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程红莉 《科技管理研究》2013,33(2):138-141,165
在分析场的本质涵义、场的特征、知识创造的系统要素以及影响因素基础上,建立系统化的评价体系与评价方法,旨在为企业自查并进一步改进"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半干旱地区煤矿开采生态影响评价模型构建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钱者东  王智  秦卫华  蒋明康 《资源科学》2013,35(5):1059-1065
随着我国煤炭开采的重心向西北地区转移,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本文根据煤矿开采特点与半干旱地区环境特征,从矿井开采强度、生态敏感程度两个方面将煤矿开采的非污染生态影响分为土地占用、地面沉陷、地下水位变化、自然背景条件4个子系统,选取13项量化指标并确定其权重,构建了煤矿开采生态影响评价模型,系统提出了半干旱地区煤矿开采生态影响程度定量评价的方法.以神木大保当煤矿为例,验证了该评价模型的可操作性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牛方曲  封志明  刘慧 《资源科学》2018,40(4):655-663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资源大量消耗和环境污染加剧,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成为热点。本文对国内外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关研究进行了系统的回顾,以人口总量为出口界定了资源环境承载力概念,在此基础上对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研究进行了展望,总结分析了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存在的不足。研究认为:目前对资源环境承载力认知并未统一,评价方法也存在差异;研究侧重单要素评价,而对资源环境要素与社会经济要素的相互作用机理、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研究较为薄弱;在开放的系统下如何剥离要素流动导致的资源环境压力转移,率定社会经济系统对当地资源环境压力,透析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并提供可操作的政策建议有待进一步深化。为此,将区域社会经济同人口、资源、生态环境予以集成,开展综合评价的理论方法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矿产资源的开采,造成了大量土地资源的破坏和侵占.为了缓解矿产开采与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矛盾,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对其进行土地复垦已经成为我国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简要介绍了国内外对矿区废弃地的研究现状,探讨了土地复垦的技术,指出了土地复垦中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土地复垦对于废弃地的修复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5.
张玉韩  侯华丽  沈悦  董延涛 《资源科学》2018,40(9):1716-1729
中国贫困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但生态环境较为脆弱,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如何统筹协调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及其他影响要素之间的关系,合理有序开发矿产资源,是当前实施开发式扶贫过程中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关键问题。本研究从功能区划角度出发,选择贫困程度较深、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矛盾较为突出的乌蒙山片区为研究对象,构建了矿产资源开发功能区划的指标体系,对矿产资源丰度、生态环境指数、交通优势度、缺水程度、工业化水平等要素进行了分县评价,根据评价结果,采用判别分析法将乌蒙山片区划分为重点开发区、保护性开发区和限制性开发区三种功能区类别,并针对各功能区特点提出了差别化的矿产资源开发、管理与扶持政策。研究结果不仅能够为乌蒙山片区实施开发式扶贫提供决策支撑,对其他贫困地区同样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安徽省芜湖市区域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的综合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区域农业生态环境,是一个地区发展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科学评价区域农业生态环境,既有利于摸清家底,为区域发展提供依据,更有利于进行区域环境规划和国民经济总体规划。然而,影响农业生态环境的要素众多。层次复杂.同时,农业生态系统又具有模糊性、多输入、多输出的特点,因此,评价区域农业生态环境,没有成熟的理论与方法可供借鉴。本文结合芜湖市的实际情况,运用综合的方法,引入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本区农业生态环境进行了研究。此外,文章还就指标体系的建立与评价标准的划分等问题进行了一定的探讨。最后,本文就芜湖市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与管理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生态系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为了了解江西省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本文选取了江西省11个地市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并通过多元统计软件对江西省11个地市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和排序,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本文的意义在于能为政府指导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不同环境伦理观与自然价值观辨析基础上,分析了伦理观对生态环境评价过程的影响机制:评价根基→评价过程→评价思路;提出生态环境评价的伦理观模型:环境伦理观→自然价值观→生态环境评价思想→评价指标构建;伦理观对评价过程的影响体现于评价主体与客体的辨证与生态关系;伦理观对评价思路的影响体现于评价原则、思想、方法、标准、指标等方面;以对荒野的评价和自然生态景观的评价为例说明不同伦理观将产生不同评价结果;最后提出生态环境评价的维度:时间维、空间维和伦理维,以此可以计算出评价的实践类型为18种。  相似文献   

9.
王晓敏  胡兵  凌礼 《软科学》2017,(3):111-114
基于服务主导逻辑,提出服务质量评价包括物理环境、专业服务及核心利益3个维度,而服务态度和行为属于共同性要素,可将顾客参与作为影响服务质量评价的前置变量,间接分析共同性要素的影响作用.最终,以展览服务为例,构建了展览服务质量评价模型,并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0.
利用遥感与GIS技术,以超高压输电工程及其线路两侧500m作为重点研究区域,对研究范围内的土地利用、植被、景观影响、土壤侵蚀、生态敏感目标以及项目运营期的生态影响作出了预测与分析.研究表明,施工期对生态环境有一定影响,随施工期的结束生态环境影响将减弱.  相似文献   

