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有人把今天社会上的人分为"经常读书""有时会读点书""基本上不读书"三类,认为老师属于第三类.我不完全苟同,跟一些校长说起此事,校长们也觉得"委屈",他们说教师怎么也应该算是第二类.  相似文献   

2.
去年,我在一次培训会上谈到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到教师要抓紧时间多读点书。会后有位教师走上来,随意地说:“麻烦你给我开个书单,我要读点书。”——如果是学生这样说话,我会建议他读什么书;教师,特别是一位语文教师问出这样的问题,则让我不知如何是好。我看她不过30岁,就问:“你最想读什么书?你感到缺什么?”她说,她也不知道缺什么,就是觉得自己不行,因为“我不怎么喜欢读书”。——谈话变得困难,但我觉得一个人提出要读书,毕竟还有向上的意识,  相似文献   

3.
会读书的人能把死书读活;不会读书的人而不为书所用,读书就算读到家了。用,把活书读死,就是把我为书所用。能够用书能把活书读死。把死书读活,就能把书为我所我今年87岁了,从7岁上学起就读书,一直读了80年,其间基本上没有间断,不能说对于读书没有一点经验。我听读的书,大概都是文、史、哲方面的,特别是哲,我的经验总结起来有四点:一精其选。二解其言,三知其意,四明其理。先说第一点。古今中外,积累起来的书真是多极了,真是浩如烟海。但是,书虽多,有永久价值的还是少数。可以把书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要精读的,第二类是可…  相似文献   

4.
我从7岁上学起就读书,所读的书,大概都是文、史、哲方面的,特别是哲。我的经验总结起来有四点:(1)精其选,(2)解其言,(3)知其意,(4)明其理。先说第一点。古今中外,积累起来的书真是多极了,真是浩如烟海。但是,书虽多,有永久价值的还是少数。可以把书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要精读的,第二类是可以泛读的,第三类是只供翻阅的。所谓精读,是说要认真地读,扎扎实实地一个字一个字地读。所谓泛读,是说可以粗枝大叶地读,只要知道它大概说的是什么就行了。所谓翻阅,是说不  相似文献   

5.
我的读书方法可以概括为“实际”“自己”“奠基”六个字,自称“3J”读书法。一、读对实际工作有用的书。我读书的基本原则是必须对工作有实际用处,大致包括三类:一是传记类,作为教师,培养学生的人格是一个核心任务,而这些人格的知识蕴含在古今中外的名人、伟人身上。我从这些人的人生经历中汲取许多营养,并渗透到教学工作中。二是哲理类,教育应该是一个充满智慧的事业,而哲理类的书籍文章多在平淡中挖掘闪亮的道理,这对教师说出智慧的话语,智慧地处理问题有重要的作用,而这本身对学生的智慧成长也有重要影响。三是教育类,作为教师,当然要…  相似文献   

6.
今天,再与年轻的教师朋友聊聊我读文学作品的一点“心得”与“新得”。 我读文学作品的一点“伎俩” 书是有“性格”的,从读书的嗜好上或许能看出一个人的性格。说实话,我看不进“伎俩”的书,《厚黑学》不必提,就连四大古典名著中的《三国演义》,我也是在年近“不惑”,  相似文献   

7.
<正>我从七岁上学起就读书,一直读了八十年,其间基本上没有间断,不能说对于读书没有一点经验。我所读的书,大概都是文、史、哲方面的,特别是哲。我的经验总结起来有四点:(1)精其选,(2)解其言,(3)知其意,(4)明其理。先说第一点。古今中外,积累起来的书真是多极了,真是浩如烟海,但是,书虽多,有永久价值的还是少数。可以把书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要精读的,第二类是可以泛读的,第三类是仅供翻阅的。所谓精读,是说要认真地读,扎扎实实地  相似文献   

8.
校长是必须认认真真读几本书的,与书为友的校长方可成为有作为的校长。从丰富学识的角度讲,我个人认为,校长必须读三类书:第一类是教育理论经典,让自己清楚教育规律,遵循教育规律办学;第二类是民族文化经典,让自己汲取民族文化营养,提高修养;第三类是哲学书籍,哲学是智慧之学,让自己清楚地看社会,看自己,看事物的本质。这三类书从不同的侧面,提高校长的理论功  相似文献   

9.
这个假期,我读了于良史的《春山月夜》,很喜欢其中引用的两句诗: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读书也是如此。古今中外读书人的成果,给我的是启示,是信念,是激励,也是示范。其实我是比较懒的人,要我一口气看完一整本《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实在令人挠头。不过懒人也有懒办法,我用“边读边悟”的形式展开我的假期读书学习之旅。翻开《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便看到郑杰校长在书的序中谦逊地写道:“不妨一读此书,这是一本无害的书。”  相似文献   

10.
《初中生》2012,(35):64
1.冯友兰:我的读书经验(栏目:"读书")我今年87岁了,从7岁上学起就读书,一直读了80年,其间基本上没有间断。我所读的书,大概都是文、史、哲方面的,特别是哲学。我的经验总结起来有四点:1、精其选;2、解其言;3、知其意;4、明其理。先说第一点,古今中外,积累起来的书真是浩如烟海。但是书虽多,有永久价值的还是少数。可以把书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要精读的,第二类是可以泛读的,第三类是仅供翻阅的。  相似文献   

