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国际技术贸易”教学与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能够满足技术飞速发展对人才的时代需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人才的国家需求,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新文科背景下,“国际技术贸易”教学中的课程思政内容更为丰富,不仅涉及国际业务及相关法规公约,又与经济利益密切相关,通过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评机制等各个环节进行不同程度的创新,潜移默化地坚定学生的“四个自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最终培养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国际技术贸易人才。  相似文献   

2.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课程思政教育密不可分,如何在创新创业类课程中发挥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三全育人”合力,深化课程育人内涵,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时代担当、敢闯会创的高素质人才,是新时代国家“课程思政”总体战略部署对职业院校“双创”教育提出的新使命新要求。创新创业类课程内容融入思政元素,要依据三维教学目标,在教学中设计思政融入点,保证思政素材和育人目标的统一,准确把握思政教育价值,有效实施创新创业与思政“双体系”教学。  相似文献   

3.
专业课程的思政建设是目前高等院校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必要手段。“当代俄罗斯经济”课程是黑龙江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以培养合格的对外经济与贸易人才为己任,涉外性较强。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既要对学生进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知识技能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以保证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坚持国家利益为先,抵御诱惑。因此,文章对“当代俄罗斯经济”课程思政建设进行了探索和实践,提出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教师应遵循思政设计系统化、思政元素挖掘精准化、思政教学方法立体化的原则,采取“1345”的建设模式,取得了较好的建设效果。  相似文献   

4.
陈作成 《成才之路》2022,(12):37-39
国际贸易学课程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培养掌握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国际贸易基本理论、基本知识,通晓最新的国际贸易业务运作方式与基本操作技能,能够无障碍进行英语交流,具有国际视野、创新和开拓精神的应用型国际经贸人才.文章从课程思政教育的案例教学路径、课程思政教育素材、课程思政教育目标三个方面,探讨课程思政元素...  相似文献   

5.
作为新工科复合型创新人才知识和能力培养体系必不可少的基础课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有助于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高等工程人才。本文依据文秋芳提出的大学外语课程思政实施框架,从内容链、管理链、评价链、教师链四个维度构建了以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和学术精神为目标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模式,以实现立德树人和新工科人才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6.
新工科背景下,为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以高职“前端设计技术”课程为例,阐明课程思政一体化的意义,创设课程思政目标,从职业素养、社会责任、合作创新三维度出发,深挖思政元素,进而结合“红色电影影评网”案例,深入挖掘课前、课中、课后思政资源;并从教学案例库、教学设计、教育实践及评价机制方面进行了课程思政教学路径的探索,创建了以立德树人为主旨的“前端设计技术”课程思政体系,以期为课程思政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图形图像设计”课程是艺术类专业以及传媒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它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创意能力、设计制作技能,以及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文章以课程思政在“图形图像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路径为研究对象,结合学生与教师的现状特征,围绕“图形图像设计”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内容以及应用路径进行研究及阐述,为明确课程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及能力、强化思政教育在课程教学中的引领作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
如何以立德树人为教育根本,切实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当前教学改革研究的焦点。“母婴护理及助产技术”是助产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助产人才有着重要影响。文章通过研究课程思政设计、课程思政建设目标、课程思政教学实施方法,对“母婴护理及助产技术”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9.
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课程思政对专业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要顶层规划、系统设计、整体推进,才能切实提高育人成效。以“信息论与编码基础”课程为例,根据课程特点,结合教学实践,以“着眼学生发展,以国家需求为牵引,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的课程思政理念贯穿,创新提出了“五环联动”的课程思政整体设计方案,从“分析起点”“确立目标”“教学实施”“考核评估”“持续改进”五个环节阐释了具体内涵。为该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构建了完整的体系架构,同时为其它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提供了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0.
“课程思政”是促进高等教育更好地发挥“四个服务”功能的理念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是育人的“根”与“魂”。针对目前高校能力本位教学中职业能力开发不够深入导致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本研究对新时代课程思政内涵进行分析,以跨境电商阿里巴巴国际站产教融合项目平台为依托,以能力本位为理论指导,确定人才培养体系,并进行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跨境电商英语课程能力本位教学设计与实践。应用研究结果表明,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能力本位教学设计,不仅在学生的知识、技能与就业等三个维度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且有助于提升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工匠意识,以及树立正确价值观。  相似文献   

11.
自本科生全程导师制设立以来,课程思政建设也得到了长远发展。在此基础上,上海大学依托公共课程《大学语文》与思政建设相融合,使得本科生全程导师课程思政建设一般性策略具有了新的时代内涵。这也要求明确思政课程发展的新思路,建设教师梯队,深入了解公共性需求。把思政目标的培育、知识目标的建设、方法目标的提高、实践目标的开展作为重要目标,并采用“3+5”的策略,以“经典+原典”思路带动思政课程教学,探索创新“多维触屏”的建设模式,从而把价值塑造、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统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发展人才。  相似文献   

