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体用”是中国传统哲学与思想史中表达能力最强的一对范畴,其理论架构深刻影响了后世武学。“与道同符”的体用性建构是拳术家阐释拳理的传统思维方式,这一理路很值得深入挖掘。综合运用历史研究、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对武术思维方式——“体用”进行哲学思想史梳理与反思。研究发现:历代拳术家借“体用”这一传统思维方式推寻拳理,阐释武术的内在本质与作用现象,其间经过了由“宇宙生成论”至“功夫即本体”衔接演变的思想历程。研究认为:①“宇宙生成论”为武术体用思想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太极阴阳学说标志着武术体用思想的初步形成;②“功夫即本体”为武术体用思想成熟赋予了理学气质,本体功夫哲学隐含了拳术家对武学心性功夫修炼的推重。武术思想在“体用” 境迁中实现了对自身的内在超越,每个阶段的体用思想演进及其内蕴的哲学思维,直接反映了历史的进程,体现着逻辑认知与历史演进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峨眉罗汉拳     
中华武术瑰丽多姿,少林、武当、蛾眉各派同源分流,但都是历史的产物。峨眉罗汉拳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发展而成的一种以法为主,以形为辅的拳种。早在明代流行的《峨眉道人拳歌》中就包含着一些罗汉拳动作,峨眉罗汉拳便是在继承这些动作的基础上,加上“十八罗汉”形态和蛾眉拳法而形成的法象拳术。  相似文献   

3.
我们在学习任何一种拳术套路时,往往首先接触到的便是拳谱中的术式名称。拳谱对于拳家和学拳者的重要性,与曲谱或画谱对于音乐家、画家以及习艺者的重要作用是并无二致的。传统拳术套路的术式名称,基本上可归纳为模拟类和动作类两大类。模拟类是一些仿效动植物、自然界,或人物、典故等形象化的名称,例如:太极拳的“白鹤亮  相似文献   

4.
“义和拳(义合拳)”一名,始见于清乾隆间,出自王伦等人。初期义和拳的主要活动内容,包括传白莲教、诵八字真诀(即“诵咒”)、习练拳术.在义和拳萌发的百余年中,义和拳拳众习练的八卦拳、七星红拳、梅花拳、红拳、少林拳、金钟罩等多种拳术和功法,尽来自民间传统武技.这些武技始终循着各自的技术体系发展,没有在它们的基础上演化出一个“义和拳”拳术.“义和拳”是以“义气和合”为标准汇集不同师承、不同拳种的传习者组成的团体.  相似文献   

5.
六合通臂拳     
早在明代就有“佑神通臂最为高”之记载,至清代成丰年间有僧人授河北省静海县看瓜人李汉爷通臂拳术,后有谭嗣同之师胡致廷善通臂拳法,被誉称“通臂猿胡七”。清末,通臂拳繁衍丛生,京、津有“白猿门”、“行门”,山西有“洪洞通臂”,浙江人祁信、祁大昌父子传“通臂猿猴”与“六合通臂”,河北沧州一带流行“廿四式通臂”和“两翼通臂”。至今通臂拳路更加发展,有“五行通臂拳”、“六合通臂拳”、“白猿通臂拳”、“劈挂通臂拳”、“少林通臂拳”、“通臂掌”以及“通臂螳螂拳”、“猿鹏奇势”、“小连环”、“大连环”、“拆拳”、“五马奔槽”、“六路总手”、“十二连环拳”等。各地风行的通臂拳在拳的演练风格上虽  相似文献   

