教育思想具有悠久的历史,它是构成武术文化的重要内容.从文化学和历史学视角对古代武术文化中教育思想进行探讨,认为武术文化的教育思想特征主要为:儒家文化的修身观;道家文化的养身观;佛家文化的防身观.在新时期我国弘扬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时代背景下,武术教育思想又融人了新的时代内容,为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在漫长的文学发展史中,无论是一直主导文学批评走向的主流英美文学还是其他有影响力的外国文学,“命运共同体”一直是作家们关注的方向。本文从叙事批评的角度解读英国当代作家罗丝·特里梅因的三部作品《回家的路》《色彩》和《古斯塔夫奏鸣曲》。虽然这三部作品涉及不同的故事主题,但都以历史的角度审视了对人类命运的关切和对人类命运前途的关照。  相似文献   

15.
摘要: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周期中,中国奥林匹克教育取得了丰厚的遗产,并不断探索未来奥林匹克教育的方向和价值。面对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的第二个奥运周期,中国奥林匹克教育需要在继承原有奥林匹克教育遗产的基础上,形成符合时代和国情的新的教育理念和价值。本文基于新时代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思想,对北京冬奥会周期内中国奥林匹克教育的时代使命及其新方向进行分析。本文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奥林匹克精神有着内在的契合性,应成为中国奥林匹克教育的指导思想,即新时代中国奥林匹克教育应通过奥林匹克运动平台培养新一代中国青年的世界公民理念,从而树立正确的奥运观和体育观,形成对世界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包容,培养具有全球责任意识的世界公民。  相似文献   

16.
文化是一个民族不可或缺的精神标识。随着时代发展,各种思想交流、交融、交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这种撞击中迎来了迅猛的发展阶段。如何在新的历史阶段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加强文化强国建设,如何以更加坦然的态度应对外界变化对我国文化的不良影响甚至侵蚀是我们要面对的突出问题。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华文化、提升中国文化的话语影响力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题中要义。  相似文献   

17.
在过多的从全球化语境中来分析民族文化及其发展的今天,所得到的结论莫不是从全球化这一大的背景或把其当成主流从上而下地来观照民族文化所得到的。以民族文化为背景,把全球化纳入民族的审视之中,试图从民族的语境中来看待全球化,分析它们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全面的了解全球性文化和民族文化全球化,以及把握他们的时代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8.
《我不再感到歉意》是瓦努阿图著名诗人卡利·瓦托科和艾伯特·莱奥马拉创作于反殖民时期的文学经典之作。从当下、过去和未来三个时间维度,分别探究诗中涉及文化身份建构的时空性文化内涵。研究认为,诗人通过极富想象力的诗性书写,先后引领作为预设读者的土著族群穿越在当下、过去和未来的不同时空中,使之更加明确和深刻地理解当下时空中被奴役的民族文化身份及其历史原因,进而在穿越时空的宏大历史叙事中使之更好地把握当下时空中的文化身份以及探究未来时空中如何建构理想的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19.
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和历史文化积淀,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能起到积极的作用。运用文献资料法、历史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梳理闯关东时期朝鲜半岛移民的迁入史及其传统体育文化的转变过程,并立足新时代审视朝鲜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当代价值。研究认为:闯关东时期朝鲜族传统体育文化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层面革风易俗;发现“齐鲁文化”“闯关东精神”“家国归属感”是夯实朝鲜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要因素;同时朝鲜族传统体育文化形成的“礼仪高于胜负”“群体高于个人”“和谐高于冲突”的思想契合“新时代礼仪文化”“新型举国体制”“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体育理念,以及能够加深各民族群众对生死与共、休戚与共、荣辱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建构,为当代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以此推动民族团结、民族文化传承以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设。  相似文献   

20.
借词与文化     
在历史发展中,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总会发生交流,而借词是语言交流中最常见的表现形式。顾名思义,所谓借词就是一种语言从另一种语言中"借"来的词。本文通过举例分析各种借词所受的文化的影响,来探讨借词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