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一首千古绝唱。清代词论家徐轨谓东坡词“自有横槊气概,固是英雄本色”,这首词便是最典型的例子。我在教这首词时,头脑中立刻浮现出“铁绰极、铜琵琶”的关西大汉形象——其实不仅仅是我,所有的鉴赏者都是如此——这就是这首词的风格和意境对我们的感染和吸引。事实也正是如此,苏轼以诗为词,拓宽了题材,一扫以前文人词的柔弱气息,开创豪放一派。作者把写景、咏史、抒情结合起来,做到情景交融。分析该词的风格和意境是教学重点和难点。确立了重点难点后,我即刻围绕它,悉  相似文献   

2.
南唐词晚于花间词,作品内容虽与花间诸作有相似之处,但作法不取《花间》旧径。故《人间词话》说:“冯正中堂庑特大,与中、后二主词,皆在《花间》范围之外”。词至南唐发生了很大变化,总的来说,是雅化,由侧重描绘转向重于抒情,其本质特点是“以意为主”,“词中有我”。李煜词集中代表了南唐词的特点,但开李煜诃之意境、风格先河者却常常被忽略,那就是李煜之父甫唐中主李璟。他的词表现了词风转变时期的一些重要特点.应引起研究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早期的王国维以醉心于西方哲学和美学而著称 ,但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间词话》、《红楼梦评论》等早期著作中 ,却已折射出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人间词话》中著名的“真景物”、“境界”、“有我之境”、“无我之境”都深刻反映出了道家思想对王国维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宋代词人苏轼、秦观无论从题材内容还是形式上,都拓宽了词的艺术领域,使得宋词的创作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境界.虽苏轼与秦观的关系密切,但两人的“词法”别具一格.苏轼的词法是“以诗为词”、秦观的词法是“以赋为词”,它们在后世看来只起到“装饰”作用的而无具体含义.在他们的作品中不仅以独特方式的排列、组合起来的“形式”是“有意味的”,还包括词体性质、复杂的观念、想象的意义在内,也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它能够激起人们的审美情感,主宰着作品的生命.从秦观、苏轼两人的“词法”创作特点出发,人们能够对两人的“词法”创作有一定的客观认识和定位.  相似文献   

5.
“蒙古”一词之涵义,说法不一,有沙漠说,勇敢说,山名说,王国维均以为无稽。据今人道润梯步研究,“蒙古”一词是由蒙语“长生天”和“炉灶之火”结合而成。长生天的蒙语读音为。炉灶之火的蒙语读音为,表示氏族部落的象征。由于语意和谐律的支配作用,取长生天的,加上炉灶之火,遂演变为“蒙古”。《黑鞑事略》载;蒙古人所为,“无一事不归于天,自鞑主至其民,无不然”。所以道润梯步教授认为“蒙古”一词象征着蒙古是个敬天的民族,而天是一个永恒的存在,所以有长生天之意(见新译简注《蒙古秘史》卷一P~2)。  相似文献   

6.
南唐后主李煜是五代时很有成就的一位词人,从国主到囚徒的沧桑巨变,使他前后两期的词呈现出不同的风貌。从时段上看,李煜前期的词多描写风花雪月,未脱“花间”习气;而国破家亡后的俘虏生活及由此产生的孤寂、悲凉的心境,使他的词转为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而这恰恰也成就了其被称为千古绝唱一批词作,使这位亡国之君成为了词史上承前启后的“南面王”。  相似文献   

7.
苏轼谪居黄州时,写了许多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诗文,《念奴娇·赤壁怀古》词就是其一。词中的“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分明是说苏轼不识周郎赤壁,仅是人云亦云。但宋人朱彧《萍洲可谈》云:“坡非不知自有赤壁,故言‘人道是’者,以明俗记尔”。现代一些注者袭用这一说法,如靳极苍《唐宋词百首详解》说:“作者知其非真,但为抒怀所以加‘人道是’三字,拿它当真的看”。前不久,郭桢同志撰文也说:  相似文献   

8.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辛弃疾的推重是以一己之力反拨清中叶以来的词坛风气。在对辛弃疾词给予高度评价的同时,王国维对鼓励后学学习辛弃疾词颇多犹疑,使辛弃疾词在王国维词论中难以得到典范性认同。王国维以五代、北宋词为典范总结的理论与标准在辛弃疾词上的应用难以如愿,因此其对辛弃疾的词史地位含糊其辞,使其极为重视的词人辛弃疾反而在其词学体系中出现边缘化现象。  相似文献   

9.
今通行孔凡礼点校本《苏轼文集》卷七收入《迩英进读》八篇,为苏轼在宋哲宗元祐年间三次担任经筵读官的代表作品。从文体形态与文章功用两方面看,此组作品属于经筵讲义。“东坡七集”系统未予以收录,成书于两宋之际的《东坡外集》较早收入此组作品。孔本以茅维编《苏文忠公全集》为底本,茅本所收讲义源于秘阁本《东坡外集》,同时参校了明世流行的各类苏轼及三苏文集。《迩英进读》八篇作于苏轼侍读经筵的元祐二、三、四、七、八各年中,作于元祐六年的可能性较低。同时存在作于元祐二年,以及元祐二至四年两种可能。  相似文献   

