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高中教育是非义务教育,具有排他性与选择性.这决定了高中教育机会公平是一种以才能为核心的差异性公平.它旨在依据才能的大小分配教育机会,使每个人得其应得,满足个体发展的差异,实现个体发展的公平.保证才能的公平,前提必须是才能选拔程序的公平,包括选拔制度本身的公平和制度执行的公平.程序公平是高中教育机会公平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高中教育的非义务性,以及才能发展方面不利群体的存在,要求公平的教育还必须考虑到非才能的因素,包括收取学费和对不利群体进行补偿,但非才能因素必须服从于才能第一的原则.  相似文献   

2.
民族地区教育贫困治理是我国教育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回顾历史,民族地区教育贫困治理目标实现了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的全面脱贫,治理理念实现了从区域公平向群体公平的回归,治理方法凸显了智力层面与能力层面的共同帮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民族教育贫困治理目标需从全面补齐短板转为教育优质发展,治理理念需从群体公平转向个体权利公平,治理方法需从外部被动给予转向内部需求关照。面向未来,民族教育不仅需要着眼教师培养,积极构建教师教学共同体,促进民族地区教育优质发展,而且需要关照教育过程公平,重视“小微学校”建设,促进学校育人功能发挥,更需要关照民族学子的需求,开展文化认同教育。  相似文献   

3.
正作为基层单位,小学承载着实现教育公平的重任,为弱势个体创造外部环境支持是实践教育公平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因此,小学要以实现教育公平为立足点,为弱势个体提供教育支持。目前,我国正在将教育关注的重心从"一个不能少",转向"上好学","读好书",让更多人取得学业成功。孩子受教育并且受到良好教育,是每个家庭的共同愿望。尤其是班级里学习弱势的个体。小学教师作为基础教育  相似文献   

4.
21世纪的高等教育公平观是可持续发展的高等教育公平观,它是对传统的高等教育公平观的继承与超越,指个体进入高等教育机构的机会、群体和个体参与高等教育活动的机会以及高等教育机构间发展机会的均等。通过市场与非市场两种途径,为个体进入高等教育机构或高等教育发展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采取代内补救和代际补救等措施以及一定的预防措施,以提高信息社会中高等教育公平水平,促进个人、高等教育以及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观点     
《教育科学论坛》2012,(3):80-80
马超:教师教育应从关注个体转向群体 国际对教师教育关注的转向:由个体到群体。教师专业社群的特征有:尊重与信任的培养;学习共同体的建立;真实的教学情境;在组织学习中提升。对教师专业社群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组织载体的研究,拓展了教师教育的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6.
美国教育领域"肯定性行动"目标群体态度、价值观念与执行路线的新转向源于少数族裔与主流族裔、亚裔与教育机构以及教育机构与政府之间的相互博弈,其转向背后反映"个体平等"与"差异公平"理念的同时,体现了利益群体对新教育公平观的诉求。在我国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向的当口,借鉴美国教育领域"肯定性行动"转向呈现的经验与教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进教育治理中的跨文化理解能力、以"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为目标构建多样性治理模式,对有效优化教育公平结构和构筑我国新时代的教育公平理论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人工智能给人的生存带来了意义危机。它使人失去工具意义,成为“无用阶层”;人一旦失去操劳,也就失去了意义产生的大地;更为可怕的是,人极有可能被“神人”设计,成为“圈养”的存在。人的生存面临意义危机时,唯有回归自我才能救己,在自我成长中构建价值,由“为他的”向“为我的”价值向度转向,实现人本真的价值,这需要依靠教育来达成。智能时代教育目的要转向使人成为他自己,实现人劳作的艺术化,以使人在智能时代活得更有意义、自由和尊严。同时,人工智能为教育目的的转向提供技术支撑,它使个性化学习成为可能,实现了“为我的”学习,建构“属我的”知识,这些都使智能时代必需的自我矗立了起来。  相似文献   

8.
自主学习有利于满足学生的个体需要和能力发展的需要。学习是个体通过学习活动掌握知识、发展和完善认知结构的过程,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发现自我、设计自我和实现自我的机会。多元智能理论为高中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支撑,其强调的智能发展的普遍性、差异性、可塑性等对高中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类社会发生了许多新变化、面临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挑战,教育必须为大量儿童、青年和成人提供教育和学习机会.传统的精英教育模式已经过时,传统教育转变为现代教育--这就是终身学习,只有终身学习才能满足所有群体的教育和学习需求,这是教育公平的根本.  相似文献   

