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中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这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它强调的是学生的参与,重视的是学生的体验、感受,以学生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主动探索为特征,以实现学生主体能力综合发展为目的。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强调生本的教学观,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权利,重视学生个性张扬与发展,强调师生之间的交往与对话,重视学生既有的经验、知识与文本、他人的信息相互碰撞,让学生利用自己的经验进行解构与生成知识。因此,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应该注重生成教学。教师面对教学中的生成,要有应变技巧,本文对化学课堂教学的应变技巧进行简单探讨。  相似文献   

3.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劳动与技术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四部分内容。它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它强调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强调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  相似文献   

4.
知识和理性主义课程观把课程等同于知识,学生成为知识的奴隶,学生的主体性严重缺失;经验自然主义课程观又把课程理解为学生的个体经验,并表现为纯粹的学生主体的课程,从而造成教师主体与文本主体的缺失。主体间性课程就是基于知识理性主义课程观和经验自然主义课程观的困惑而提出的。主体间性课程是主体间性交往的经验。理解是主体间性课程的基础,对话是主体间性课程实施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5.
知识和理性主义课程现把课程等同于知识,学生成为知识的奴隶,学生的主体性严重缺失;经验自然主义课程现又把课程理解为学生的个体经验,并表现为纯粹的学生主体的课程,从而造成教师主体与文本主体的缺失。主体间性课程就是基于知识理性主义课程现和经验自然主义课程现的困惑而提出的。主体间性课程是主体间性交往的经验。理解是主体间性课程的基础,对话是主体间性课程实施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6.
李冰 《贵州教育》2009,(17):35-35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它强调的是学生的参与,重视的是学生的体验、感受,以学生的兴趣为基础,以主动探究为特征,以实现学生主体能力综合发展为目的。  相似文献   

7.
孟凡杰 《宁夏教育》2000,(12):57-57
新的课程改革具体体现在:吸收了关于课程设置以人为本,强调学生主体发展思想的精华;在知识体系本身的确立上,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选取最有用的知识,抓取知识的骨干,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吸收其他国家注重人的培养的经验,在个性、潜能开发的同时,强调教育与实践相结合。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权利,重视学生的个性张扬与发展,重视让学生利用自己的经验进行建构与生成新知识。数学知识是连续的、不间断的,新旧数学知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认知教学论认为:  相似文献   

9.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它强调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强调要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  相似文献   

10.
教学活动的资源与一般课程资源相比,更加具有特定群体和情景的差异性与独特性。因此,教师在开发和利用这类课程资源时,必须重视学生这一课程资源。对学生这一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师要牢固树立起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实施中,既要重视群体,又要关注个体,注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尊重学生的兴趣,关注学生的个性化思维方式等。本文主要针对学生的知识、经验、兴趣、个性化思维方式,结合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具体案例,来探讨学生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  相似文献   

11.
知识论课程现把课程等同于知识,学生只是知识的容器,学生的主体性缺失;“经验”论课程观又把课程理解为学生的个体经验,并表现为纯粹的学生主体的课程,从而造成教师主体与文本主体的缺失。主体间性课程就是基于知识论课程现和“经验”论课程现的困惑而提出的。主体问性课程是主体同性交往的经验。交往是主体间性课程的核心,理解是主体间性课程的基础,对话是主体间性课程实施的主要方式,培养完整、自由的人是主体间性课程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研究性学习课程强调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跨学科的研究,可以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加强学科间的渗透,重视数学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  相似文献   

13.
21世纪初,美国研究型大学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不断深化本科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整合通识教育课程,强调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的融合,注重提高学生的世界知识和国际经验,重视学生的公民道德和爱国教育,呈现出新的改革特色。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知识和学生经验的整合,加强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改变了现行课程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而"综合  相似文献   

15.
刘海林 《江苏教育》2012,(31):40-42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首次在课程总体目标中提出让学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突出强调了数学基本思想和基本经验,体现了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经验的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正是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学习主体的经历与体  相似文献   

16.
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有利于课程实施的各种因素。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理念下,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实施中,必须重视开发利用学生这一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学生课程资源,就是要注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尊重学生的兴趣,关注学生的个性化思维方式等。  相似文献   

17.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关注学习者的原有知识经验,注重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重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周围环境的互动,倡导学习者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在活动与交往中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注重学习者实际学习能力的培养,强调培养学习者终身主动求知的技能、态度与习惯。我国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中应注意借鉴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中注重发挥学习者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活动与交往中探究学习的观点,使教学过程成为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利用原有知识经验进行的主动建构过程。  相似文献   

18.
在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下,我国的学生评价强调外在的、统一的评价标准,强调教师的权威性及知识的客观性,而很少关照到学生的主体地位与自身经验。在这种指导思想下的学生评价往往只注重总结性评价,注重对学生的优劣鉴别、等级鉴别及资格鉴别,而对于学生评价的形成性功能鲜有重视  相似文献   

19.
蔡玉军 《教师》2012,(23):91-91
新课程改革改变传统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这些课程改革的内容与要求正是中职数控实训所需重视的问题。数控实训教学场所不只是对学生进行单一训练的场所,还是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场所;不能以传授知识为唯一目的,应成为探究、发展知识的载体,  相似文献   

20.
“传统教学”和“现代教学”是一对相对称的概念,它们都是教育的组成部分。传统教学主要是指以知识、经验传授为主,以学科体系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强调教学就是教师实施教的行为。现代教学则指以综合课程知识、能力为重点,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