10.
在林彪卧室中,他亲自抄录了宋代地主阶级保守派人物苏轼《留侯论》中一段话,写成条幅,挂在墙上,日夜重温,念念不忘。这段话是: “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骤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注:《留侯论》原文是“卒然”,林彪改为“骤然”,在“卒然临之”之前,原文有“天下有大勇者”,在“无故加之而不怒”后,原文有“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①“留侯”是汉代张良的封号。苏轼的《留侯论》是专门颂扬张良的。苏轼推崇张良有“盖世之才”、是“天下大勇者”,是一个有“过人之节”的古代“豪杰”。他总结  相似文献   

11.
"花间"一派的词作,自流传以来,被世人认为以"金玉满眼"的浓艳为主要格调,在词体上亦仅仅是应制应歌之作,并无太多内涵可言。然而清代常州词派却另出机杼,称"飞卿词全祖《离骚》"。虽然遭到后世的非议,认为过于牵强附会,但究其实质,固然是与常州词派的词学理论有关,可是另一方面,实在是温庭筠之词和屈原在《离骚》中的抒情有共性。后世往往只看到飞卿的浓艳,却看不到华贵背后的清丽,有的时候的确误读了飞卿词作。本文就从常州词派和《白雨斋词话》说开,旨在探讨飞卿词中的托喻以及与屈原《离骚》的继承关系,以期给飞卿词一个新的定位。  相似文献   

12.
词话是除词集以外一条重要的词作保存途径,词话作者通过从手稿或其他传抄稿件,杂谈、笔记、方志,珍稀版本等各种途径,搜集记录了大量"佚篇断句",保存了很多词集未曾收录的佚词、佚句,在保存和流传词作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太极拳虽属武术派系,而武术基本功原是从古代导引发展而成。太极拳名家向恒然曾说:“太极拳亦可称为道家导引方术之一种”。“太极”一词源出《周易.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含有至高、至极之意,这是采用我国古典哲学阴阳学说而命名的。我在从事太极拳教学30余载中,深深领悟古代导引、哲学对太极拳的影响,体会到“以意导气”,“以气运身”要求意识、呼吸、动作三结合的核心问题,在于“恒动论”,它指导着太极拳,达到上下内外完整协调的周身运动。  相似文献   

14.
青龙拳(上)     
一、说明福建汀州府巫必达在福建少林寺学拳后,落户湖南湘潭。人尊”“巫始阻家”的家拳(湖南四大名家之首)创始人巫必达之第五代传人黄忠义,在原有拳术的基础上创编青龙拳。黄忠义深得“巫家”真传,他把“巫家”五路拳术精华融合少林散手击法创编出实战性强,又具有巫家独特风格的“阴阳出进手”,又称“连环扣手”,在此基础上发展创  相似文献   

15.
长短句合乐歌词的产生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标志及时代长短句合乐歌词是燕乐歌辞中的一种主要形式。诗坛上,长短句的出现是词体成立的重要标志。但是,词体成立的另一个重要标志,是以歌词之法代替歌诗之法,由歌诗向歌词的转变。这两个标志,都是不可忽视的。近代治文学发展史者,探究词的起源,往往仅注重形式格律标志,而忽视合乐应歌标志,往往将朱熹所说“逐一添个实字,逐成长短句”以及《词谱》关于“字之多寡有定数,句之长短有定式,韵之平仄有定声”(《<词谱>序》)等格式规定,作为辨别词体  相似文献   

16.
《诗·豳·七月》有句“穹室熏鼠,塞向谨户”,《诗·卫风·氓》有句“女也不爽,士贰其行”,汉乐府《孔雀东南飞》有句“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对于句中的“穹窒”、“贰”、“兰家”,本文提出自己的解说,并论证之。  相似文献   

17.
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注释:在我国古代文学中,“秋”与“悲”、“愁”常等同起来,然而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这首《秋词》,却独辟蹊径,一反常词,把秋写得爽朗明快,表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心境。前两句是议论,直接表达了“秋日胜春朝”的看法;后两句晴空中排云而上的白鹤形象,把诗人的豪迈乐观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更难能可贵的是,《秋词》还是诗人被贬朗州后的作品。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融情、景、理于一炉,表现出的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更为我们后人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秋词@刘禹锡 @朱霞明…  相似文献   

18.
否定“大波”说,安徽地名说和“巴陵”说,证明《哀郢》“当陵阳之焉至兮”句中之“陵阳”是今湖南省慈利县。  相似文献   

19.
李清照追溯歌词发展历史,以为自唐至北宋“涵养百馀年”,均呈“乐府声诗并著”局面。她批评“宋子京兄弟”,“虽时时有妙语,而破碎何足名家。”考宋祁创作,有声诗,亦有“乐府”。宋祁是仁宗朝雅乐建设的骨干,他“乐府声诗并著”的创作,正是宋初礼乐文化建设中“士大夫之词”创作的典型表现,也反映出“旧声”、“新声”竞相发展的态势。  相似文献   

20.
九义教材无论是在知识的传递还是能力的培养上,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都很高。而“看图学词学句”这类课是低年级教材中出现的一种新课型,不少教师把它当作普通的阅读课进行教学。因此,本文拟以《奇妙的眼睛》一课为例,谈谈对“看图学词学句”教学的体会。一、整体感知画面,建立初步的词句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