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竞技武术徒手格斗项目,竞技太极推手以柔克刚、以巧致胜的技术特点能够反映武术的中国特色和中国风格。为更好传承武术技击技术,为其走入竞技体育、走向国际体坛打好基础,选择与竞技太极推手技术较为相似的中国式摔跤、柔道作为比较对象,运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法,分析三者的技术形成历程,并从技术组成类型、上肢主导类技术、下肢主导类技术、技术组合之间相互关系四个方面进行比较,为竞技太极推手发展提供借鉴。研究认为,竞技太极推手技术内容的发展需要从以下方面着手:厘清太极拳特色技法内容,禁用非典型太极拳技术;推手形式由“搭手”后“插把”调整为“四正”“四隅”;以太极八法为依据,形成竞技太极推手指定性“引化”“发放”技术;界定组合技术,调整有效进攻范围,更为全面地展现太极推手的传统内容和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2.
理之大成拳之规范--清代王宗岳《太极拳论》一文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宗岳《太极拳论》的主要成就表现在,其首开先河地构建了以太极阴阳学说为中心的理论框架,既总结了古典哲学众家之长,又颇有自己的见地和特点;同时用辩证的观点论证了太极拳基本因素之间的关系,为后人指明了一条太极之路。王宗岳《太极拳论》的诞生标志着中国古典哲学与武术文化的最终契合。  相似文献   

3.
摘要:为打造一个独具中华文化内涵的武术对抗项目,以太极推手的竞赛规则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验法等研究方法对太极推手的竞赛模式和竞赛规则展开了深入研究。研究发现:根据打造一个现代武术对抗类竞赛项目的实际需要,采取了“限定技术、精选技法、形成简明技术体系”的整体改革思路;经比赛试验可知,新的竞赛方法不仅消除了曾多年困扰竞技太极推手发展的顶牛、搂抱、抓衣服、像摔跤、满场跑等现象,而且使竞技太极推手比赛回归了传统,成为了众多太极拳家心目中的太极拳;采用先合手演练,再对抗竞技的比赛模式,既坚持了传统太极拳的“打练结合”,也具有浓厚的现代竞技体育气息,是一个突出的创新;在新的竞赛规则引导下,必将形成新的竞技太极推手技术体系,这正是十八大提出的“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实践。以武术竞赛实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太极拳是借用了“太极”概念,建立在太极学说基础之上的武术拳种。为改变当前高等院校太极拳教学中对太极文化的遗漏和疏忽,从文化本源切入,结合高等院校当前太极拳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探讨在教学中如何通过肢体活动等技术载体来充分展示和表达太极拳内在的文化坐标,并提出符合高等院校太极拳教学发展与创新改革的对策,以期在现代体育教学与传统文化之间找到契合点,从而将承载着中华博大精深文化传统的太极拳切实有效的运用到高校现代体育教学中来。  相似文献   

5.
探析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武术教育改革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体育专业院校实施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武术作为一门直接反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体育课程,其教育改革思想长期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从中国古代哲学中太极原理的视角分析“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武术教育改革思想基础,可进一步提高人们对这一武术教育改革思想的认识,为武术教育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
在太极柔力球运动起源问题上,众多学者都把太极柔力球项目与太极拳运动相提并论,认为太极柔力球运动是“汲取了太极拳精华的拳理和功力之精髓”,或是“把太极拳的拳理和网球、羽毛球等运动项目的技术精华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为正确、务实地引导太极柔力球运动发展方向,通过对太极柔力球运动的起源、核心思想、运动特征和运动形式等方面的分析与研究,努力探求其文化根源,辨析太极柔力球与太极拳运动、网球和羽毛球运动的区别,还原太极柔力球运动起源的真实面貌,纠正不合实际的偏见言论.为此,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太极”不是某项运动的专有名词,它是宇宙万物普遍运动发展变化的法则,太极柔力球和太极拳是“太极”法则下的2个事物,是2种不同的运动形式,不能仅依据起源时间的早晚,囿于太极拳运动理念和其他球类运动概念来决定2项目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太极拳文化特质与演变历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作为中国武术重要拳种之一的太极拳,自诞生起就具有典型的高雅文化特质。其拳理是吸收了太极文化、儒家文化及道家文化等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形成了完善的太极拳理论体系。其拳法是博采了众多武术拳种之长,形成了独特的太极拳技术风格特征。太极拳是中国武术理论体系成熟的体现,也是中国武术文明化进程的使然。在近代大众消费文化的影响下,太极拳技术上体现出由繁至简的演变特点;太极拳文化体现出由高雅到通俗的演变特征;太极拳受众体现了从少数武术精英修习到大众参与的特征。太极拳所具有的高雅文化特质被不断消解,从而影响了太极拳的文化形象。坚守太极拳高雅文化特质的本源,以“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共存的发展思路,促进太极拳的普及与推广。  相似文献   

