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从“素质关怀”到“教育关怀”——论素质教育的转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素质教育只是从单一素质目标的应试教育转向了全面素质目标的应试教育,素质关怀淹没了对教育自身的关怀。素质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是“教育”,素质关怀不能凌驾于教育规律之上。应试教育的背景是自工业革命以来的现代功利教育,这种教育忽视了对人的心灵、生命的全面关照。素质教育的根本转向在于从教育的外在指向转向教育自身,转向教育中真实而整体的人。素质关怀应转向教育关怀。  相似文献   

2.
坚持以人为本,倡导“民主”、“平等”,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生成开放的教学环境,是课程改革的需要,也应是课程改革的精神;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需要,也是应当坚持的课堂教学理念。一、坚持以人为本,凸显人的价值人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课堂教学在学生的交往与活动中展开,学生在课堂教学的交往与活动中成长和发展;人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根本。所以一切教育都必须以人为本,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传统的课堂教学重视学科本位,把学科凌驾于教育之上,凌驾于人之上,学科成为中心,成为目的,课堂…  相似文献   

3.
"价值中立"原则产生于罗杰斯的"来访者中心疗法",罗杰斯认为人只要是真实的,他就值得喜爱和尊重,尽管可能他是一个不完善的人,也不应该否定其真实的体验.尊重人性是应该凌驾于遵守价值之上的,或者说对心理咨询工作起指导作用的首先是人性观.罗杰斯认为咨询师和来访者真诚地交流,不作任何判断,理解来访者时,来访者是最有可能发生变化的,这是期望、暗示和心理支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当代西方人本主义教育理论评述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是脱胎于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的一种认识体系,对当代西方教育理论以及教育实践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这一理论的特征是“以人性为本位”,强调学生潜能的发展,学生身心与情感的发展,学生的“自我”及其实现。但是,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也带有许多缺陷,首先,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哲学基础是存在主义、认识论基础是现象学,因此,其研究方法带有明显的主观性和含糊性;其次,在认识倾向上,过分强调“个体”的重要性,把个人的“自我”以及“自我实现”凌驾于团体法则之上,凌驾于人类社会之上;再次,想观社会环境对个体后天发展的重要作用,忽视系统的学校教育对个体在后天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影响。  相似文献   

5.
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实施现状有诸多令人不满意之处,关于通识教育的讨论也经久不衰。事实上,通识教育首先是一种凌驾于现实之上的理念,具有纵横包容之美以及自由、和谐统一的本质。通识教育的本质可理解为体验美、审视美、挖掘美的本质,从一般之美扩展至贯通外在世界与内心世界之"大美",其理想即为让人在体验"大美"之和谐与自由的同时形成完整人格。  相似文献   

6.
张霄 《化学教学》2016,(10):7-12
我国科学教育逐渐呈现出“人情味”极其缺乏的病态特征.科学教师将自身定位于学生学习的必要条件,过分强调教师介入性地位的必然意义.将知识视作凌驾于学生之上的“绝对真理”,学生无权对其进行修改与质疑.将知识体系解构为孤立的“知识点”,纯然追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最多的知识传递给学生.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7.
当下,教育界都在探索"幸福教育"的价值,但目前的教育离"幸福教育"还有很长一段距离。不管是从对"幸福教育"内涵的理解也好,还是对其实践路径的探索也好都有待进一步研究。实现"幸福教育",应遵循自然,顺应人的自然本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一、坚持"以人为本"原则,促进和谐校园的构建1.以教师为主体,优化学校管理。校领导要充分信任教师,依靠教师,而不能把自己凌驾于教职工之上,善于听取教职工的意见和建议,特别是要听其反面意见和不同意见。不搞一言堂,要信任教职工,与教职工交  相似文献   

9.
<正>面对当代社会、教育中出现的诸多价值危机现象,国际教育界在20世纪90年代兴起了"价值教育"思潮。近几年,国内学者也不断对这类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价值教育"之所以如此受到重视,是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培养什么人"的根本问题。另外,"价值教育"不仅是一种教育思潮,更是一种教育实践方式。因此,如何将"价值教育"的内涵恰当融入教育教学中  相似文献   

10.
李大圣教授的讲学有一股强大的力量,颠覆了长期以来许多习以为常又自以为是的固有视线和思维习惯,引起了几点反思:"什么是真正的学习"、"道与技,书与人,诸重诸轻"、"教师专业成长中,什么是最可贵",这些反思促使当下偏离正道的教育意识努力寻找回归之路,教师角色定位得以重新回到"人的发展"这一原点之上。  相似文献   

11.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中,规定了给与学生各种知识,但却没有给与学生最重要的东西,这就是幸福。理想的教育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自己手里培养出来的人能幸福地度过一生。这就是教育应追求的恒久性、终极性价值。"这种将幸福视为最核心和最终极价值理念的教育就是"幸福教育"。我们提倡以"幸福教育"为理念引领,就是以"幸福"为指向、为核心、为目标,建设幸福学校,做幸福的教师,  相似文献   