6.
综合运用历史研究、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对武术思维方式——“体用”进行哲学思想史梳理与反思发现:历代拳术家借“体用”这一传统思维方式推寻拳理,阐释武术的内在本质与作用现象,其间经过了由“宇宙生成论”至“功夫即本体”衔接演变的思想历程。研究认为:1)“宇宙生成论”为武术体用思想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太极阴阳学说标志着武术体用思想的初步形成;2)“功夫即本体”为武术体用思想成熟赋予了理学气质,本体功夫哲学隐含了拳术家对武学心性功夫修炼的推重。武术思想在“体用”境迁中实现了对自身的内在超越,每个阶段的体用思想演进及其内蕴的哲学思维,直接反映了历史的进程,体现着逻辑认知与历史演进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社火拳是一种流行于我省陇南一带城乡别具风格的地方拳种。每逢春节至元宵节,在闹花灯,扭唱秧歌调的社火节目中它以武术形式出场表演,为节日增喜添色又活跃气氛。这种拳术或器械的武术形式表演统称社火拳。亦称秧歌拳。 社火拳多演于晚上。同其它社火节目配伍。从内容上看,社火拳包括刀、枪、剑、棍,长短软兵,软拳(拳术)等。但其套路结构确与一般武术有较大差异。它的套路动作慢而冗长,有时一个套路可长达十余分钟。动作多以左右对称,也有前后左右的四方对称。当地人称其曰对环子或曰走四门。故套路结构布局多为正方形。社火拳讲究“拳打一叶蓆”,即在一张芦蓆大小的场地上演练。也就是无论刀枪拳棒任何套路,只能在  相似文献   

8.
峨眉拳初探     
峨眉拳是峨眉派武术中各类拳术的统称。它具有独特的四川地方拳味,是人们健身、防身、养身、养性的重要拳艺之一。 峨眉拳术的论述,始见于明代唐顺之的《荆川文集》卷二《峨眉道人拳歌》中。《拳歌》云:“……,忽然竖发一顿足,岩石进裂惊砂走。去来星女掷灵梭,夭矫夭魔翻翠袖。……形人自托我无形,或将跟诖示之肘。险中呈巧众尽惊,拙里藏机人莫究。  相似文献   

9.
一、《拳经总歌》及其作者 《拳经总歌》初见于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两仪堂本拳谱,这是一首较古老的拳术歌诀。全文共七言二十二句,连篇题在内,合计158字。据武术史家唐豪先生(1897~1959)考证认为:这是明末清初陈家沟陈氏九世祖奏庭所作。顾留馨同志继唐豪之后,据国家体委所藏《陈氏家谱》及陈氏十六世陈鑫(1849~1929)所撰《陈氏家乘》(稿本),编列了“陈家  相似文献   

10.
在《尚书》里,把以摸仿各种动物形像或动作为内容的“舞”,称为“百兽舞”,以后和技击方法结合了,就逐渐形成象形拳术。猴拳是象形拳的一种,早在汉代就有弥猴舞。两汉的长信少府(官名)檀长卿就曾在一个盛大宴会上,乘酒酣之时表练了这种技艺。  相似文献   

11.
黑虎拳     
黑虎拳属于南拳系的一个流派,同洪拳、金刚拳等拳种一样,在浙江一带深受广大群众喜爱。黑虎拳广泛流传于浙江台州、绍兴、金华、温州、青田、龙泉,福建松溪、政和、浦城,广东和东南亚等地。黑虎拳,据陈祥进老拳师说,是从南派少林五拳中的虎拳演变而来;陈祥进少年时期的老师——福建泉州少林和尚李仪觉也说,是在温家之七十二行拳和威氏三十二势拳的基础上演变而成;台州李元善老拳师说,是明末清初由河南嵩山少林和尚所传。来源众说不一。但据有关史料记载,明代白玉峰之五拳  相似文献   

12.
武术对练作为竞技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武术文化传承与传播的使命。但竞技武术对练中常出现“拳不触体”“等人”“等招”的问题,成为竞技武术对练发展的阻碍。以文献资料法、观察法和逻辑分析法,结合竞赛和武打编排经验,对竞技武术对练创编问题进行研究,旨在促进竞技武术对练项目的良性发展。认为,竞技武术对练创编应贯穿“为什么”话语,解决拆招与喂招的逻辑关系,可借鉴武打电影“角色塑造”“拳拳到肉”“情景设定”等演绎方法,实现“以假为真”的武术对练。  相似文献   