12.
梁卿  王婷 《英语教师》2024,(1):17-20
阐述我国国际商法英语阅读课程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教材内容陈旧、教学模式单一、缺乏思政元素、授课时间少及评价方式单一。探索国际商法英语阅读“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实践途径,即更新理念与目标、创新教学模式、重构教学内容、改进教与学方法、打造“课程思政”整体模块、改革教学评价。认为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国际商法英语阅读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提升法律英语语言能力,理解真实商务世界的法律意义,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职业道德。  相似文献   

13.
“材料科学基础”作为材料类本科专业的必修课程,其教学目标及任务紧密围绕立德树人。以河南师范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科学基础”课程为例,结合新工科建设背景下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强调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深入挖掘思政元素,探索课程知识体系与课程思政理念的有机融合方式,丰富课堂教学。同时,加强教学方法创新实践,全方位、多角度、生动有趣地开展课堂教学,强化学生“德育”及“智育”的协同培养。  相似文献   

14.
以机电类专业核心课程“液气电控制技术”为例,探索课程思政的重塑途径和创新模式。将培养德才兼备的复合型高素质技能人才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从顶层设计、思政元素挖掘、典型案例库建立、思政点融入方式等四个层面逐步构建教学改革的框架,实现了专业知识与思政要素的高精准、全过程、深渗透的多阶段融合。此外,推行“岗课赛证”一体化的创新教学模式,确保课程教学紧密对接产业发展,并与技能竞赛、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全面相融,提炼出“2-8-2”十二步混合式课堂实施流程,体现新时代教学理念的创新与升华,实现了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对其他专业课程的思政改革起到了一定的辐射示范效应。  相似文献   

15.
针对微电子行业对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的需求,课程以培养具有时代担当精神、扎实专业基础和创新能力的未来行业领军人才为目标,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坚持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教学方式。以课程思政为统帅,实现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的有机融合。以课堂研讨和实践教学为两个抓手,开展产—学—研融合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以学科竞赛、大创项目等为牵引,鼓励学生参与创新活动。以现代信息技术为辅助手段,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增强课程的生动性,扩大课程的影响力。改革解决了工科教学中课程思政融入性差,课堂与产业和学科前沿脱节,学生实践能力弱、创新能力不足,以及课程辐射面小的四大痛点问题,并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属于情感态度类目标,需要与知识和技能目标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基于梅瑞尔提出的“五星教学模式”,从有效教学理念出发,提出了适应课程思政的“五星教学+1模式”。该模式将课程思政素材融入每个阶段,以达到形成或强化态度的目的。以“农产品贸易”课程为例,介绍了该模式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中的应用。对学生的调查和考核结果表明,这种模式实现了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向同行,有效达成了课程教学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  相似文献   

17.
随着高职院校专业群内涵建设和课程思政建设的深入推进,本着立德树人、德技兼修、全面发展的价值理念,亟需重构高职院校专业群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为专业课程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实践遵循,弥补专业群内涵建设的不足。针对目前高职院校专业群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构建存在教学目标缺乏系统设计、教学内容不契合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方法不贴近高职学生实际、教学评价缺少指标体系及脱离人才培养效果等现实困境,从二级学院中观层面提出设计专业群“系统分层”的课程思政目标体系、构建专业群“师史事势”的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创新专业群“价值引领”的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实施专业群“增值赋能”的课程思政教学评价等构建进路及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18.
刘迪 《林区教学》2023,(2):23-26
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实施途径,能够有效落实高校“三全育人”教育目标。高职视域下的课程思政需要根据复杂的生源需求适当调整教学模式,使其更加适应学生的发展。“旅游认知”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具有较强的引领作用。在“旅游认知”课程思政教学中,紧密结合旅游认知课程内容和旅游业发展需求,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建设,从教学目标、设计、应用三方面入手,探究高职扩招视域下“旅游认知”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路径,推动“旅游认知”课程思政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9.
课程思政可以理解为将“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课程”进行融合,是目前国内高校对课堂和课程的创新,是学校培养品学兼优人才的有效手段。“立德树人”是当今社会对高校人才教育的要求,教书育人不仅仅是给学生传授知识,还应该教学生做人的道理,这样才能培养出能力和品行同样出众的人才,为其更好地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铺垫,这与课程思政的含义契合度较高。文章通过对智能化茶园栽培管理课程思政教育的教学实践,对智能化茶园栽培管理课程思政实践进行了分析,总结了课程思政教育的实施效果,并对智能化茶园栽培管理课程思政优化与提高提出了建议,以期对茶树栽培课程教师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0.
在将思政教育融入“康复科学研究与数据分析”课程的教学中,全面提高康复治疗学人才培养质量,为康复治疗学专业的课程思政体系建设提供有实践价值的探索经验。通过共同参与模式、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案例教学,以及“双创”模式将思政元素融入“康复科学研究与数据分析”的教学中,探索新时代课程思政与康复治疗学专业课程融合的实践道路,并探讨了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下课程思政改革的成效和创新点。课程思政与“康复科学研究与数据分析”课程得以有机结合,教师团队成员的教学能力和思政意识不断提升,康复治疗学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得以提高。在课程思政理念下,康复治疗学专业科研课程与思政相融合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培养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利于为国家输送高素质的创新型康复治疗学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