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对"秋"有着独特的情结,他们大多从秋天的衰颓、零落、凄冷中看到季节更替、时光易逝,体会到时不我待的悲剧性人生,通过对秋景的描写,来表达自己深沉哀怨的心理体验,后人概括为"悲秋"情结。文人的"悲秋"情结随着中华两千年文明的发展得以延续,这种"悲秋"文化最终成为中国古代文人共同的文化情结。诗言志,词传情。"悲秋"是中国古典诗歌经久不衰的主题。  相似文献   

2.
月亮是一个中国文人反复咏叹的意象,是一个多重象征系统。对月亮意象的哲理性思考,体现了古代文人对自身价值、家园意识、生命意识、宇宙意识的探索过程。文人在不断追寻中实现与月亮平等的对话、“物我合一,”从而使心灵有了归属,对人生有了新的感悟,对宇宙本源有了初步探究。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艺术家不是为人们提供一种观看世界的方式,而是要呈现自然生命的本真之美,建构生命的居所。中国古代艺术家笔下的生命不是孤立静止的生命,而是生生不已、大化流衍,有机的生命整体。人作为宇宙生命之流的一部分,与自然生命相浃相化,获得了天人一体的庇护,提升了生命的境界,艺术的美就在这里。  相似文献   

4.
"悲秋"是中国传统文学中一个源远流长的主题。相较于《诗经》和屈原的《离骚》,宋玉的《九辩》以异质同构的模式和对社会、人生、自然的自觉意识开启了悲秋主题的先河。宋玉正是利用思维的跨越性,以想象和联想为核心,充分调动宇宙的能量,为抒情服务。本文主要利用格式塔心理学中的"异质同构"原则和"整体性"原则对宋玉《九辩》中的悲秋主题及相关意象进行分析,旨在研究宋玉悲秋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5.
杜甫栖身菱州时创作了大量诗歌,不同形态的秋意象包含了"节序之秋"、"生命之秋"、"国运之秋"三个层面,诗歌中强烈的悲秋意识折射出诗人浓厚的生命意识、忠君爱国思想、依旧怀乡之感以及孤独落寞的心境。这些挥发不去的悲秋意蕴,不但继承与发展了传统文学中"悲秋"主题,而且在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形成和凝定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中国古代梦幻文化是神学和人文诸方面所构成的一个复杂的组合体。在中国古代梦幻文化中,既有对神灵的崇拜,又有对神灵的超越,形成这种超越的内在原因是人的主体意识,即人对自然和社会的认知欲望。文章通过分析梦幻表象与占梦的关系,揭示了梦幻喻意的本质是人类思想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人们在梦幻中寄托了在现实中难以实现的社会理想和人生目标,借助梦幻那种超现实的特性,表现了自己对平等社会、自由爱情、永恒生命的追求。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观与奥林匹克文化观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文献资料法与逻辑分析法,对古代中国和希腊关于人的生命始基物质、人的生命活力认识的不同观点,古代中国和希腊文化对武技认识的不同观点进行了比较研究,目的是了解古代中国和希腊的这些观点是如何对后世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和奥林匹克运动的消歇与大盛产生深远影响的.近百年来,奥林匹克运动不仅用它独特的文化魅力愉悦着全世界人们的身心,更以它强烈的进取精神激发着世界各民族人民拼搏、创新.但是,我们也清楚地看到,随着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取得巨大发展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严重的问题.如:过度商业化、政治化、运动员异化、兴奋剂问题等等.展望未来,引领世界体育的会是什么呢?也许体现着中国文明、中国智慧与和谐发展观念的中国体育文化对克服奥林匹克文化局限性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应该是一剂良药,对奥林匹克人文精神将产生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生态美是美学的一个新领域,它表现的是生命与自然环境间的一种和谐与协调的关系。但这种关系早已被中国古人所认识,并反映在他们的山水田园诗中,表现为对蓬勃生命力的赞美,对丰富多彩的生态环境的展示,以及对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生命间和谐关系的感悟。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文学家超卓的生态智慧和对美的敏锐的感受。  相似文献   

9.
谢灵运作为东晋名士精神的集大成者,却生活在不允许名士精神自由存在的刘宋时代。身处于这样的历史遭际中,谢灵运走向了自然,然而自然更使他感到一种难以消解的生命本体的孤苦。正是在社会与自然的双重困境中,谢灵运成为孤悬的个体并终至毁灭。而这一毁灭,正是中国古代文人一次典型的梢神殉难。  相似文献   

