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影《海街日记》是以日本海滨城市镰仓为背景,以一家姐妹四人日常生活为题材的故事,该片清新唯美,海洋气息洋溢在每一幅电影画面中。尤特别之处是,电影伊始,由"葬礼"而起逐渐进入故事的"父亲"角色,是个已在彼岸世界的亡人。整部电影因这一未在银幕上现身一次,甚至导演连其照片都不给一帧画面的父亲而始。以他的去世为起点,讲述四姐妹的命运如何被这样一位父亲所牵引和改变。由父亲角色为切入口,以此来分析这样一位不曾在电影银幕上现身一次却改写了电影中姐妹四人及该家庭中每一位成员命运的父亲,究竟在这一家庭中扮演了怎样的父亲形象,究竟何种程度地影响了家人。此外,借助《海街日记》电影中对父亲形象的解构和建构,探究是枝裕和导演所秉持的家庭伦理观念。  相似文献   

2.
韩国电影《寄生虫》摘得2019年第72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棕榈"大奖,再一次将韩国电影推向国际视野。从《汉江怪物》到《雪国列车》,导演奉俊昊用一贯的"誊章法"将社会批判寓于电影作品中,表现出独有的凌厉、深邃、冷峻的艺术风格。本文通过对奉俊昊电影《寄生虫》的研究来探讨奉俊昊导演在善于恶、阴与阳、明与暗的二元论中表现出对韩国社会现实的哲学性批判与思辨。  相似文献   

3.
当下最重要的时代特征是全球化,而全球性问题的本质就是少数族群问题。当代著名后殖民理论家霍米·巴巴对此提出了本土世界主义观,打破了少数族群身处他乡时背负的"二元对立"魔咒,以"家园即世界,世界即家园"的理念为全球离散人群带来希望。新世纪的日本青春片恰恰表露出了这种趋向。本文试以霍米·巴巴的第三空间、文化杂交以及本土世界主义等理论视阈,透视日本新世纪《go!大暴走》(2001)、《无敌青春》(2004)、《大阪爱与魂》(2011)这三部青春电影在处理少数族裔形象方面的新转向。  相似文献   

4.
电影《过春天》是单非女孩青春成长的残酷物语,通过渴望香港下雪与期盼日本看雪的少女梦幻之约引出"她青春"的故事。该片流露出青春片在同一成长命题中的不同境遇,通过精绝的设计打造该类型电影新品牌。《过春天》在电影中巧妙设置"少女絮语"空白留白与"节奏复调"反向留白相结合的话语对策切入,为青春片的艺术价值提供一定思路。  相似文献   

5.
于颖浩 《职大学报》2015,(1):56-58,124
作为最能表达人的感情的一种造型元素,色彩可以作为语言在电影中直接表达思想。陆小雅的三部影片《红衣少女》、《红与白》、《热恋》就是很经典的例子。红色是陆小雅电影中一以贯之的颜色。如同"第五代导演"张艺谋一样,红色在陆小雅的电影中时而代表不羁和热烈奔放,时而象征死亡和绝望。在其他色如白色等的衬托下,红色的象征意义也会不同。  相似文献   

6.
1948年至今宫崎骏创立的吉卜力工作室拥有了任何其他日本电影公司都难以望其项背的票房号召力,宫崎动画更成为一个知名的电影品牌。而他之所以能取得如此的成功与他鲜明的主题性和执着的怀旧情结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包含着积极向上、坚韧勇敢、牺牲奉献精神的主题性作品是他本人强烈的人文意识和自然关怀决定的,而执着的怀旧则是宫崎骏风格的突出体现。  相似文献   