8.
从身法的角度探讨太极十三势之“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太极十三势之“势”进行探讨.研究认为:1)“势”是一种原始的、潜在的、并贯穿于太极拳运动始终的能量.无论太极运动形态怎么变化,必须保持“势”的不丢.2)“势”蕴含于太极拳身法之中,保持正确的太极拳身法是维系“势”这种能量的源泉.  相似文献   

9.
太极拳概说     
一、太极拳命名的由来“太极”一词源出《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古人是把“太极”作为宇宙的本源看待的,认为太极是天地万物的根本,天下万物皆可分阴阳,阴阳是两种对立的因素,两种因素相互作用,促进了事物的发展变化。后人吸取了这种朴素的唯物主义的思想,把太极的阴阳学说与拳术结合,用太极“阴”“阳”的哲理解释拳理,逐渐形成太极拳术。到清乾隆年间,山西民间武术家王宗岳  相似文献   

10.
太极拳推手中绷法技术生物力学原理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极拳推手是太极拳套路中的实战应用部分.是一项很有前途的武术,对抗性竞赛项目。本文用三维高速摄影和三维测力台同步测量的先进方法,对我国著名太极拳推手大师冯志强,王举兴等进行了测定,对传统的“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的太极拳理论用现代生物力学方法进行科学的定量分析.通过研究发现,手的太极球运动具有阻尼式滚轮效应,可将对手“引进落空”.还可提高本身的稳定性2至3倍.本研究填补了太极拳生物力学定量研究领域的空白,为挖掘整理太极拳推手充实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综合运用历史研究、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对武术思维方式——“体用”进行哲学思想史梳理与反思发现:历代拳术家借“体用”这一传统思维方式推寻拳理,阐释武术的内在本质与作用现象,其间经过了由“宇宙生成论”至“功夫即本体”衔接演变的思想历程。研究认为:1)“宇宙生成论”为武术体用思想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太极阴阳学说标志着武术体用思想的初步形成;2)“功夫即本体”为武术体用思想成熟赋予了理学气质,本体功夫哲学隐含了拳术家对武学心性功夫修炼的推重。武术思想在“体用”境迁中实现了对自身的内在超越,每个阶段的体用思想演进及其内蕴的哲学思维,直接反映了历史的进程,体现着逻辑认知与历史演进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体用”是中国传统哲学与思想史中表达能力最强的一对范畴,其理论架构深刻影响了后世武学。“与道同符”的体用性建构是拳术家阐释拳理的传统思维方式,这一理路很值得深入挖掘。综合运用历史研究、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对武术思维方式——“体用”进行哲学思想史梳理与反思。研究发现:历代拳术家借“体用”这一传统思维方式推寻拳理,阐释武术的内在本质与作用现象,其间经过了由“宇宙生成论”至“功夫即本体”衔接演变的思想历程。研究认为:①“宇宙生成论”为武术体用思想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太极阴阳学说标志着武术体用思想的初步形成;②“功夫即本体”为武术体用思想成熟赋予了理学气质,本体功夫哲学隐含了拳术家对武学心性功夫修炼的推重。武术思想在“体用” 境迁中实现了对自身的内在超越,每个阶段的体用思想演进及其内蕴的哲学思维,直接反映了历史的进程,体现着逻辑认知与历史演进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对太极拳中意的形成与渊源,“意”在太极拳中地位,以及“太极意”的产生、传递、作用等做了阐述。  相似文献   

