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出生于90年代后的孩子,被媒体喻为“新新人类”。确实,他们在生活经历、思想方式、对事物的喜好上,已经和生于60年代的父母有了很大的不同,视野的开阔和自主意识的增强,使他们不再像出生于70、80年代的孩子那样,把家长视为威严不可侵犯,他们有了属于自己的判断方式和看问题的角  相似文献   

2.
1.自卑心理。由于“留守学生”长期缺乏父爱和母爱,一年之中(或几年)很少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因此,他们就会自然地存在一种被人遗弃了的感觉,即“没人管、也没人要了”。这样,使他们在生活、学习当中,缺乏自信,很自卑,害怕别人同情的目光,要知道,他们是多么渴望父母的爱,渴望亲情啊!  相似文献   

3.
成都“大生活”作家的地方文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世纪以来,以车辐、乔瑜、罗清和、王跃、文迪、老樵、骆平、桑格格等为代表的小说作家,以描写成都人的"大生活"(乔瑜语)来展示成都故事,形成了一个带有鲜明地方文化特色的作家群体。他们对成都本土文化有本能的崇尚意识和自觉的理性透视精神,传达出特别鲜明的婉约阴柔、飘逸旷达的"蜀水文化"特征。成都人的生存本相都能从他们的笔端勾勒出明晰的具备了地域文化风情的生存图景,可以说是一幅成都市民生活的"清明上河图"。  相似文献   

4.
以<品德与生活>教材为载体,以儿童的实际生活为出发点,尊重儿童思想品德发展规律,从"爱父母"、"爱集体"、"爱同学""爱环境"、"守诚信"等各方面,唤醒初入学儿童的道德意识,引导他们过有道德的生活.  相似文献   

5.
化学与人们的生活、生产等方面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在保证人类的生存并不断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其中就包含提高全民族的化学知识水平,培养学生的基本化学技能和能力,以使人类得以更好地享用现代生活。  相似文献   

6.
"背篼"作为生活在贵州城市中的一个特殊劳动群体,在出卖劳动力的过程中,他们的人格尊严经常被践踏。本文就目前我国学者对"背篼"研究多侧重于"背篼"的生存状况,而忽略了他们的人格尊严保护这一现象进行反思,在辨析"生存"与"生活"概念的基础上,追寻维护"背篼"尊严的法律依据,结合"背篼"人格尊严遭践踏的现状来论证维护"背篼"尊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提出利用传媒宣传人格尊严平等、对"背篼"进行登记造册、组建"背篼"帮扶志愿者团体、建立"背篼"听证制度等保护"背篼"人格尊严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7.
论走向生活世界的教学目的观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王攀峰 《教育研究》2007,28(1):24-29
教学活动作为一种与人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领域,在本质上是一个不断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走向可能生活的动态生成过程。走向生活世界的课堂教学具有以下两个基本目的:一是基础性目的,即教学活动应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不断改善他们的生存状态和生活质量;二是发展性目的,即教学活动应积极建构学生完满的可能生活,不断提升他们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在教学活动中只有将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与建构完满的可能生活有机地统一起来,才能真正实现其唤醒人的生命意识、建构人的精神世界、提升人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的理想目标和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8.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现在的小学生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皇帝"生活,普遍不懂知恩图报,不懂得关心父母和他人,只知向父母伸手要钱;在人际交往方面表现为冷漠、缺乏爱心与责任心.有鉴于此,学校实施"感恩教育"、培育"感恩文化"显得十分重要.我校在德育工作过程中,积极响应市教育局的号召,紧紧把握"感恩教育"这根红线,培养学生有情感、有灵性、有爱心、有怜悯之心,敬畏生命,知耻知荣,知恩图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实践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新发展,传统的思想意识正受到严峻的挑战。大学生更是“逆反”的先锋,他们的主体意识更加强化,个性更加张扬。效益意识使他们滋生极端利己主义;竞争意识使他们重利轻义,民主意识使他们不屑于安分守己。而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传统的“灌输”模式似乎愈来愈缺乏灵活性与实效性,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相似文献   

10.
李发荣 《教书育人》2012,(21):116-118
"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理念的出现给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带来了新的理念与活力。因而教学不仅要满足学生求知欲望,更需要在精神层面上向他们传递一种生活理想,让他们关怀生命,关注生活,强化生存意识。"三生教育"课程的开设正是"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理念的实践。所谓"三生教育",就是通过教育的力量,使受教育者接受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的主体认知和行为过程。即通过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力量,激发学生的主体认知和行为实践,最终达到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的目标过程。[1]  相似文献   