7.
《阳光灿烂的日子》是中国导演姜文的处女作,与许多反思文革的影片不同,导演不单纯地对那段特殊历史时期进行追忆和讽刺,而是用独特的视角表达了自己对于青春和热情的歌颂,上映后获得了多方的肯定和赞誉。从电影叙述学角度出发,结合相关电影理论,将其内容划分为序幕、倒叙法、视点、叙事者等几个版块对影片进行横向剖析,进而认识这部影片的叙事特点,及其对于国产电影在叙事语言上的突破和影响。  相似文献   

8.
余锷 《职大学报》2010,(3):66-68
日本导演黑泽明被西方电影界当作是日本文化的代表,他一生中拍摄出了许多优秀的武士电影,在黑泽明的《七武士》、《影子武士》、《乱》、《用心棒》这几部武士电影电影中,他赋予了影片中火器于武器之外的功用,使得火器成为一个典型的反面意象,从而隐喻西方文明对日本传统文化的冲击。  相似文献   

9.
"国学热"在当下已成为热门话题",国学"的定义可分为广义与狭义,狭义上的"国学"专指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为根基并涵盖后期各朝代的各类文化学术,文学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北宋以来书院作为一种主要的文化教育机构并发展为制度,核心精神体现在以《白鹿洞书院揭示》为代表的众多学规中,《白鹿洞书院揭示》中的五个治学角度对当下国学教育仍具备指导意义,但应有选择地吸收,有发展地弘扬。就书院的兴废和《白鹿洞书院揭示》同当下"国学热"关系两个角度对《白鹿洞书院揭示》关系探究,在把握住书院教育的核心精神之后同当下的国学教育进行对比,进而根据当下时代特征对《白鹿洞书院揭示》中的教育精神进行探讨性的批判继承,以实现古为今用。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所定型化并为后世广泛引用传播的书院精神同当下国学教育的核心思想应当是血脉相通的",国学"不能只"热"一阵子,应长久地"热"下去。  相似文献   

10.
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中国的"新生代"电影以其独特的个性特征在影坛上大放异彩,"新生代"的导演成为大众瞩目和学者研究的焦点。本文论述了"新生代"电影的前卫时尚的风格,进而对"新生代"导演和其电影的未来作出预测和展望。  相似文献   

11.
《赛德克·巴莱》是导演魏德圣反映日据时期台湾地区少数民族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一部电影。在影片中,导演通过描写赛德克人身份的自我意识构建、部分台湾地区少数民族身份认同危机,展示出导演自我矛盾的错误观点。对《赛德克·巴莱》这样的本土电影而言,若想要承担自己应有的历史使命,就不能停留在自身撕扯和矛盾的历史想象中,而是应该追本溯源重新回到历史场域中寻找与祖国大陆的血脉关系,将民族的命运与中华文明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12.
从小说到电影,在这一转换中不同的媒介呈现形式需要不同的符号表达,这就要求导演将小说的文字符号转换成电影中的影像符号,要实现这一转换必须要完成从文字符号的解码到影像符号的重新编码这一过程。文章以电影《色,戒》为例分别从小说语言的解构与影像语言的重塑这两大方面入手解读电影《色,戒》之于小说《色·戒》的解构与重塑。  相似文献   

13.
中国武术发展的困境与文化认同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法,以中国武术的发展为研究对象,以文化认同为理论研究的切入点,在首先论述了文化认同作为一种粘合着中国武术生存纽带的力量后,继续分析了导致当下武术发展危机困境的内因与外因。研究认为:随着社会的变迁,原有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化的变迁对中国武术旧有的功能和价值的遮蔽是导致其认同困境的重要内因之一;西方现代体育对中国武术文化的冲击以及中国武术对西方体育的"追赶"与"效法"则是导致其发展焦虑的重要外因。最后指出:在体育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应倡导文化间的对话,进行文化上的输出,而不应过度地对自己的文化传统充满怀旧的情结。  相似文献   