10.
"男子而作闺音"是中国诗歌史上一个独特的但也是一个普及于文人创作领域的一个现象。由于这种现象的出现,使中国古代抒情诗歌呈现出了特殊的抒情面貌和精神特质。"男子而作闺音"不仅对中国文学具有影响的深远,也从中折射出深刻的文化与文人心理内涵。  相似文献   

11.
崇尚归隐自然山水的隐逸文化是中国古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国的园林艺术大多数与山水有关,源于造园者的指导思想;因为无论古代帝王或者文人臣子,他们的特使身份和社会角色使得他们归隐山林的人屈指可数,而对于自然山水的仰慕和追求便迁移到园林的建造中去,而构筑园林时无不受到中国山水画诸如立意,构图等多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典园林在造园方面深受道家哲学思想的影响。"道法自然"是中国古代文人理解自然世界的一种方法论,从秦汉的"模山范水"到明清的"一勺代水,一拳拟山",中国古典园林客观地反映了对自然山水的崇尚,同时也蕴含了道家朴素自然观的思想本质。  相似文献   

13.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历史、文学著作。它涉及到的侠义精神体现为 :坚持正义、反抗强暴、效死报恩、排难解纷、贵义薄利等。这些思想对后世的文人和文学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与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相比,司马迁人文观的基本特征在于"究天人之际",将自然变化和社会变化统一在他的人文意识中,突出了人的历史主体性;在吸收孔子道德学说基础上,司马迁将道德价值同社会历史进程联系起来,表现了司马迁深刻而发达的人文精神;而且司马迁努力把广泛的社会政治经济纳入到人文研究的内容中,从而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的人文模式。因此,司马迁的人文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贬谪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一种特殊存在形态,唐宋时代文人遭遇贬谪的现象十分普遍,但贬谪文人在此期间的文学作品却是光彩照人的。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将仕途的不幸转化为文学精神的升华,把文学创作看成是他们生命的另一种存在形式,以此为动力而进行他们精神世界的定位与重建。  相似文献   

16.
庄子的艺术精神,不是以人物作国对象的美为满足,自然的水方是其不期然而然的归结之地。把山水自然视为独立的观照对象,使人与山水完全融合,是由于“虚静”之心而来的主客一体的“物论”结果。庄学的这种上虚静审美方式,不仅培养了魏晋文人对山水的审美观念和旅游意识,使使他们亲近自然,喜爱山水,因而出现了文人结伴集体旅游的热潮,而且也必然渗透于当时的山水旅游文化中,当人们把它转化为艺术创造的内驱力时,使出现了山水  相似文献   

17.
“荒诞”是法国20世纪50年代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加缪哲学美学思想表现的主题之一。加缪认为“荒诞”是人自身与外在世界之间的一种相互冲突与抗衡,更是人对存在本身意义的一种生命意识的关注与反思。《局外人》小说的内核旨要正是对人类生存遭际中“荒诞”感的刻画与呈现,诠释了“荒诞”意识背后隐涵着种种深刻的生命意识哲理,给活在当下的人们以深刻的启悟意义。  相似文献   

18.
信仰是人类意识对客观世界及其自身生命过程的反映,是人的最基本、最深刻的精神活动和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也是统摄指导其他一切意识形式的最高意识形式,它具有超现实性、非逻辑性和超功利性,所指向的是意义深远的超凡之物。法律的偏私性使其注定不能成为信仰的对象。法律信仰只是法律人的自塑。  相似文献   

19.
在中西方古代艺术中,人类才真正开始自觉地理性地去认识和反映人的自身。对人的自身的认识和反映主要是理性意识和宇宙意识。理性意识确立了人的社会角色意识;宇宙意识对宇宙的永恒进行了深入地思索和探求,也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生命本体论是以儒道两家为主的在天人合一的大背景下关注人的生命和道德的一种哲学思潮。现代西方生命哲学是在一种关注人的生命、情感、本能、直觉的非理性哲学思潮。由于中西方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不同,中国古代的生命本体论倾向于人的道德,现代西方的生命哲学倾向于人的本能,中国的生命本体论的实践方式是内向反思式的,西方现代生命哲学的实践方式是外向征服式的。中西方生命哲学对当前社会有着非常重要的导向作用。在科技高速发展、经济繁荣的今天,重提生命哲学将是对人性复归的一种呼唤,对人价值的肯定,有利于解决人的异化问题,也有益于当今社会价值观的重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