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温娜 《华章》2008,(19):41-42
最近几年,关于地方政府回应性的研究已经成为热点,因为这关系到地方公民的满意度及政府行政效率的高低.该篇首先从地方政府公共决策回应的内涵入手,分析我国各级地方政府公共决策回应低效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如何提高地方政府公共决策回应效率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2.
温娜 《华章》2008,(20):41-42
最近几年,关于地方政府回应性的研究已经成为热点,因为这关系到地方公民的满意度及政府行政效率的高低.该篇首先从地方政府公共决策回应的内涵入手,分析我国各级地方政府公共决策回应低效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如何提高地方政府公共决策回应效率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3.
随着新媒体取得了快速的发展,我国公民在参与到地方政府的决策上,无论是参与的渠道上,还是在参与的范围以及参与的深度上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在地方政府的公共决策中,营造民主和谐的决策氛围在其中发挥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但总的来说,在我国地方政府决策中,公民的参与度还存在着一定范围、水平的限度。认知和把握这些限度,能够极大的提升地方政府的公共决策能力。  相似文献   

4.
通过分析地方政府决策程序法治化的意义及地方政府决策程序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从立法、合法性审查和制度保障等方面实现地方政府决策程序法治化的具体措施,以期对我国地方政府决策机制的完善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对官僚制理论的界定入手,分析了官僚制在中国的发展现状为处于官僚化不足阶段,而官僚制理论对于我国地方政府的行政决策体制模式仍有许多可借鉴之处。由于传统官僚制的许多观念依然在我国地方政府的行政决策体制模式之中有所渗透,导致现有模式在运行中出现诸多问题,笔者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通过对理性官僚制的借鉴和超越,提出了对我国地方政府行政决策体制模式的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地方政府当前决策执行现状的访谈与实践调查,得出决策执行偏差主要表现在决策歪曲、决策损缺两方面,并分析出执行主体素质缺陷、领导者的有限控制能力、监督的缺失以及利益分化是导致决策执行出现偏差的主要原因.对此,提出了一些提高地方政府决策执行力的对策,包括加强领导的能力建设、全面提升执行主体的素质、增强决策执行中的监督力量及调节利益的一致性等.  相似文献   

7.
我国公民网络问责对地方政府传统公共决策模式提出了挑战。地方政府处置失当极易引发公共决策困境,甚至导致公共安全事件。若干典型案例表明,公共决策困境中的公众网络参与逻辑如下:公民网络参与是公共决策合法性的重要来源;网络舆论失控是公共决策困境的重要原因;理性的公民网络参与有助于走出公共决策困境。为此,在网络信息时代,地方政府要走出公共决策困境,其对策思路如下:确立多元化民主参与理念、确保公共决策中公民充分而有效的参与、重建地方政府的网络舆论话语权和提升网络治理能力等。  相似文献   

8.
地方政府在执行中央的政策,制定适合地方发展的公共政策,促进本地区发展,维护本地区社会稳定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制定公共政策是地方政府对本地区社会公共利益进行合理分配的重要举措。在政府决策中扩大对公众参与的重视程度具有深远的意义。目前,我国地方政府的决策中公众参与机制严重缺失,导致地方政策的正当性、合法性不足,这不仅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和稳定,更对地方政府行政过程产生严重损害,不利于政府和人民的团结一致。本文是对青海省西宁市的调研,主要是试图探究公众参与政府决策缺失的原因及寻求解决对策,并试图在西宁市这一特殊的民族杂居地区找出其特殊之处,以及寻求解决本地区公众参与问题的独到对策。  相似文献   

