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目的】在当前信息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党政机关信息系统运维工作已成为政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方法】文章采用文献综述和案例分析的方法探讨党政机关信息系统运维的重要性及其现状和问题。【结果】对如何提高党政机关信息系统运维水平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结论】文章对如何建立健全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运维体系,加强运维团队建设和培训,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与交流等提出建议。以期为提高党政机关信息系统运维水平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根据Rasmussen提出的基于知识、规则与技能的三种认知行为模式,研究网络信息安全人因失误自我纠正策略,包括失误见识策略、计划行为策略、信息系统反馈策略、自我反馈策略及外部交流策略,构建一套完整人因失误纠正培训体系,由任务与知识培训、模拟培训、应急计划培训和失误培训4个模块组成。   相似文献   

3.
通过文献调查,介绍了信息系统开发方法比较研究的现状。根据知识是否需要在用户与开发人员之间转移,区分了信息系统开发中的动态知识与静态知识。从开发团队的组织、知识转移的模型和知识转移方式三个方面对重型开发方法与轻型开发方法进行了知识转移的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4.
图书馆的知识转移机制探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介绍了知识、知识分类和人类社会的知识转移机制,探讨了图书馆在社会知识转移过程的功能与作用,图书馆知识转移的社会性和中介性,以及图书馆协助用户提高知识转移效率和效果的服务策略。  相似文献   

5.
创新团队内部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增强创新团队内部知识转移效果对企业提高组织学习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探求创新团队内部知识转移的显著影响因素为目的,在对企业114名信息系统开发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从关联论的视角提出一套理论模型.该模型假定知识发送者的能力、可信度和沟通程度在知识发送者向接收者转移知识的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和统计分析软件对样本数据进行了分析与处理,并对影响知识转移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可信度和沟通程度与知识转移的效果呈正相关关系,而知识转移者的能力却与知识转移的效果无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根据知识转移的特点分析图书馆隐性知识转移中知识产权风险产生的机理及其的主要表现形式, 并在此基 础上,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管理与建立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以馆员知识产权培训来增强馆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利用 技术措施以保障自身隐性知识转移的效果、营造和谐的情境以提升隐性知识转移中知识共享与共知、组建咨询团队以 形成隐性知识转移中产生的知识产权保护凝聚力5 方面提出了知识产权风险规避策略,以期将知识产权风险降至最低限 度,实现图书馆有效地进行知识的转移。  相似文献   

7.
夏登武 《编辑学报》2014,26(2):114-116
基于知识转移视角,从发挥传统内容优势,借力数字化,重构期刊知识内容体系,增强知识转移目的性;通过网络平台扩展期刊在知识转移过程中的中介效应,促进知识过程与知识结果的互动与转移;搭乘大众媒介,延展期刊科学传播功能,增强知识转移的广度等维度分析媒介融合环境中提升科技学术期刊传播力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目的/意义]知识转移是技术创新联盟研究领域中的热点之一。已有研究多习惯于将联盟主体同一化,然而现实的联盟成员之间具有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在知识转移策略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即使同一主体的转移策略也会动态变化,研究主体知识转移策略及其影响因素对于提升技术创新联盟创新绩效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根据联盟主体转移策略调节依据的不同对主体进行分类,并采用有限状态机定义基于不同策略的状态转移矩阵,建立契合联盟主体动态反馈行为的技术创新联盟知识转移模型。[结果/结论]研究发现联盟中不同知识转移系数的主体数量在联盟合作初期变化较大,并伴随合作的深入而趋于稳定;联盟主体知识转移系数的调节周期越长,知识转移效果越好;调节依据对知识转移效果的影响较小。技术创新联盟的知识转移行为是动态变化的。要使联盟企业保持较高的知识转移系数,必须建立多个稳定的交流沟通渠道,加快知识在联盟主体之间的转移速率,增加联盟主体的收益。  相似文献   

