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现代篮球运动中,篮板球是影响比赛胜负的重要因素之一。要想在比赛中抢得更多的篮板球,平时必须刻苦地训练,俗话说,表演看进攻,赢球靠防守,而抢篮板球则是进攻和防守两方面均要着重掌握的重点技能,是攻守转换的关键环节。一、抢篮板球的技术抢篮板球技术是篮球运动中的一个重要技术部分,任何队员要想成为优秀的抢篮板球能手,必须具备以下几个特点:1.必须具备勇猛顽强的作风和每投必抢的思想及行动准备现代篮球运动高水平全面对抗,表现在争夺篮板球凶猛、身体接触频繁而激烈。怕顶撞、不敢身体接触的运动员抢不到篮板球。如果不敢与对手进…  相似文献   

2.
抢篮板球是在投篮不中后双方争夺控制球权的一项技术,它是攻守矛盾转化的关键。一般来说,在一场比赛中,双方攻守机会是相等的。如果进攻方抢篮板球占优势,不仅可以增加本队的进攻次数和得分机会,而且可以增强队员的投篮信心,减少对方发动快攻的机会以及造成防守队员的犯规。反之,防守方在篮板球上占得优势,不仅能中断进攻方的进攻,而且可以造成攻方外线投篮的顾虑,削弱其攻击力量,从而使本队由守转攻,为发动快攻反击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进攻队员在不同区域投篮或跳起投篮至篮球碰篮板、球篮所需要时间的统计与分析 ,对防守篮板球挡人时间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提出为了有效地抑制进攻队员冲抢篮板球 ,防守队员应该注意先挡人 ,再转身抢篮板球的观点 ,并提供了进攻队员在不同区域投篮或跳投时 ,防守队员挡人时间的参考表。  相似文献   

4.
篮球比赛中,控制篮板球是掌控比赛的关键,是夺取最终胜利根本保证。本文主要针对篮板球的反弹规律,抢进攻、防守篮板球技术动作做了详细论述,旨在让我们对篮板球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5.
运用比赛实况级录像观察、技术统计数据分析等方法对第25届亚洲男子篮球锦标赛和第16届广州亚运会中国男篮与对手进攻能力及效果进行比较研究表明:在姚明和易建联缺阵导致中国队的内线实力有所下降;特别是在决赛中表现出进攻整体效率低下,各位置个人有效进攻能力较弱。在争抢篮板球的主动性和凶狠程度不高,鲜有抢篮板球的战术体现。  相似文献   

6.
中外优秀篮球队进攻能力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为了提高篮球进攻的训练水平,以文献资料法和比较法,从快攻、外围个人进攻、内线进攻、进攻篮板球和强攻等多角度对进攻能力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快攻能力是当今篮球比赛进攻能力的重要体现:外围个人进攻能力和内线中锋进攻能力是集体进攻配合中不可缺少的因素;进攻篮板球的获得可以增加进攻次数,提高投篮命中率和增强投篮信心;在严密防守下的强攻能力影响比赛胜负,并与比赛精彩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一、序言篮板球是篮球技战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攻守转化的关键,在篮球比赛中,争夺篮板球能力的强弱,是衡量一个队技战术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争夺篮板球可减少对方进攻的机会,增加本队进攻的次数,提高本队队员的投篮信心,还能发动更多的快攻,争取比赛的主动权。因此篮板球是影响比赛胜负的重要因素。八二年国内篮球比赛试行6.10米以外远投得三分的新规定以后,远投日益受到重视,每场比赛远投次数不断增多,但在目前远投命中率还不高的情况下,争夺篮板球的机会却相应增多。据有关资料介绍,我国男篮在某些国内比赛  相似文献   

8.
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数理统计法和对比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第28届奥运会中国男篮与其对手抢篮板球能力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中国男篮争抢篮板球的过程中缺乏勇猛顽强的作风,没有每球必抢的决心,身体对抗性较弱,而且过分依赖内线队员抢篮板球,全队之间在争抢篮板球时缺乏配合。不能正确处理获得篮板球后的动作,导致了快攻成功率较低,以及争夺前后场篮板球时的冲抢、挡抢意识不足,导致中国队在比赛场上对篮板球的控制力较弱。  相似文献   

9.
篮球进攻技战术概念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推理等方法,将篮球进攻战术、进攻基础配合概念进行了界定,将进攻技术、进攻基础配合以及进攻战术的属概念和种概念进行了设计,进攻技术包括进攻移动,传、接球,运球,突破,切入,投篮,抢进攻篮板球;进攻基础配合包括传切配合、突分配合、掩护配合、策应配合、挡拆配合;进攻战术包括快攻、衔接段进攻、阵地进攻、进攻区域联防、进攻半场人盯人、进攻全场紧逼。  相似文献   