14.
摘要:宇宙观是影响一个思想体系及社会制度的重要因素,传统武术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也离不开对古代宇宙观的认识。为丰富武术哲学体系,揭示中国古代宇宙观与传统武术形成之间的哲学基础,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在古文献史料的基础上阐述古人从对宇宙认识,从中提取传统武术哲学之精华,认为传统武术哲学的形成前提是对宇宙的认识,并超越了神论限制,走向发展的正途;中国古代气论、道论、太极发生论、宇宙生命整体论影响着传统武术哲学的本质观、修炼境界观、平衡观和武术哲学的基本理念。该研究不仅说明武学产生的思想基础,丰富了武学的认识论体系,而且揭示了传统武术哲学的发展过程与规律,对我们认识武学体系的内在精髓提供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通过文献资料、专家咨询等方法,从“腰为轴”在太极拳中的具体表现及其作用,进行了分析及论述。从何谓“腰”?腰在太极运动中的重要性、以腰为轴的作用等方面论述了太极拳中腰运动的价值,阐述了如何做到以腰为轴、以腰为轴对“腰”的要求。旨在进一步增进太极拳练习者对“以腰为轴”的认识,为其提高太极拳演练水平提供理论指导及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6.
对当前中国太极拳竞赛现状的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临场观察与调查等方法,对国内太极拳项目的竞赛水平作一浅析,其结论:太极q类与武术其它项目相比,其整体水平较低,太极参类各项目的发展不均衡,传统拳式的风轮、特点尚需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7.
运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及数理统计法,对2011年全国武术套路锦标赛及2010年、2011年全国武术套路冠军赛女子太极拳、太极剑比赛成绩前16名运动员难度动作完成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运动员完成动+动+静动作的成功率高于动+静动作,失误多为提膝独立的连接难度上,落地时重心不稳是女子太极运动员的主要失误点;多数女子太极运动员在难度选择及套路编排上出现一致性情况较多。对太极类项目中难度动作的创新训练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摘要:通过探析中西方运动训练哲学的异同,以期为中国运动训练理论发展提供借鉴,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进行研究,认为:运动训练的哲学起源于运动是良医的人类实践,并与中西医“科学”永结良缘;现代意义上的西方运动训练,在西医之父希波克拉底之前与医学一样,充满神秘的“神力”迁移效用,且皆和巫术相结合,尚处于原始积累阶段;随后,形成以“四体液学说”为理论基础的运动训练哲学的萌芽,并引领主流;公元2世纪,同时期的盖仑和张仲景对中西医“科学”观念的分野,致使基于中医范式上的中国运动训练哲学呈现另一景象,并充分展现于武术和导引训练中。通过解析古代中西方运动训练哲学萌芽及其特征提出,中西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的交流、交融甚至交锋不无可能。  相似文献   

19.
近现代以来,武术的被分解,使武术越来越"貌合神离",使武术离"武德"越来越远。基于北京首届世界武博会思考武术的发展。同为搏击类竞技项目,武术却以套路和散打分项进行比赛。武术如何"以武会友,以搏励志"和"以武求道"?武术既要"文化化",还要"简单化",方为正途。掘深武术传承之路,拳种方式传习武术,太极拳种示范效应,良好模式带动发展;拓宽武术推广之径,推动太极推手入奥,技术和规则"标准化",修身养性追求武道。"文化化"掘深武术传承之路带动"简单化"拓宽武术推广之径,"简单化"拓宽武术推广之径促进"文化化"掘深武术传承之路,这是武术发展的辩证之道。  相似文献   

20.
郭沫若以西方现代生命哲学为导引 ,融贯古今中外哲学要义尤其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宇宙观阐发自己的人生追求 ,在对社会历史的积极参与和改革中追求个体生命价值的最大实现 ,并在个体价值的实现与自我超越的律动中求得与社会宇宙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