11.
基于环境属性划分产业类型的全球城市体系环境演变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统计数据显示,全球化背景下,城市生态环境与城市竞争力之间存在倒“U”型统计关系。根据产业的环境需求和环境压力两个指标,划分了六种产业类型。统计数据显示,由新分类指示的产业结构变动与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演变之间存在很强的相关性。最后,文章从人的需求以及全球分工的角度分析了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演变的动力机制。结论是,全球化背景下的城市的发展战略、产业政策、环境政策的制定,必须与其在全球城市体系中的等级位置相适应。就环境政策而言,其合理性不能以其严格程度来评价,而在于这种环境政策是否与城市自身对产业价值链条某个环节的吸引、控制能力相适应。城市政策制定者应该在城市竞争力、产业政策和环境政策之间找到合理的结合点。这样,才可以推动城市以最少的资源投入和最小的环境代价,快速、稳定、均衡并可持续地提高竞争力。  相似文献   

12.
丝绸之路经济带生态环境格局与生态文明建设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弘扬古丝路文明先进文化,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现代生态文明,是协调丝路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关系的必然选择。本文在分析丝绸之路经济带生态环境格局的基础上,总结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的模式,提出了共同应对气候变化、跨国共建生态环境的行动计划。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地区生态环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土壤、植被等重要生态要素存在明显的地带性梯度变化规律,生态背景总体较为脆弱,大气和水环境污染存在跨界传输的通道,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地区。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战略的实施,沿线地区人类活动将明显加剧,工业化、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将明显增强,部分地区脆弱生态环境所面临的威胁不容忽视,需要各国积极行动,共同构建丝路生态文明。基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生态环境问题的整体性和跨国迁移性特征,应尽快建立丝绸之路经济带生态环境合作机制,在共同应对全球变化和极端气候事件,协同推进生态修复工程,加强沙漠化和荒漠化治理技术联合创新,加强水资源科学配置高效利用和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合作,共同应对长距离污染物传输问题等领域率先行动起来。  相似文献   

13.
生态保护红线及其划定关键问题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保护红线是中国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一项制度创新,目前已上升为国家生态保护的重要战略,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对维护中国生态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目前中国生态保护红线的研究和划定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在此背景下,本文梳理了生态保护红线的概念和内涵,概述了生态保护红线的研究现状,就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理论基础进行了归纳,在综述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各个区域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时应考虑的关键生态功能和生态敏感性,就划定指标体系和方法等进行了总结,并分析了中国区域尺度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中的关键问题及对应的初步建议,为中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全面开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4.
基于信息熵的江苏省耕地安全系统演化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耕地安全系统理论和耗散结构理论,构建了耕地安全系统演化分析的指标体系,建立了评估耕地安全系统演化的量化模型。应用该模型纵向评价了江苏省1998年~2004年耕地安全系统演化状况。研究发现:①耕地安全系统变化的社会经济压力熵和支持型熵变化明显,数量变化熵由正熵演变为负熵,质量变化熵接近于0,生态环境变化熵表现为波动状态,系统总熵变由正变为负;②耕地安全系统熵流的发展度和协调度差异显著,数量变化和质量变化发展度处于发展的高级阶段并且趋于下降,生态环境发展度由中级发展状态发展到高级发展状态,处于上升阶段。就协调度而言,数量变化和质量变化比较平稳,生态变化波动较大。协调侧重度也表现不一,数量变动协调度由强社会经济压力型变为强支持型,质量变化协调度由中等支持型变为中等压力型,生态变化协调度由中等社会经济压力型变为强支持型。评价结果表明:江苏省耕地安全系统发展目标逐渐明确、有序度不断增强;耕地安全系统的健康、有序水平不断提高,协调能力不断增强,系统活力有待改善。  相似文献   

15.
邸敬涵  温宗国 《资源科学》2021,43(3):612-625
资源产品大规模的国际贸易在对全球资源进行再分配的同时,也产生了显著的跨境环境影响转移.传统仅从国家或产业层面评估国际贸易中单一环境要素的隐合流已远无法满足国际谈判与博弈中的精细化决策要求.本文以铜资源为例,应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构建了产品级、多环境要素的国际贸易环境影响及隐合流核算体系,选取了2018年6种铜资源产品的国...  相似文献   

16.
农村发展中生态环境问题及其管理创新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对农村发展中生态环境问题辨析的基础上,分析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并构建农村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的农村生态环境管理模式,从转变农村生产模式、建立符合我国实际的、激励和约束相容的区域农村生态环境决策与管理体系等方面对农村生态环境管理进行创新。  相似文献   