12.
"大学的本质是什么?"这个问题必须放在大学之"存在"的背景中来谈,先从中国传统的书院教育谈起。西周时代的中国教育掌握在贵族阶级之手,孔子将"王官学"转变成为"百家言",开民间讲学之先河。公元第10世纪以后,民间书院兴起,但也出现被官学化的倾向。官方力量对于中国传统教育的影响,是从先秦时代的民间讲学到汉代的官学、宋明的书院,都有官学化的倾向。传统书院的教育理念是"全人教育",希望使人能达到"身心一如"、"成己成人不二"、"天人合一"的状态。谈到"身心一如",我们要思考的问题是"心"何以能支配"身"?古代儒家相信"心"是价值意识的创发者,因此具有普遍性,也有其必然性。孟子提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这"四端之心"具有普遍性,而"心"的必然性就是建立在普遍性之上。在古代的全人教育里,"心"的觉醒是全人教育的理论基础。重点是:"心"如何支配"身"?"心"对"身"的支配要经由教育的过程,这就涉及人的修养工夫问题,全人教育的方法在使"身"受"心"的支配,进而能与"心"合一。书院教育的"全人教育"的第二个核心理念是"成己成人不二"。所谓"成己成人不二"的涵义是指教育的目的在于透过"自我的转化"以完成"世界的转化"。书院教育的"全人教育"的第三个价值理念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指完整的"全人教育"应该完成人的生命"知"、"情"、"意"三面向的统合。孟子主张:无形的修养会转化在有形的躯体之上。就是说人外在的相貌是天生的,但只有圣人也就是真正有修养的人,才能够将内在的禀赋转化到外在形体上,从"身心一如"进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19世纪中叶以后,西方列强东侵,中国进入历史危急存亡之秋,中国大陆兴办现代西式大学是为了脱离被侵略、被殖民的宿命,也因此,现代大学和政治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20世纪中国的大学"学生运动"风起云涌,这与近代海峡两岸高等教育在富国强兵、中体西用的情境中发展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今天中国大陆已告别革命,海峡两岸也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并卷入全球化的大潮流中,因此,21世纪全球化趋势对海峡两岸大学造成另一波新的压力,已是不可避免的事实。  相似文献   

13.
艾伦教授提出的"教育装备依赖"现象,提出了一些警示。特别在当下正处于《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实施的起步阶段,深入思考、研究这一问题更是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对这一问题的梳理将有助于实现规划提出的"教育信息化整体上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支撑与引领作用充分显现"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4.
"农村"和"农村教育"都是历史概念,产生于近代城乡二元结构形成的历史背景下。虽然当下已经成为普遍使用的词语,但它却产生于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之下,它的存在和使用都具有一定的前提,并且随社会条件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农业、农民、农村三者的关系及其变化,导致"农村教育"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不同层面的"农村教育"含义也指代了农村教育的不同形式。  相似文献   

15.
平民教育和乡村改造是晏阳初教育思想的两大核心,乡村改造是实现平民教育的方式和途径,平民教育又是乡村改造的归宿和目的。晏阳初的教育理论和实践都源自于对"齐家治国平天下"概念的深度理解,其教育目的也建立在这种思想之上。通过对"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分析,凸显人与国家的关系和社会普通阶层的重要性,对晏阳初构建其教育目的有很高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6.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弊端,是把思想政治教育凌驾于生活之上,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理论化,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活动理想化、单一化,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体系僵化.这种弊端违背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改变这种现状的根本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向生活教育的转向.  相似文献   

17.
教育研究中明确地关注"人",准确地说,始于1989年。1989年5月,《中国社会科学》编辑部、《教育研究》编辑部及全国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以"教育与人"为主题召开学术研讨会。1989年《教育研究》把"教育与人"作为第一个选题,集中发表了20篇文章,揭开了教育关注"人"的序幕。就是这一年的《教育研究》第8期发表了叶澜先生的《试论当代中国教育价值取向之偏差》,该文批判政府的教育决策历来只强调教育的社会工具价值,忽视教育在培养个性及促进人的潜能得到尽可能  相似文献   

18.
蒋建华 《教书育人》2013,(26):48-49
笔者曾经看过这样一则短信。一位长者问一个青年:"你们这一代的责任是什么?"年轻人回复:"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就是不负责任。"虽然有些调侃味儿,但却显现出当代青年人缺乏责任意识的严峻现实,不能不引发人们的深思。当下,在我国教育内部,由于受到陈旧思想观念和不负责任的教育行为的影响,导致对学生学科知识的"教育过度",而道德品质养成、个性培养与社会责任感"教育不足"。  相似文献   

19.
当下有两个热词在国内教育界引起很大关注,一个是"回归本真",一个是"中国教育学"。"回归本真"的目的是探究教育的本原、本质,"中国教育学"则是在"本真"的基础上,创建以中国价值为导向、富有时代特征的本土教育学。  相似文献   

20.
在某种意义上,教育就是一个不断诞生、实现、刷新理想的过程;教育工作者的职责和使命就是使教育的理想成为教育的现实。有人说,教育是“飘扬的‘乌托邦’”。我以为,这话对错参半:教育当然要高举理想主义的大旗;但如果徒有理想,而这种理想又永远飘扬在空中,那么不惟理想失去意义,教育自身的价值也将大大冲淡,甚至荡然无存。或许当下不再是一个理想缺席的教育时代,或许当下也未必是一个现状堪忧的教育空间。但当下一定是一个在理想与现实之间还有着厚厚一层障壁、深深一道鸿沟的教育存在。让教育的理想实现“软着陆”,是每一个教育人都必须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