11.
我今年87岁了,从7岁上学起就读书,一直读了80年,其间基本上没有间断,不能说对于读书没有一点经验。我所读的书,大概都是文、史、哲方面的,特别是哲。我的经验总结起来有四点:(1)精其选;(2)解其言;(3)知其意;(4)明其理。今天重点说说第一点。古今中外,积累起来的书真是多极了,浩如烟海,但是,书虽多,有永久价值的还是少数。可以把书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要精读的,第二类是可以泛读的,第三类是仅供翻阅的。  相似文献   

12.
杨兴永 《上海教育》2007,(9B):63-64
校长是必须认认真真读几本书的,与书为友的校长方可成为有作为的校长。从丰富学识的角度讲,我个人认为,校长必须读三类书:第一类是教育理论经典,让自己清楚教育规律,遵循教育规律办学;第二类是民族文化经典,让自己汲取民族文化营养,提高修养第三类是哲学书籍,哲学是智慧之学,让自己清楚地看社会,看自己,看事物的本质。这三类书从不同的侧面,提高校长的理论功底,促使办学行为更加科学。[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教育文汇》2013,(1):29-29
阿里巴巴集团主席马云近日说:“不读书和读书太多的人,都不太会成功,所以别读太多书。” 我不知道马云定义的“成功”是什么,仅仅是发大财、赚大钱、当大富豪吗?另外,读多少书算“读书太多”,他能给出一个标准的数值吗?  相似文献   

14.
《初中生》2012,(36):64
(2012年9月~2012年10月)1.冯友兰:我的读书经验(栏目:"读书")我今年87岁了,从7岁上学起就读书,一直读了80年,其间基本上没有间断。我所读的书,大概都是文、史、哲方面的,特别是哲学。我的经验总结起来有四点:1、精其选;2、解其言;3、知其意;4、明其理。先说第一点,古今中外,积累起来的书真是浩如烟海。但是书虽多,有永久价值的还是少数。可以把书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要精读的,第二类是可以泛读的,第三类是仅供翻阅的。……  相似文献   

15.
朱光潜老先生曾经说过:“书是读不尽的,就算读尽也无用,许多书都没有一读的价值。”在信息大爆炸的今天,更是读不尽源源不断出版印制的书。如何选书,如何读书,如何不浪费宝贵的读书时间,  相似文献   

16.
<正>读书不是一个新话题,大的有"世界读书日",小的有学校的读书节、读书月。但这里也绝非炒冷饭,之所以下发一个校长、教师读书工程指导意见,是因为我们虽然一再说读书,却并没有真正读好书。校长、教师本应是读书人,现实中却离"读书人"还有很大的距离。《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学生读书提出了不少建议,其中"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这一条,对校长、教师读书也同样适用。  相似文献   

17.
这样读书     
在心情十分放松的情况下,和三五位朋友一起聊书,未尝不是一种读书的方式。因为在朋友口中,我会发现一些自己希望读到的书,再有目的地去借、去买、去寻觅,似乎就多了许多渴望的动力。同理,是爱读书的朋友,也可以从我这里获得。我们转着圈地收获。久而久之,从聊“读什么书”,演变成“不要读什么书”。至少“现在不要读什么书”,也是一种读书的方式。因为书籍如云,不懂得放弃就不会得到最佳。慢慢地,在“读什么书”中,又有了“如何读什么书”的话题,这也是一种读书的方式。比如读小说和读论文,决不是一种读法。当然这个“读法”不仅指读书的姿态,重要的是读书的心境。闲适或紧张,轻松或深沉可大不一样。很快,先把书分成几类,又是一种读书方式。分类既不是按题材,也不是按体裁,而是按“读法”。“显读”是一类———这是从“显学”“隐学”之分调侃来的。被显读的是博得洛阳纸贵、媒体热炒的。不要追“显读”,就是不必随社会上一窝蜂地读什么书。但是也不必刻意追求“隐读”,因为有的书大家都不读自有道理。“孤读”和“佐读”是一类———就是读一本书和就一个话题读几本书。在享受读书中,“孤读”是初级阶段,“佐读”才小康。“佐读”可以就一个话题读几本相近的书,也可以读观点...  相似文献   

18.
正校长应该好读书——比教师多读书,先于教师读书——这样,就可以与教师形成一个"落差","落差"越大"势能"就越大,校长的专业权威就越能确立。那么,校长该读些什么书呢?一般来说,各有各的阅读兴趣,只要是有益于学校管理工作,都是可以的,开卷有益嘛!但我觉得,校长应该读点教育史学书籍。"今天由昨天而来,明天由今天而去",今天教育中的许多问题在几千年教育发展的历史中都不同程度地出现过,历史上许多智慧的头脑对此都思考过,或经验、或困惑、或教训。读点教育史,就可以对这些教育问题既"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否  相似文献   

19.
俗话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宋代的理学大家朱熹也曾经指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还有杜甫倡导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无不强调了多读书广集益的好处。在现实生活中,作为教师不能不由此而深思:应该如何及早引导学生去正确面对丰富多彩的阅读世界,博览群书,开拓视野?下面谈一谈我的几个观点。  相似文献   

20.
温家宝总理不仅自己酷爱读书,还在各种场合提倡、鼓励他人多读书。他在中国政府网和新华网与广大网友在线交流时说:“我曾经提倡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我又提倡读书活、活读书、读活书。其实前者讲的是学习,后者讲的是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