9.
环境NGO作为民间环保组织,其职能与地方政府相比,有着显著的区别。我国环境NGO的主要职能有环保教育、监督政府、参与决策等;地方政府有立法权、环境管制、危机处理等职能,分析了两者的特点及各自职能不足,通过协同关系分析,对我国环境NGO与地方政府的关系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0.
公众参与重大决策事项社会稳定评估,是推进地方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不可或缺的一种动力机制,也是提升决策质量的重要前提。但是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中,目前还存存在着诸如决策事项不够公开、透明、公众对政府缺乏信任感以及法律保障机制不够健全等制约因素。要想突破制约公众参与的"瓶颈",则需要从建立与完善重大决策信息的公开机制、推进诚信政府建设和建构公众参与的法律保障机制方面寻求制度创新,这才是确保公众在地方政府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中充分行使话语权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1.
校地合作共建视野中政府与高校的角色定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校地合作共建对地方高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长期以来,由于受体制机制的约束,高校与地方政府合作动力不足,校地合作共建较难有效地开展.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应对政府和高校在合作共建中的角色进行准确定位.地方政府应当是校地互动合作共建的主导者,高校发展战略规划的决策参与者,高校发展的有力支持者;高校应当是地方政府重大决策的智囊团,地方经济发展的服务者,企业技术创新的推动者,地方文化建设的引领者.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的发展,在我国地方公共决策中公众参与呈现出主体不断扩大、主动性日渐增强以及参与类型多样化的趋势。地方政府在公共决策过程中,应重视公众的参与,改变传统管理思维,构建新的治理理念;同时,公众参与需要在政府管理体制的指导下,在政治实践中实现理性参与理念的培养。地方政府和公众之间应建立有效对话平台及沟通机制,把体制外的参与内化到体制内,形成彰显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是针对当前行政体制改革,以及地方政府所出现的执行力上的问题做出思考和探究。文章先简要分析了当前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以及政府执行力的定位,然后从政府的行政职能转变不到位、政府的行政职能定位不够清晰,以及相关的政府决策机制仍然不够完善等方面,分析了当前地方政府在行政体制和执行力方面所出现的问题。最后从坚持建设服务型的政府,健全公共服务职能以及明确政府各个部门之间的职能权责范围等方面提出了优化思考。  相似文献   

14.
公共预算的核心问题是资源配置问题。在资源配置中纳入公民参与有助于提高预算决策的合理性和公共责任。目前,我国的一些地方政府已经开始将公民参与纳入预算资金的分配过程。为了更好地借鉴国外公民参与预算的经验,本文分析了美国地方政府公民参与预算的经验。  相似文献   

15.
BT模式是引导市场主体参与公共服务供应的重要机制,在我国地方公共服务提供过程中被广泛采用。地方政府在采用BT模式过程中,暴露出了牺牲公共利益以吸引投资者,或牺牲政府公信力以缓解政府财政压力的问题,对政府公共性造成了严重损害。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政府财权事权分配不合理,政府公共决策过程中公共性保障机制不健全等。为充分发挥BT模式的作用,防止BT模式下公共工程建设对政府公共性造成的侵蚀,需要明确"经营城市"的目的,限制BT模式适用范围,在重大工程决策中建立权力分工制衡机制,增强重大工程项目决策的透明度,引导公民参与决策,并完善重大公共工程的监督与追责制度。  相似文献   

16.
随着校企合作不断深入以及地方政府对服务型政府的追求,地方政府要想在校企合作的机制建设中冲破“管理”恩雏的束缚,必须从“善治”的角度寻求新的突破。通过对当前地方政府公共决策过程中回应建设存在的问题的剖析,提出要建立高职教育资金投入新机制、创立依法监督新模式、为校企合作搭建一个制度平台、通过中介服务引导枝企合作发展、通过舆论导向为校企合作营造良好的氛围、政府“评估”为校企合作方向与公平保驾护航等方面的路径创新来加强地方政府回应制度建设和提高其决策回应能力。  相似文献   

17.
地方政府民主科学决策是实现科学、高效的行政管理的重要基础,也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客观要求。然而就目前来看,一些地方政府决策体制的不健全、决策程序的不完善、决策主体综合素质的欠缺以及决策监督机制的滞后等因素已严重制约了我国政府决策民主化与科学化的实现程度,影响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必须对其阻碍因素与产生原因进行深刻认识和理性反思。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乾隆五十三年的荆州大水为例,通过分析中央和地方官员围绕水灾原因的争论和水利决策的形成过程,来探讨有清一代政府在水旱灾害过程中的决策形成机制,以此表明清代善灾决策的形成并非建立在制度化的信息搜集上,而是依靠政府官员的主观判断、情感取向和个人经验,而这些因素通常受到社会舆论和政治、经济等压力的影响,因此更多时候,善灾决策的形成并不是为了解决水旱问题,而是出于社会稳定和政治斗争的目的。而政府官员在水利决策过程中的信息缺失,暴露了清代荒政各种制度中对于信息搜集、监测和分析的缺失。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西北政法大学"申博"复议案进行学理分析,发现在政府管控与高校自主办学之间,存在行政决策效度不够,专家作用过强;国家与地方权责不对等,行政概念相冲突;地方与学校协同统一性不强;对高校的评估不够规范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九大以来,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从中央到地方开始全面推进。地方政府在推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中暴露出一定的现实问题,因此有必要依靠专业学会力量加以破解。在地方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中,地方专业学会应当积极主动发挥决策参与、专业引领、志愿服务三方面作用。通过个案实证研究分析地方专业学会作用履行现状,以培育地方专业学会为路径推动地方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