10.
教育公平是人的基本权利在教育领域的延伸,主张受教育权利和机会的公平,体现着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关怀。学习化社会的核心是学习成为公共社会活动,个体在其一生中都能享有优质、适宜的教育条件和机会,得到最充分和最优的发展。教育公平符合学习化社会的中心蕴涵,以教育公平作为学习化社会建构的主导价值取向,必能加快学习化社会建构的步伐。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分析教育公平的基本内涵及重要意义,剖析出我国存在的教育不公平现象及原因,从而提出如何实现教育机会公平、怎样通过合理配置资源推进教育公平、如何从制度设计上落实教育公平,最终真正得以实现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12.
13.
2008年,澳大利亚出台了<高等教育支持法案>修订版,该修订版进行了高等教育拨款援助和学生贷款等制度的改革,增加了弱势群体的入学机会,促进了教育公平,对我国高等教育经费制度的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Social justice in education refers to the expectation that the education system provides fairness in its access to opportunities and results. Proponents of educational privatisation believe this would not only open up opportunities for those that otherwise are restricted from attending good schools, but that it would also improve overall efficiency in the education system through pressures of market competition. This article first provides a framework for analysing a quasi-market in education and for considering the potential effects of privatisation. It then applies this framework to the Netherlands, a school system premised completely on choice where two thirds of the schools are privately sponsored. We conclude that the Dutch system, thanks to a series of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in place, performs relatively well on social justice, when looking at freedom of choice and overall productive efficiency. However, for equity and social cohesion, despite clear policy efforts, the privatised system seems to undermine social justice for certain groups in the population. The dilemma observed here is that some private benefits of education must be compromised to achieve greater equity and social cohesion. It is an open question whether policy makers are willing to make such tradeoffs.  相似文献   

15.
Research in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argues that the educational system provides different learning opportunities for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socioeconomic backgrounds and that this circumstance makes the educational process an important institutional context for the reproduction of educational inequality. Using combined survey and register data for more than 56,000 students in 825 schools, this article conducts the first empirical test of the argument that instructional strategies which emphasize student responsibility and activity, also referred to as student-centered instruction, increase educational inequality. We analyze whether the impact of student-centered instructional strategies on academic achievement differs for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socioeconomic backgrounds. Results suggest that a student-centered instructional strategy has a negative impact on academic achievement in general, and for students with low parental education in particular. Our findings support the argument that the instructional strategy of schools is an important mechanism in generating educational inequality through the stratification of learning opportunities.  相似文献   

16.
日本放送大学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多渠道的社会经济支持、良好的人文关怀服务和信息技术支持等手段,持续为日本国民提供安全稳定、自由开放的教育机会.作为一所承担日本国民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终身教育重任的开放大学,坚持利用电视、收音机、网络等远程多媒体为学习者提供接受大学教育的渠道,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公平,解决了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等问题.日本放送大学从学习者需求出发,深化课程改革,组建教师队伍中的专家团队,为学习者提供高效的信息技术服务,这对我国远程教育的改革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应为学习者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支持服务,建立资源共享理念,不断完善国家立法和规范办学管理流程,才能建立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7.
卓越的社会流动性,可以使贫寒子代与富庶子代不受父辈阶层束缚,拥有大致相等的机会从而获得良好的社会处境,而教育通常被认为是促进社会流动性提升、减少社会不平等的主要路径。芬兰以卓越的社会流动性和"教育世界第一"的美名著称,这与其紧紧围绕教育公平、教育质量和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促进教育发展和社会公平密不可分。其主要教育行动包括:学校系统的全免费制度、无差异学校、路路通式教育体系、高师资标准;政府系统的援助性财政计划、规范型政策法规、信任型指导体制、劳动力预测网络;社会系统的第三方教育评估、企业积极支持、公民社会组织等。  相似文献   

18.
周翠彬 《培训与研究》2010,(10):73-75,89
教育公平,是指公民的受教育权能够通过制度性的保障而公平地得以实现的一种社会权利分配状态,它是社会公平在受教育权方面的具体表现。受教育权可以分解为学习机会权、学习条件权、学习成功权三个子权利,从微观上看,教育公平表现为社会个体享有的三个子权利的公平;从宏观上看,教育公平则体现为社会群体在教育资源竞争过程中的公平。  相似文献   

19.
教育公平与和谐社会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范国睿 《教育研究》2005,26(5):21-25
公平公正是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教育对于促进社会分层与社会公平具有独到的价值。现阶段,增加政府在国民教育资源上的投入力度,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社会教育资源,促进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保障每一位社会成员的受教育机会,大力缩小城乡、地区、性别等方面的教育差异,促进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和民众的多样化教育选择需求,建立处境不利群体公平教育的救助系统,从根本上解决教育公平问题,对于促进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受教育权是每个公民都应该享有的权利,平等的受教育权是实现人的社会平等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一种伦理要求。基础教育作为个人未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应满足每个人的基本学习要求,为所有的儿童提供学习机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