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考试周刊》2020,(12):131-133
笔者结合高三复习中存在的问题和现状,进行"情境—探究—反思—创新"教学模式的研究,在高三复习过程中,通过挖掘教材的某些内容进行探究性的活动设计,构建了探究性的有效课堂,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动力,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发展了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2.
范亚琼 《考试周刊》2013,(35):108-109
本文结合课例分析了教学模式"预备—呈现—实践—成果—提升"的课堂运用,及其应注意的问题,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相似文献   

3.
针对当代大学生课堂玩手机现象及存在的问题,基于在练—学—思—拓能力训练模式下融入微课的交互式教学模式,变"禁"为"用",提出一种基于移动终端的智能交互式课堂教学模式。本文阐述了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概念、优势及特点,并在其实践条件的基础上,以公共英语课程为例,进行智能交互式课堂教学系统的设计与开发。通过实证研究分析该新型模式下的教学反响和学生自主学习表现,通过正面有效的数据及反馈信息说明这种结合模式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激发作用,积极探索"互联网+"背景下的高职英语教学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4.
化学科学的研究对象既以微观本质为基础,又具有多层次性、多尺度性,形成了独特的"宏观—介观—微观"思维方式。借助专题研讨课的开设,通过"点面结合、双向切入"的演示,"正反立论、多级论证"的辩论,"层层设问、刨根问底"的引导等方式,激发学生主动的化学思维与探究意识。同时通过营造宽松环境,鼓励学生打破传统意识的束缚,在质疑的基础上实现突破,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超越意识,酝酿成功有创意的课堂习作。  相似文献   

5.
分析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和"概论"课程的教学困境,提出应整合教材资源,把现实和理论结合起来,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过程中,构建"问题—合作探究—提升"的教学模式,逐渐培养学生对国家和社会生活在宏观方面了解,在中观方面分析,在微观方面促进个体思想转变和进步.  相似文献   

6.
"交流—互动"教学模式通过师生交流、教学互动,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尊重学生的个体需要和情感体验,是实现有效课堂的必要手段。通过反思现有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缺乏有效的交流互动之不足,对"交流—互动"教学模式进行相关理论研究和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对策分析,重新审视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师生活动,力图实现师生之间良好的互动交流,构建有效课堂。  相似文献   

7.
"直观—开放"教学法就是老师在课堂上留给学生一个开放、自由的思考空间,老师利用实物,教具、多媒体等辅助进行直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实现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变。  相似文献   

8.
《考试周刊》2017,(28):96-97
翻转课堂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组织形式,适合于在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教学应用。该研究通过基于"输出驱动—输入促成"理论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成绩,使学生能够更加认同大学英语分层课程教学。通过对比实验教学,辅以问卷,提出了翻转课堂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的基本教学流程,丰富的语言信息输入、有兴趣的任务输出、教师的主导地位以及教学体系的优化是"输出驱动一输入促成"理论指导下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有效实施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为了适应新课改的需要,在英语教学中,我们需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逐步转变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全方位地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来丰富我们的课堂,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实践中,我逐渐掌握了这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者、组织者和调控者的教学模式,我把它归结为"交流—互动"教学模式。"交流—互动"教学的基本模式结构为:教师启动、学生自学、小组讨论、组际交流、练习评定。  相似文献   

10.
《考试周刊》2020,(29):117-118
"教—学—评一致性"不仅是新课程的基本要求,也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路径。在具体的目标导向下,教师应完善教学设计,致力于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本文结合《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新课程人教版《化学2》第七章第二节第一课时"乙烯"的教学设计作为素材,对怎样实现"教—学—评一致性"进行阐述,望在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同时,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1.
以计算机编程系列课程开展的“理论—实验”融合授课改革和“教学—考核”课堂融合改革为实践基础,基于过程性考核评价实践数据,以课程成果目标分解为理论基础,推导了课程考核递进式激励方法,实现“知识和能力并重”的课程教学目标和“考核能力和知识并重”的课程考核目标,达到激励学生获得更好成绩、增强教师在课堂的引领作用,提高学生对课堂教学的黏度,提高学生学习的趣味性,从督促学生学习向激励学生学习转变。  相似文献   