9.
分析图书馆工作岗位轮换的馆员知识转移的实现过程,提出岗位轮换的知识转移对策,并对图书馆开展岗位轮换提出了几点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0.
在现代社会,社会保障一体化信息系统作为社会保障业务的重要支撑,对于提升社会保障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社会保障业务需求的复杂性增加,系统规模的不断扩大,如何有效地进行信息系统的运维管理已经成为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首先对社会保障一体化信息系统运维管理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概述,其次,探讨了其重要性,并针对如何加强其运维管理提出了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1.
图书馆知识转移环境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图书馆知识转移环境是图书馆成功完成其知识转移任务的基础.本文从知识转移的要素入手,对图书馆知识转移环境的构建,从知识库和转移通道建设、馆员和用户培训等角度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知识转移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首先分析知识转移的内涵、类型,进而构建知识转移的基本模型;其次概括分析国内外学者关于知识转移的研究视角,总体上分为:知识转移的模式、过程、要素、机制、规律和策略等;最后比较分析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并在评述基础上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3.
系统动力学建模的知识转移演化模型与仿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波 《图书情报工作》2010,54(18):89-94
基于系统与控制理论,通过分析组织间知识转移过程及知识转移对各主体知识存量的影响,运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分析组织间知识转移的因果关系和行为演化特性,在此基础上构建知识转移演化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采用Vensim PLE软件对模型进行仿真。通过对仿真模型的有效性和灵敏度的验证分析,表明该模型能够较好的对组织间的知识转移演化过程进行拟合,揭示组织间知识转移的特性及机理,为组织制定知识转移策略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计算机仿真模型的构建与运行为研究组织间知识转移机制提供一种有效的手段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两期知识外包的激励合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外包不仅是知识转移的过程,更是客户和服务商合作知识创新的过程。两期知识外包模型研究客户和服务商的重复博弈中,激励合约的设计问题。模型考虑合作知识创新的所有权保护,知识转移的显性激励,前期产出对后期的隐性激励这些因素的影响,给出激励合约的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15.
社会知识转移的推进策略研究——以社会关系为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社会关系角度研究如何采取合适的知识转移策略推动全社会的知识转移重要而迫切.论文从此角度出发总结出社会知识转移的五大推进策略,分别为营造和谐、友善的社会环境氛围;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知识转移;选择合适的知识转移方法,提高知识转移的能力;建立社会成员间稳固的信任关系以及建立知识转移的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6.
嵌入式知识服务下图书馆知识转移动态演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意义]e-Science科研环境下,嵌入式知识服务扩展了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的新模式。研究阐释了嵌入式知识服务与图书馆知识转移动态演化的耦合机理,为图书馆知识转移绩效的实现提供借鉴和启示。[方法/过程]基于嵌入式知识服务理论和知识转移理论,构建嵌入式知识服务下面向科研领域的图书馆知识转移动态演化的理论框架,以及契合图书馆与科研团队动态反馈行为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进行仿真和灵敏度分析。[结果/结论]该模型能够描述嵌入式知识服务情境下图书馆与科研团队基于知识转移的动态演化关系,并针对模型的现实应用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7.
知识转移是合作数字参考咨询服务(CDRS)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以此,结合CDRS知识转移过程中知识产权风险,针对合作关系与CDRS工作流程引发的知识产权风险对CDRS知识转移的影响进行分析,提出从加强知识产权管理、谨慎选择合作成员馆、引入第三方的监督体系、强化咨询团队交流能力、建立有效的信任机制以及加强成员馆间知识转移引发的知识产权风险评估体系的建设六方面规避CDRS知识转移中知识产权风险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做好纳税人税收知识培训,是引导和促进纳税人自觉遵从税法、依法履行纳税义务的重要举措。本文针对"网上税校"的功能定位、开发及运维、整体框架、系统平台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概述。  相似文献   

19.
论述了管理咨询服务创新的内涵和知识转移在管理咨询服务创新中的重要性,分析了管理咨询服务创新中两种类型的知识转移,并提出了基于知识转移推进管理咨询服务创新的策略.  相似文献   

20.
信息共享空间中的知识流与知识转移机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认为利用知识转移层次、知识类型、知识生命周期、知识转移时间作为四维坐标可以描述IC的知识流及其知识转移机制。这种知识转移机制包括知识的社会化、外部化、组合化和内部化4个部分。其中,社会化可通过交流、观察、模仿、探究性学习来实现知识转移;外部化可通过记录和整理、溯因推理、对话、合作学习来实现知识转移;组合化可通过通讯媒介、知识组织、综合学习来实现知识转移;内部化可通过培训、同化、行动、交互学习来实现知识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