17.
居民对居住环境的重视和生活品质的提高,以及城市环境资源的供给不足与分布不均,加剧了环境对城市房价空间差异的影响。探索环境对房价的影响机制,有助于改善环境资源的空间配置,加快宜居城市建设,对提高城市竞争力和新型城镇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简略梳理了环境对房价影响涉及的几个理论视角,系统总结了环境对房价空间差异的正面、负面和综合性影响研究进展,并对该领域的研究作出初步的展望和思考。研究表明:国际上较为系统地分析了环境对房价的综合性影响,主要从水污染、噪声污染、固废污染和电磁污染等4个方面测度了环境对房价的负面效应;关注环境与住房的属性特征和环境景观可达性对房价的作用。国内相关研究起步较晚,主要考察环境景观对房价的溢价效应;相关研究存在研究系统性不足,研究方法较单一,研究深度不够等问题。建议未来关于环境对房价的效应研究需完善系统性的分析框架;研究方法上应该考虑数学模型与行为分析验证的结合;研究内容上重视人的“环境心理感受”及其在房价上的反馈,加强环境对房价低值区的影响研究,关注中小城市和欠发达城市房价空间差异及其环境影响分析,重视环境、住户、房价相结合的微观机制研究。  相似文献   

18.
申津羽  王煜琪  赵正 《资源科学》2021,43(11):2289-2302
明确公众参与城市水环境治理行为的影响因素对提高水环境治理绩效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北京、上海、广州三地2051份公众问卷,运用双栏模型和解释结构模型考察了公众城市水环境治理参与意愿和参与程度的影响因素,探究了公众参与意愿的内在发生机制。结果表明:①北上广三地74.3%的公众有城市水环境治理参与愿意,平均意愿支付水平为12.29元/年;②公众参与城市水环境治理的意愿和程度的影响因素不尽相同,其中公众月均可支配收入、前往城市水环境的频率与在城市水环境内停留时间、城市水环境景观和娱乐价值认知以及城市水环境整体生态状况感知对公众参与程度有显著影响;③公众参与意愿的内在发生机制是深层根源因素(公众受教育程度、年龄和居住地距最近的城市水环境距离),通过影响中层间接因素(城市水环境整体生态状况感知以及城市水环境生态价值认知),进而影响直接驱动因素公众环境责任意识,最终影响公众城市水环境治理参与意愿。提出了加大水环境治理宣传力度,制定公众参与治理奖励政策以及完善公众与政府信息交流机制等建议。  相似文献   

19.
生态环境和灾害对贫困影响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已成为中国扶贫攻坚的主战场,贫困与生态环境、灾害等诸多因素交织在一起,是中国新时期扶贫开发最难啃的硬骨头。本文分别对生态环境与贫困、灾害与贫困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探索了贫困人口的减贫诉求和扶贫模式,最后提出了兼顾环保、减灾和减贫的系统性扶贫理论模型和分析框架,以期为中国政府制定系统性减贫策略奠定理论基础。分析发现:① 生态环境与贫困存在复杂关联,关键影响因子包括环境恶化因素、资源因素和多维贫困因素;② 灾害与贫困的关系研究主要关注脆弱性、直接关系和农户生计三个视角;③ 贫困人口的诉求呈现多元化趋势,但扶贫模式却较少综合考虑环境和灾害等因素。因此,在未来研究中:① 生态环境和贫困关系的研究应该更加重视可持续发展问题;② 灾害对贫困的间接影响因素值得关注,贫困农户的脆弱性和灾后修复等问题也不容忽视;③ 应关注创新性扶贫模式开发,积极促进可再生能源与精准扶贫的有机结合;④ 应该综合地考虑生态环境、灾害和贫困关联的关键因素提出系统性减贫策略。  相似文献   

20.
郑晓舟  郭晗  卢山冰 《资源科学》2021,43(8):1522-1533
基于城市群视角,聚焦要素区际流动机制,探讨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在阐述环境规制、要素区际流动与产业结构调整理论机制的基础上,构建环境规制综合指数、要素区际流动指数等,并基于中国十大代表性城市群2003—2018年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①各类样本检验均表明环境规制能够显著促进产业结构调整;②整体样本下环境规制能够分别通过劳动区际流动、资本区际流动和技术区际流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③分区域及不同环境规制水平样本下中介效应存在异质性:东部城市群和中环境规制组的3类要素区际流动在环境规制与产业结构调整之间均存在显著的中介效应;中西部城市群仅劳动要素区际流动呈现显著的中介效应,高规制组3类要素区际流动中介效应均不显著。针对分析结果,本文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以期破解城市群资源环境难题,探寻城市群要素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调整路径,推动中国城市群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