14.
《刺杀小说家》不同于既往类型化的线性叙事,其从原著小说到改编电影,皆是在现世界与异世界互文的平行时空中展开反类型化的弥散性叙事.原著小说以文学语言构建的异世界及其情感系统,使其在文学性的堡垒中获得"电影小说"的画面感,然而电影改编所依循的镜头语言促使导演路阳在电影性的多重叙事空间中落实异世界及其情感系统的真实性与独立性...  相似文献   

15.
1.1986年7月18日《文汇报》发表了朱大可的文章《谢晋电影中的缺陷》.以此文为发端,继而李劼等人带着超前意识开始了对所谓“谢晋模式”的巨大的冲击.他们以批判的锐气喊出了:谢晋的时代已经过时.随后《语文导报》、《文论报》、《电影新作》等报刊杂志展开了争鸣和讨论.在这股咄咄逼人的气势下,“上影集团”不甘示弱,组织了“文艺大众化问题”的专题讨论.更令人惊讶的是一向以务实著称并首开新时期电影走向世界先河的著各导演吴贻弓终于把憋了一肚子的火.在上影故事片创作人员会议上发泄了出来.写了《要做一个真诚的,热爱人民的电影艺术家》(《电影新作》1987.6)一文,强烈地批评了“超前意识”是“摆出一副教师爷的架势,时代和人民都不会买他的帐”的慷慨陈词.并对谢晋的创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说:“如果将来历史证明我是笨蛋、低能儿.我心悦诚服地接受历史的审判”.2.毋庸置疑.谢晋曾是影坛上拥有观众最多的导演,他“以影片主人公为中心机智而巧妙地向四周振荡,激励出片中席间人们无数热泪.”(《文汇报》1987.8)可以说他拥有十亿观众.早在1985年全国十九城市“电影民意测验”与“电影专家咨询”的比较中已证明了这一事实,来自北京、上海、广洲、武汉、哈尔滨、成都等十大城市一千七百多名各类观  相似文献   

16.
近年翻拍亚洲电影尤其是中国电影成为好莱坞热潮。翻拍也可以说是一种跨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本文将以好莱坞翻拍于中国电影《无间道》的《无间道风云(The Departed)》为例,在跨文化视野下分析好莱坞翻拍版是如何对原版电影中核心价值观和文化进行解构与重建,并对好莱坞翻拍中国电影的现象进行解析。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尝试结合萨义德的东方学与比较文学形象学分析王颖电影《中国盒子》对中国形象的描述,认为该电影对中国形象的描述是一种简化和定型化的,它与东方学对中国形象的描述基本一致。本文进而认为,通过对中国形象"他者化"的描述,影片体现了导演王颖向好莱坞主流意识形态的靠拢。  相似文献   

18.
电影《建军大业》的剪辑非常灵活,导演在构建多线条"立体剪辑"基础上,运用平行蒙太奇、交叉蒙太奇、联想蒙太奇结合的剪辑方法,将这部主旋律电影处理为观众喜欢的战争片。运用立体剪辑深化电影主题,借助宣传片式剪辑丰富画面内容,运用静帧画面突出历史瞬间的重要性,借助慢动作彰显人物的内心情感,运用叠化过渡创造历史瞬间的氛围,以音乐与画面的巧妙融合来推动剧情进展。  相似文献   

19.
现代认知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也是人类认知世界的方式。本文将试从概念隐喻角度对电影《空房间》进行解析,通过例证进一步阐明概念隐喻的基本理论、特点和工作机制,帮助深刻理解和欣赏电影作品所要传递的信息,解读导演如何用"第三只眼"看世界,思考爱与暴力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20.
田雨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3,(10):154-155,168
好莱坞著名导演蒂姆·波顿以其哥特风格独树一帜。电影《爱丽丝梦游仙境》集中展示了波顿的个人特色。影片承袭了经典童话叙事结构,又不乏波顿对经典作品的戏仿和波顿一贯的哥特元素。通过研究可以发现电影《爱丽丝梦游仙境》哥特与幻想充分融合,充分展现了蒂姆·波顿的导演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