10.
在CBA联赛2009—2010赛季季后赛广东队与上海队的第二场比赛中,上海队获胜的关键因素是队员之间合理运用了快速机动进攻战术、攻击性防守战术和远距离进攻战术;合理运用了远投技术和中、近距离投篮技术,球队进攻机会多,得分多,获得篮板球次数和助攻次数多;比赛中攻防转换节奏快,比赛流畅,可观赏性强。对数据的进一步分析揭示了上海队采用攻防战术和对个人技术的更高要求的合理性,可为CBA比赛技战术的灵活运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阐述了抢篮板球的重要性,通过对篮板球反弹规律的研究,提出了抢篮板球的方法以及应注意的事项。  相似文献   

12.
攻防篮板球以及防守综合质量两方面的差距,造成中青队进攻次数和与赛队之间的差距.进攻中的失误偏多,减少了完整进攻次数,技术能力和配合水平的低下,使得进攻的成功率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内线得分的优势由于技术能力上的差距而难以体现,突破投篮得分的比重太低,使得得分手段和得分区域上呈现出一种不均衡.个人机动进攻比重太高,小组配合进攻和全队战术进攻的比重不足.造成进攻方式结构上的不合理,最终难以构筑其强有力的整体攻势.  相似文献   

13.
罚球与抢篮板球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篮球运动,已向着立体加平面,即高度加速度、加高难度技术的方向发展,在快速中进行全面对抗。由于比赛过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变化莫测,特别是与势均力敌的对手相战,控制每一细小环节都是十分重要的。要取得比赛的胜利、获得优异的成绩,需要教练员针对对手情况和本队实际水平,进行精心设计。根据规则规定:球被投出手后,不属于任何一方,双方均可进行争抢篮板球,谁抢到了篮板球,谁就获得了控球权。可见争抢篮板球,是增加本队进攻次数的手段之一。如在对方篮下抢到同队队员罚球不中的篮板球,距篮下近,可直接发动进攻而得…  相似文献   

14.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数理统计法,对2011年U19世界青年女篮锦标赛中国队8场比赛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队在8场比赛中第二节发挥最好,与欧美强队比赛中第一节比分就存在较大差距;在进攻能力数据比较中,中国队与对手在总投篮次数上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在二分投篮出手次数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与强队前场篮板球差距较明显,中国队较对手失误明显较多。在防守能力数据比较中,中国队后场篮板球略胜一筹,中国队与对手在犯规次数上存在显著性差异,抢断数明显少于均值。由此可见,中国队需要提高在强对抗下的中距离投篮能力,强化前场篮板球训练,重点加强有攻击性、压迫式防守能力。  相似文献   

15.
现代篮球运动,朝着高速度、高空优势、高超技巧、激烈对抗、多变的方向发展。对抗最激烈的表现在三秒区内,篮球运动始终是在激烈对抗中得以发展,尤其是投篮出手后的篮板球的争夺。它是篮球运动中攻守转换的焦点,也是一个队取得主动权的“命脉”。所以要想在实践中运用好该项技术,就必须具有积极的拚抢意识,苦练抢篮板球基本技术,加强抢篮板球的力量,努力争取空中优势,为夺取篮板球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而促进篮球运动的飞速发展。  相似文献   

16.
当前世界男子篮球强队攻防特点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雅典奥运会、第15届世锦赛以及近几年的NBA比赛中世界强队的技术、战术相关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现代篮球比赛中后卫作用突出,进攻位置分工模糊,突破及外围得分比例增大,机动进攻加强。限制区内对抗激烈,多人围抢篮板球,防快攻以集体退防为主,全队防守战术在运用中变换次数不多。  相似文献   

17.
通过文献资料法、分析对比法、数理统计法对2006年女篮世锦赛相关数据和影像资料的研究,对中国女篮优秀运动员与女篮世锦赛前四名运动队相同位置队员得分、助攻、篮板、抢断、罚球、失误等技术指标进行比较与分析,发现中国队后卫3分命中率、进攻篮板球,前锋队员得分、抢断、犯规、助攻、进攻篮板、防守篮板指标与强队相比还有差距;中锋队员得分、罚球、抢篮板球指标有一定优势,但犯规、失误较多.针对以上差距提出相应的训练对策.  相似文献   

18.
论篮球内线队员拼抢篮板球的能力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运用理论分析的方法,阐述篮球内线队员抢篮板球能力的重要作用,以及影响篮球内线队员拼抢篮板球能力的4个方面:拼抢意识是抢篮板球能力的首要因素;身体对抗能力是拼抢篮板球能力的重要基础;技术是拼抢篮板球能力的核心:配合是拼抢篮板球能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19.
争夺篮板球是抢获球权的重要手段之一。挡人技术是争夺防守篮板球的首要因素,本文对争夺防守篮板球中的抢位、挡人技术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分析,并对临场运用以及配合格防守篮板球的方法也做了初步探讨,为抢防守篮板球技、战术的教学与训练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中国男篮在第28届奥运会男篮比赛上中锋、前锋、后卫和与赛队中锋、前锋、后卫在平均每场投篮次数、得分、篮板球和投篮命中率等临场技术统计的比较研究,发现中国队中锋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前锋在篮板球和失误上与对手有显著性差异,在后卫位置上差距尤为明显。通过分析研究说明,中国男篮与对手在进攻能力上存在差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