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从吟咏对象上来说,北宋三国词多集中在文人才子、逸闻轶事,而南宋三国词则倾向于英雄豪杰、丰功伟绩;从风格特征上来说,北宋三国词寻求的是个人解脱,显得旷逸深沉,而南宋三国词则心系国家命运,显得沉郁悲壮;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这两种不同词风的形成原因,则前者源自于佛老思想影响下的自然与平和,后者却透射出时代悲情赋予的愤激和无奈。  相似文献   

2.
宋词之分期,既不同于政治史之分期,也不同于宋诗之分期。整个宋词的发展分两大阶段,即北宋词与南宋词:一、从与音乐的关系看,北宋词绝大多数是用于演唱的,南宋词的主要功用已由应歌而转变为新体抒情诗;二、从题材与内容看,北宋词基本上未脱离“词为艳科”的传统,南宋词则彻底摆脱了这种束缚;三、从表现形式看,北宋词尚未完全脱离俗调,南宋词则以骚雅为归宿。而北宋词又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自宋太祖开国至仁宗朝,为沿袭期,但沿袭中有变化;后期自英宗至北宋灭亡,为变革期。南宋词也可以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起自高宗建炎,止于宁宗嘉定元年,为以辛弃疾为代表的爱国词大放光芒的时期,但也有姜夔起而与之抗衡;后期自嘉定止于宋亡,为学辛与宗姜两大派并立的时期,但后者已转居上风。  相似文献   

3.
登临是中国传统文学中的一个重要主题。纵观宋词登临之作,南渡前后所传达出的格调、风貌大不相同:北宋词人抒发的多为艳情、柔情,以相思、思乡为主;南宋登临词所包含的内容更为丰富,除了传统柔情外,家国情怀、壮志逸兴亦很常见。从描绘景象上看,北宋词人登高远眺所关注的多为斜阳、草树、飞云、归雁等悠远、阴柔之景;南宋则更多山河、关塞等宏阔、雄浑之象。从整体格调上看,北宋涉及登临的词作大多低婉凄迷,南宋则阔达浪漫。通过两宋登临词的分析比较,可以反映出词体从北宋到南宋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4.
王国维以“境界”说和“体演进论”的基本观点来审视两宋词,形成他重视五代、北宋词而轻视、基本上否定南宋词的艺术偏见。从总体上看,尽管两宋均届词体发展的辉煌时代,但是词在北宋,由小令向长调演变,艺术上为南宋词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提供了典范;而南宋词在吸收北宋词艺术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人化、典雅化,风格趋向多元化,词境更深邃,艺术上达到了一个新的巅峰。从两宋词的词作数量、代表作家及对后世的影响、为词史提供“新的东西”等方面综合考察.南宋词高于北宋词。  相似文献   

5.
晏殊作为"北宋倚声家之初祖",其《珠玉词》具有继往开来的意义,对宋词的繁荣兴盛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历代对晏殊词的评论者都不乏其人,文章通过对宋代关于晏殊词论的分析,得出宋代的词论家已经从词的风格、创作手法、内容等诸多方面对晏殊词进行评价,同时晏殊词在北宋时期颇受好评,并拥有很高的地位,而到了南宋晏殊词则受到冷遇,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  相似文献   

6.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推崇五代、北宋词的一个重要原因,乃在于这一时期的一些优秀词家时有表现或触及人类生命共感的篇章或名句。王国维从哲学的高度感悟这些名篇或名句,通过对社会人生的广阔联想,阐发他自己对人生本质——欲望的理解。对唐五代名作,王国维常从“堂庑”或“气象”的角度给以肯定;对北宋词家,则有“风人深致”的赞许。王国维批评南宋词的原因之一,也应与南宋的词作触及人类生命共感的深度不足有关。  相似文献   

7.
豪放词由北宋苏轼所开创,南宋辛弃疾将其推向高峰,它打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题材广阔、情感豪迈奔放、意境深远宏阔、抒情酣畅淋漓。就豪放词来说,"阳刚之美"是其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8.
本文考察两宋词坛对东坡词的论评,认为北宋词坛对东坡词非多誉少,南宋词坛对东坡词褒多贬少,延宕到南宋末,则表现为抑扬相共,词论在东坡论中已超出了单个词人词论的意义,显露出后世词学理论发展中词派梳辨之端倪。  相似文献   

9.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隔"的概念,并认为南宋词不如北宋,不足之处大部分是因为南宋词"隔";"陌生化"是由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来的。对比"隔"和"陌生化"的内涵,我们可以发现二者之间有许多共同点,本论文将二者置于比较诗学的视野下结合作品研究。探析"隔"和"陌生化"二者之间的共通性,在创作层面上都表现出语言上炼字,行文运用各种修辞,叙事用典,写景比兴,抒情间接;在审美层面上表现出意境不显的特征。追求文学语言的独立性和审美的阻拒性。因此本文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认为"不隔"之词比"隔"词更胜一筹以及王国维崇北宋词而贬南宋词为基点。把南宋"隔"词放在"陌生化"视域下进行研究,彰显"隔"词之妙。  相似文献   

10.
宋代词学批评中的苏轼论摆幅较大,特征各异:北宋,苏轼论是非多誉少,执着传统词体观念;南宋,苏轼论则是褒多贬少,立足词作含寓的现实内涵;延宕到南宋末,又表现为抑扬相共,已开始从词体审美表现形式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广泛联系立论。这实际上已超出了单个词人词论的意义,显露出后世词学理论发展中词派梳辨之端倪。  相似文献   