12.
《考试周刊》2019,(73):141-142
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往往只注重学生对化学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忽视了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存在理论知识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无法全面的促进学生的化学水平得到有效增强。为此必须要积极创新,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束缚。通过"主导—主体"的教学创新模式,能够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育自我探索的能力,让学生可以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化学教学之中,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化学课堂教学,增强学生的主动性。  相似文献   

13.
两分析—三备—四步—两循环教学模式是根据基础薄弱校学生的学情分析,在自主学习的理论指导下对教学活动要素的重新规划。两分析指分析教材、分析学生;三备指备教学目标、备教学活动、备教学反馈;四步指教学过程按照目标出示—学法指导—自主活动—当堂反馈来展开;两循环指教师在第一次运用新教学模式执教后,根据课堂反馈情况重新设计和实施教学。两分析—三备—四步—两循环教学模式试图把课前、课中和课后活动结合起来,把教与学双方统一起来,把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研究统一起来,体现了教学模式多样综合的要求。实践结果表明,新的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参与、学习效能和学习成绩,对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教学设计和研究能力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建筑力学课程难度大,教学内容多,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法存在诸多弊端,严重影响教学效果。本文分析了传统教学方法的缺点,探讨了"讲授—反馈—调整"动态教学法的三个关键步骤,依托建筑力学课程教学实践,通过课堂学生讨论、课后作业批阅等方式,掌握学生对课程知识的反馈信息,据此动态调整课程教学进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可为土木工程专业其他理论课程提供良好的教学思路。  相似文献   

15.
FX—TRN—BEG—CL仿真软件在PLC教学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铭城 《教师》2010,(24):73-74
本文针对PLC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介绍将FX—TRN—BEG—CL仿真软件引入PLC课程的教学实践.提出了把FX—TRN—BEG—CL仿真软件引入PLC教学中的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软件创新与开发能力,为同类课程的教学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6.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灵活运用"引导—探究—创新"教学模式,可使学生的"学"与教师的"导"巧妙融合,有效增强课堂的参与率和实效性。在运用"引导—探究—创新"教学模式时应创设情境,启发引导;凸显核心,探究讨论;借鉴整合,实现创新。同时,要在引导中探究、创新中注重课堂的"主体性""启发性""实效性"。  相似文献   

17.
本文借用影片制作中人物的名称"导演"和"主角",用于总结《课题研究方法》课程中运用的"导演——主角"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强调师生的充分互动,并实现在课堂中由"教师主导"到"学生主导"教学转变。在对实施《课题研究方法》和未实施《课题研究方法》的两个班级问卷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和评述了该课程以及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创新素质及研究能力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社会—文化观的角度描述和分析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框架。文章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必须考虑四个维度:学校结构、课堂动力、教师信念和学生行为。学校教育中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要取得理想的预期效果,就必须在上述四个维度实现从传统的/讲授式的教学属性向新型的/建构主义教学属性转变,这种转变是协同并进,缺一不可的。  相似文献   

19.
小学数学是现阶段小学教育过程中较为重要一门科目,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等多个方面都发挥着非常积极的意义。在现代教育不断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新型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方法也同样得到了广泛应用,其中就包括"互动—探究式"教学。基于此,教师可就"互动—探究式"模式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基于"产—学—研"高校创新平台,构筑本科生集中授课与个性化学习相结合的办学模式,旨在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通过"产—学—研"与教师的科研相结合,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加强实践教学来突出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鉴于此,本文以深蓝学院的《工程化学》新课程教改为契机,从课程体系与教师队伍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实行重点章节"模块化"、解决问题"模型化"、专业问题"形象化、实践化"、工程实践与案例教学并进的教学形式来彰显机械化工专业的特色。实践表明,《工程化学》新课程改革遵循"产—学—研"模式的教学改革,教学效果显著提高。同时,有利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还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实践中及学术问题的思考,全面推进"产—学—研"模式的课程教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