13.
洪拳的起源洪拳是广东省五大名家之首,它与刘、蔡、李、莫四大家齐名,同属于南少林派系。据传说,约在清乾隆中业,福建泉洲人洪熙,字文汉,号孔臣,是福建少林寺著名和尚至善禅师的弟子,脱师后成为南少林派的著名拳师。拱熙原是茶叶商人,来广州后被人称为熙官。熙官身材魁伟,臂力过人,他将所学的技击与搏击经验结合本人的体型特点创造了以马步稳健,桥沉力雄,攻防连环,浑厚威猛而著称的洪家拳。洪熙官曾两次到广州市授徒。初次来穗,因在福建好打不平而伤了人来广州走避,埋名隐姓,在红船(广州的粤剧团体常用船载  相似文献   

14.
峨眉派拳术十八种概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峨眉派拳术,历史悠久,内容浩繁,形式多样,风格奇趣,与少林拳、武当派拳术迥然不一。 峨眉派拳术是一个大的技术流派,包括许多各具特色的拳种。那种只用三两个拳种就算“峨眉派拳术体系”的说法,是不足凭信的。据目前所了解的四川拳术,已有近四百种之多,其中,属产生于本地的峨眉派拳术有二百几十种。这些拳术的共  相似文献   

15.
太极拳概说     
一、太极拳命名的由来“太极”一词源出《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古人是把“太极”作为宇宙的本源看待的,认为太极是天地万物的根本,天下万物皆可分阴阳,阴阳是两种对立的因素,两种因素相互作用,促进了事物的发展变化。后人吸取了这种朴素的唯物主义的思想,把太极的阴阳学说与拳术结合,用太极“阴”“阳”的哲理解释拳理,逐渐形成太极拳术。到清乾隆年间,山西民间武术家王宗岳  相似文献   

16.
这是一篇关于赋予五禽戏以技击意义的实验报告,初稿写于七十年代,几经修订和易稿,直至今天方始删定。一、一种美好的创作设想在距今一千七百多年前,东汉医学家华佗创编了五禽戏,经过后人的继承发扬,它逐渐繁衍成为一个举世闻名的导引学派。这一导引学派,其分支脉络极为浩繁,在民间传流的各种各色“五禽戏”,数量相当可观。可是,任何一套传统或新编的五禽戏,其在民间推广普及的人数,往往及不上各种著名的拳术套路,个中原因是有待进一步探究的。或许是由于五禽戏的内容过于简炼、单调,对青壮年人的吸引力不太大。在性能上,它也不象拳术那样,除了强身、防病、祛疾、延年的效用之外,还能应用于自卫防身。正由于这个缘故,就有人  相似文献   

17.
少林武术在起源与发展中受到了佛教思想文化的影响.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对其进行研究,佛教思想对少林武术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少林武术的武德方面.2)少林武术的拳术、招式命名.3)少林武术的内功修炼方面.4)佛教修行对少林武术的影响.佛教思想与武术的结合,特别是禅与武术的紧密相连,是少林武术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被称为“拳禅合一”的武术.  相似文献   

18.
上古巫术,影响至深至极,乃至科学昌明的今日,依然有不少孓遗。巫术与武术的交融,使得中国传统文化代表之一的武术愈加神秘,也因此更显文化内涵,这是实际存在的现象。本文通过研究,认为早期巫、舞、武的合一,对后来武术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套路武术中的技击成份,属于巫术的残存;其次,清代秘密结社组织中巫、武的合一,促成了武术与气功的结合;此外,今人所谓的仿生拳或象形拳,也可以从巫术中找到其影子。  相似文献   

19.
中泰拳术曼谷站对抗赛技术特点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对中泰拳术历史背景进行全面比较的基础上,通过观看中泰拳术对抗赛,以加深对两国拳术技击特点的了解。同时对比赛中所出现的技击动作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以促进我国散手技术的更新和完善。  相似文献   

20.
中学武术教材少年拳第二套,是以小学少年拳第一套为基础组成的套路动作,难度和强度都比第一套有所提高,并且选编了少量的擒拿动作。少年拳第二套共有十二个动作,其套路的动作包括:基本手型有拳、掌、勾;基本步形有弓步、马步、仆步、并步;基本技法有砸拳、冲拳、横拳、撩拳缠腕、搂手、推掌、劈掌、亮掌、弹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