11.
《花间集》在北宋多被认为是作词的范本,到了南宋出现了不同的看法。一方面紧承北宋"词别是一家"的观念,强调以《花间集》为宗的词体特征;另一方面,指斥《花间集》偏于"艳科"的内容,主张词要有寄托,要有补于世;此外也出现了调和的看法,认为其风格可取而内容需要修正。这些看法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南宋时期词体在不断诗化的同时又竭力保持自身文体特征的现实。  相似文献   

12.
在唐宋婉约词中,词人的主体意识经历了一个由缺席到潜入、到确立、再到深化的渐进过程。花间词所抒发的情思与词人自身的情感体验并无多少直接的联系,词人的主体意识缺席。南唐及北宋前期词暗暗融入词人的现实人生感受,词人的主体意识潜入其中。柳永的词由代女性言情转向抒写己情,由巧扮声口转向自我流露,词人的主体意识得以确立。北宋中后期到南宋后期的作品,不仅寄寓着词人在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的种种感受,而且还流露出超越个体的时代情绪,显示出词人主体意识的强化。  相似文献   

13.
五代,北宋与南宋山水画在空间布局的处理上有着很大的不同.五代、北宋山水画取景侧重于完整地客观地整体地把握对象,有点象叙事诗;南宋山水画则在取舍选择中,注重突出某一景物独特的感受,更接近于抒情诗;在观察方法上,五代、两宋的山水画大多是"以大观小",产生了全景式的气势雄伟的繁复布局;而南宋的山水画则常常"以小显大",形成了注重强调某一景物特征的角隅式布局.  相似文献   

14.
五代,北宋与南宋山水画在空间布局的处理上有着很大的不同。五代、北宋山水画取景侧重于完整地客观地整体地把握对象,有点象叙事诗;南宋山水画则在取舍选择中,注重突出某一景物独特的感受,更接近于抒情诗;在观察方法上,五代、两宋的山水画大多是“以大观小”,产生了全景式的气势雄伟的繁复布局;而南宋的山水画则常常“以小显大”,形成了注重强调某一景物特征的角隅式布局。  相似文献   

15.
梦窗词,素以难读难解著称,历来有“碧窗宿雾濛濛”的感叹,因而在对其评价问题上,便存在着截然不同的两种意见,誉者以为:“梦窗词奇思壮采,腾天潜渊,返南宋之清(讠比),为北宋之浓挚。”又云:“梦窗密处,能令无数丽字,一一生动飞舞,如万花竞春,非若雕瓋蹙绣,毫无生气气。”贬者则以为:“南宋到了吴梦窗,则已是词的劫运了。”  相似文献   

16.
所谓逆向思维,就是让思维向逆向发散,即让思维向对立面的方向发展,从问题的相反方向深入地进行探索,然后在探索中树立新思想,创立新形象。 古往今来,逆向立意的佳作不胜枚举,如同是咏梅词,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流露出一种寂寞伤感、孤芳自赏的消极情绪;而伟大领袖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则“反其意而用之”,表现了马克思主义者那种无所畏  相似文献   

17.
彭蠡波心弄明月,诗星入肠肝肺裂--试论白石的诗与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代宋初,词还是被视为诗的辅助,传统的诗言志、词谴兴的分工俨然分明,而到北宋中后期直至南宋,随着词的地位逐渐提高,它成了与诗并驾齐驱的独立文体,这种分工观念也悄然发生改变,诗、词表达寄托功能开始倾向互渗互补,这一点在南宋文人姜夔的身上表现的尤为突出。本文试对此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18.
黄庭坚的词史地位是在其词传播接受的历史进程中逐步确立的。两宋不同时期不同传播方式共同促进了黄庭坚词的广泛流传:北宋时期,词人作词主要用于宴饮场合,配乐而歌,黄庭坚的词作通过歌妓传唱而名震一时,时人对其词的品评也多从本色当行、声律谐美方面评点;南宋时期,词这种文体成为走上纯文本的案头文学,黄庭坚的词作经词集刊刻、词选择录和词话点评而传播久远。  相似文献   

19.
刘佳丽 《文教资料》2013,(31):52-54
南宋词坛在逐渐接受了苏轼“以诗为词”的创作手法之后,开始寻求改变词风的道路。北宋婉约轻柔、含蓄蕴藉的风格在风雨飘摇、国事微茫的南宋王朝必然被主流词坛所摒弃。陆游以作诗之余的闲暇时光写词,却无意暗合了此际词风思变的契机,成为南宋词坛“以诗为词”的代表作家。  相似文献   

20.
南北宋之间,由于时代的原因,词论家都主张复雅,但是,古人所说的雅正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指风雅的反映现实的精神,这是雅正的合理内核,一指文艺为政治服务,往往造成政治对文艺的粗暴干预.北宋后期李清照的《词论》继承苏轼门下晁补之《评本朝乐章》的韵味观,对词提出了情致加典重的要求,代表了雅正的正确方向;南宋初阳居士的《复雅歌词序》则把文艺的政治作用强调过头了,对中唐至北宋的词作基本取否定态度;同时的王灼、胡仔等人转而继承晁补之、李清照的词学观,一方面强调雅正,另一方面坚持词的韵味,促进了词的发展.正由于有了李清照、王灼等人对苏轼、晁补之词学观的继承与发展,才有了南宋词的繁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