11.
目前,大量的农民进城务工,成为“农民工”,随之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学生”,他们和父母长期分离,与爷爷、奶奶或是姥姥、姥爷等隔辈人生活在一起,由于年龄相差大,两代人之间存在较严重的代沟,使留守学生在生活、学习等方面都受到了影响。  相似文献   

12.
唐蓉 《教育》2015,(7):39
在现代家庭中,由于独生子女受到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宠爱,在家庭中形成了特殊的"四二一型"小宝贝局面。他们被过分地娇生惯养,往往缺乏必要的竞争和家务劳动锻炼,容易形成生活的低能儿。尤其是对于小班幼儿来说,他们刚刚进入集体生活,依赖性强,缺乏责任感、生活自理能力差。为了提高幼儿自我生活能力,建立良好的整理习惯,我们以"午睡"环节为契机,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策略,有效培养幼儿自主整理衣物的能力和习惯,促进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快速提升。  相似文献   

13.
海宁一中依托"三生教育",把"生命、生存、生活"融为一体。本文在结合我校"三生教育"发展理念的基础上,对定向运动开展情况进行调研分析,并得出此运动在中学实践中的意义,在学生成长生涯中养成他们对生命、大自然的敬畏,对生活的更高追求。  相似文献   

14.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外来人口逐年增长,越来越多的外来民工涌入了城镇的各个角落,相伴而来的是他们的子女随之也进入各方面条件均比原来好许多的各个学校。新民小学就是其中一所民工小学。这些学生的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居无定所,有的学生已辗转几个学校,"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这导致他们缺乏归属感,合作意识薄弱,交流意识淡化。他们生活在自己的一方小天地,大部分学生心理上感到自卑和不平等,他们经常处于紧张、困惑与迷茫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文化休克"。  相似文献   

15.
"讲"这一语言技巧的含义广泛,既是用说话表达意念、感觉和述说生活经验的技巧,也是生活各个环节在口语上的应用。学前幼儿借助说话发展人际关系,尤其是当他们的口语能力发展到较为成熟的阶段时,他们会话不停口。幼儿从生活中学会说话并不难,但是,要有较强的表达能力,懂得运用优美的语言,就一定要学习一些技巧了。那么,如何促进幼儿说话的技巧呢?  相似文献   

16.
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习惯了父母亲人的关心爱护,往往不知道去感恩,在他们的意识中就缺少了一种感恩的思想和心理。在对幼儿的感恩教育中,坚持从发生在幼儿身边的事情做起,通过生活中的教育引导,使幼儿学会对父母、对家庭感恩,对其他亲人感恩,对教师、同伴和朋友感恩等。  相似文献   

17.
近几十年来,人类历史上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种群"——独生子女,他们的共同特征是心理脆弱。有的孩子遇到有素养、有文化、懂得家庭教育的父母,他们会在良好的家庭教育中茁壮成长;而有的孩子遇到家庭教育理念严重缺乏的父母,"问题儿童"随之出现。  相似文献   

18.
"寒暄"是日本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仅是一种交际方式,还是一种文化表现,而日语"寒暄语"固定化的特点恰好与"义理"意识相关。日本小说中无论是用于日常生活,还是用于特定场合的"寒暄语",都为研究日语"寒暄语"中的"义理"意识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来"开心麻花"团队的小品逐渐在春晚中崭露头角,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当下社会的很多尖锐性的问题,比如人们的生存状态、道德底线、社会矛盾、国家发展趋势等敏感性话题,紧密地和社会生活联系到一起。  相似文献   

20.
我们班有许多孩子都是“留守儿童”,有很多是和年迈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是和其他亲友生活在一起的,由于远离父母,孩子的心理和生理成长都面临很多问题。祖父母、外祖父母和亲友毕竟代替不了父母。他们平日里也就是负责孩子的吃喝拉撒,对于孩子的学习要么是不管不问,要么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对于孩子的生活,不是过于溺爱,就是放任自流。孩子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个性比较封闭,性格古怪。由于常年与父母相隔,许多孩子在感情上与父母产生了真空。而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过早地缺失父母亲情,会给其带来心灵上的伤害;寄人篱下的生活体验,又会使一部分儿童心理出现偏差,甚至造成心理疾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