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让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教育应与生活世界密切相联,以生活世界为基础,在生活世界中进行。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并不是用日常的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代替科学世界的道德教育,而是要把二者结合起来,在动态的生活世界中进行道德教育,并在适应的基础上超越现实生活世界,走向一种未来的可能的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2.
作为教学过程中重要一环的练习,理应在练习设计中将学生生活纳入自己的视野,创设生活化的练习情境,使练习活动体现儿童生活的特点,促使儿童获得丰富的生活体验,感受现实生活的乐趣和成长的快乐,使现实生活的教育意义得以充分显现。另一方面,练习设计还要服务于儿童未来的可能生活,引导儿童提升构建未来可能生活的能力,实现育人的根本目标。  相似文献   

3.
作为教学过程中重要一环的练习,理应在练习设计中将学生生活纳入自己的视野,创设生活化的练习情境,使练习活动体现儿童生活的特点,促使儿童获得丰富的生活体验,感受现实生活的乐趣和成长的快乐,使现实生活的教育意义得以充分显现。另一方面,练习设计还要服务于儿童未来的可能生活,引导儿童提升构建未来可能生活的能力,实现育人的根本目标。  相似文献   

4.
分析学校道德教育与生活世界剥离的实质表现,从道德教育与现实生活世界的关系入手,提出以生活经验论为基础,注重整体性,充分发挥道德主体性,引导道德教育向现实生活世界的回归。  相似文献   

5.
将道德教育回归于现实生活是杜威道德教育理论的最终归宿。杜威认为,道德教育的主要问题是关于现实道德生活的实际教育的问题,现实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解决现实道德生活中的矛盾,提升个体实际道德的经验层次。杜威还提出人们应该将注意力集中到现实生活,不要再逃入理想的牢笼之中,尤其要关注科技给生活带来的转变,摆脱消极的道德,并积极投入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6.
在对当前道德教育现状的反思和对生活与道德教育之关系重新理解的基础上。可以看到,学校道德教育与生活世界脱离是造成道德教育实效性低下的主要原因。道德教育要回归现实生活,在生活世界中进行有德性的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应然选择。  相似文献   

7.
生活是人类道德生成的基础,离开了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青少年道德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谓生活道德教育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学校道德教育必须高度重视学生所经历的现实生活对学生道德发展的本源性意义,重视现实生活对学生道德发展的启迪价值;二是学校道德教育必须重视道德教育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依托现实生活对人的道德发展的启迪,来促进学生道德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道德教育与生活的关系,一直是近年来学术界所关注的话题,有关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之进行了分析与论证。从历史上看,道德教育与生活的关系经历了一个由原始的混沌统一到后来的相互分离而又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发展过程。从现实来看,要克服现存的道德教育的弊端,道德教育必须立足于客观真实的生活世界,并以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即生成性思维来展开与运行。一方面,现实生活赋予了道德教育以生成性、真实性、丰富性和完整性等;另一方面,道德教育又引领现实生活,赋予现实生活以超越性和崇高性。  相似文献   

9.
当前学校道德教育危机的根源就是脱离了现实生活世界。生活道德教育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弥补了原有道德教育的缺陷。本文重点对生活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必要性和实践途径作了详细阐述,旨在给学校道德教育提出一点合理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0.
道德就是一门关照生活的学问。学校道德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它应以关照学生的现实生活为使命。然而,现实学校德育在运行中却遗忘了生活着的学生以及学生的现实生活,这使学校道德教育出现了严重的危机。针对此,人们呼吁“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因此,从理论上探讨道德教育疏离学生现实生活的原因,在实践中使道德教育承担起生活关怀的历史重任,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道德教育贴近生活的发展路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道德教育脱离生活的批判,到道德教育回归生活的反思,都是对道德教育发展的不断探索。道德教育既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超越,因此,道德教育的发展,应以贴近生活作为其准则,而不是简单的回归,并在此基础上寻求道德教育贴近生活的改革与创新。  相似文献   

12.
道德教育的根本作为:引导生活的建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道德教育的根本使命是成人。回归生活的德育要回归于人自身,而生活则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的人之特殊生命活动。德育所回归的人是在生活实践中与他人、他物发生相互关系和作用的人,不是静止、孤立的实体。生活是人自己建构起来的,生活建构的结果,外在表现为生活方式,内在表现为人之品性。人就是他自己生活建构的结果,由是,生活论德育不是将人之至善追求诉诸孤立的人性改造,而是奠基于现实生活的改变。道德教育的根本作为就是引导生活的建构,它所指向的是更有利于人之生成和发展的好生活。道德教育要帮助学习者学会关注、反思、改变生活,提高他们的生活建构的品质和能力。  相似文献   

13.
胡塞尔、哈贝马斯等现代西方哲学家将生活世界精辟地阐释为人们获得生活资料、生活经验以及进行交往的场所,也就意味着它同样可视为道德教育的起点和道德教育的归依.当下,大学生道德教育的诟病之一,就在于道德教育与大学生生活世界的背离,从而导致大学生道德教育生活世界主体性的消泯和生活世界积极内容的弃落.因此,源于生活、为了生活,回归现实生活世界,才有助于大学生道德教育摆脱虚无,走向本真.  相似文献   

14.
传统道德教育忽视道德的生活性,因此失去了吸引力。生活叙事通过师生对蕴含道德价值或道德冲突的生活事件的朴素表达,展示真实的道德情境和体验,反映具体的道德精神状态。其运用于道德教育过程中,对于道德教育实现向现实生活的回归,由僵化走向鲜活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生活中体验:道德教育的根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道德教育低效的主要表现在德育指导思想上的唯智倾向、德育目标过高、德育范围和内容过于陈旧、德育方法简单、呆板、德育评价注重文本考试等,从道德的起源、存在方式还是道德的价值来看,道德都不能离开人的现实生活,应以现实生活为基础,道德教育必须在现实生活中直接进行。同时,道德教育要以体验为其基本的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16.
道德教育的目的是道德教育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它直接制约着道德教育实施的全过程及其实际效果。道德教育的生活目的论认为道德教育应该培养现实生活中的、实践道德生活的人。  相似文献   

17.
生活世界是鲜活而富有生命意义的,为道德教育所必需。原初的道德教育是与生活融为一体的,但后来随着社会不断发展,道德教育偏离发展轨道而逐渐脱离生活世界。道德教育只有走向生活世界的回归才能体现道德教育的真谛。因此,教育工作者应注重道德教育向现实生活世界回归。  相似文献   

18.
道德教育源于生活,然而现实中,道德教育与生活的脱离使得道德教育陷入困境.文中针对现实生活中德育失败的现状,以德育生活化的一种新理念,探寻德育有效的生活化途径,旨在能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9.
反思我国目前高校道德教育的现状,发现它在一定意义上已远离现实生活,不能很好适应社会及人的发展需要。丰富的现实生活世界才是建构德育大厦的基石。道德教育只有与生活完全融为一体,才具有无限生命力。因此,德育只有回归现实生活世界才能切实地提高实效性。  相似文献   

20.
生活世界与道德教育之间的关联具有存在与价值的双向维度,把握生活世界的基本特点是确立道德教育基本原则的前提所在,建构道德教育的基本原则又是面向生活世界的必然要求。从德性修养论的角度看,回归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既强调道德教育应该以现实生活为首要根基,又突出了道德教育对于提升日常生活的价值层级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