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鲁西南地区与炎黄文化许庆山(上接1994年第4期)四、黄帝《史记·五帝本纪》曰“轩辕之时,神农氏衷”。神农氏第八代炎帝榆罔退出历史舞台之后,神州大地经过一番血与火的洗礼进入了另一个辉煌的时代─—黄帝时代。《史记·五帝本纪·正义》又解:“黄帝。有熊国君...  相似文献   

2.
秦文化的产生比起周文化来要晚得多,自公元前770年秦成为诸侯国,才可以说有了秦文化。但是秦文化发展之快,威力之大,却是出人意料的。到了公元前221年,秦就统一了全国,“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秦王朝统治时间虽然短促,但却给此后几千年中华文明史以深刻影响。为什么秦文化会有如此的威力,能够如此迅猛地发展,固然有许多的原因,但我认为与秦人所据有的史学观念有很密切的关系。因为,史学观念属于作为文化的最高层次的意识形态的核心,它制约或指挥着制度的制订、路线的策划、如何具体实施等等。一、秦人十分重视历史记载秦人的史学观念是先进的。首先表现在,有着强烈的史学意识,十分重视关于自己活动的历史记载。《秦记》是秦人关于自己历史的代表作。司马迁《史记》是关于汉武帝以前中华民族史的最详尽最完整的记载,一共十二本纪,关于秦人的本纪就有两篇:《秦本纪》和《秦始皇本纪》。司马迁的资料来源即是《秦记》。关  相似文献   

3.
司马迁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历史家,同时,他也是一位最具忧患意识的历史家,他倾注毕生心血创作的《史记》就是他深重的忧患意识的产物.忧患意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显著特征,它普遍存在于中国艺术、美学乃至史学、哲学之中,并形成中华民族代代相续的深层心理结构.晚清的刘鹗曾有一段话十分集中地概括了这一文化现象:“《离骚》为屈大夫之哭泣,《庄子》为蒙叟之哭泣,《史记》为太史公之哭泣,《草堂诗集》为杜工部之哭泣,李后主以词哭,八大山人以画哭,王实甫寄哭泣于《西厢》,曹雪芹寄哭泣于《红楼梦》.”所谓“哭泣”者,正是指弥漫于作品间的忧患情绪.刘鹗在这里将《史记》与《离骚》、《庄子》、杜诗等并举,说明他对《史记》中所蕴藏的太史公的忧患意识有深刻的感受.其实,不单是刘鹗,两千多年来许多目光深刻的学者都看到司马迁著《史记》决非单纯记录历史,他在记载历代政权的兴衰变迁和帝王将相的荣辱沉浮的同时,处处流露着自己对社会、现实、人生浩大而深广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正是司马迁真实地记载历史,敢于大胆批判现实的思想基础,是他自强不息、发愤著书的精神动力所在.  相似文献   

4.
司马迁是我国古代的一位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的文学家、史学家和档案学家,无论是昨天、今天和明天,当人们在撰写文学史、历史和档案史的时候,都不可能回避他的名字。司马迁靠自己一生的顽强学习、刻苦钻研、艰苦奋斗,一步一步地在文学、史学、档案学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司马迁写作的《史记》,就是上述三个方面的概括和总结。《史记》记述了我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风情和名人逸事。《史记》是我国古代史的“史家之绝唱”(鲁迅《汉文字史纲》第一篇),在文学史上,也是一颗  相似文献   

5.
《史记》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鲁迅赞誉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它上自轩辕,下至汉武,有表十、书八、本纪十二、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共一百二十篇,五十二万字。司马迁忍辱负重,以惊人的毅力,坚持写成这部著作。他在《报任安书》里说过这样三  相似文献   

6.
分析上古五帝时代黄河故道与保定的历史地理关系,论证五帝之间一脉相承的血缘关系及其在保定周边地区的生存、生产与政治活动,找出一条五帝文化以保定为中心的传承与发展轨迹,也影响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政治思想、伦理道德、精神生活、民族性格的文化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7.
对《史记》与地理学的关注始自明代.阎崇东先生《〈史记〉史学研究》第七章专设《〈史记〉与地理学》一节,以顾炎武至图书出版(2005年)为限,主要介绍了《史记·货殖列传》中地理学研究的成果.图书整理期间另有学者以全局视野对《史记》地理学进行论述,该书出版后逐渐出现了基于全局视野的专项研究.  相似文献   

8.
<舜子变>以<史记·五帝本纪>记载为底本,在保持故事主体面貌的基础上,根据主题表达需要,展开合理想象和幻想,在情节和艺术手法上进行大胆的加工改造.如对情节进行扩展、增加、再创造,对不合理的结构加以调整使故事更加曲折生动;对人物语言、动作以及心理活动进行细致描绘,使人物形象更为丰满.  相似文献   

9.
《中国史官文化与<史记>》评介陈桐生同志的博士学位论文《中国史官文化与<史记>》一书1993年由汕头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视野恢宏,别具一格,颇值得一读。其特点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1.结构框架宏大,思路见解新颖。作者把《史记》的研究放在中华民族文化,特...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闻一多的《神仙考》一文有所阐明和补充。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巡游各地,从《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可知,其目的是在于追求成仙和不死之药,而不是为了抵抗匈奴和镇压六国贵族势力。秦始皇陵的兵马俑反映了羌人灵魂不灭的思想及其他羌戎文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三视图”的画法是中等职业学校机械类专业课程“机械制图”中的重要内容,对“三视图”教学中的“做中教”与“做中学”的具体做法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2.
摘要提出一个2×L×M×N×H五体纠缠态基于随机定域操作和经典通信的实用分类方案.该方案将2×L×M×N的纠缠态分类方法推广到五体系统.首先利用矩阵分解将2×L×M×N×H体系的纠缠态分类为不同的粗粒化的标准型,然后利用矩阵重排技术进一步对具有相同标准型的不等价纠缠态进行细粒化辨认.最后给出一个2×2×2×2×2五量子比特系统的分类举例.  相似文献   

13.
"自由"与"自律"是竞技体育秩序中的两大问题,是影响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依据社会学原理、通过案例分析,试图对竞技体育秩序中"自由""和""自律"的关系进行哲学解读,审视二者产生的冲突原因,最终基于 "自由"意志与"自律"精神为竞技体育秩序提供协调路径.  相似文献   

14.
"拳"作为中国武术的俗称,一直被人们接受和认可,早已成为中国武术的代名词."势"作为一个思想史的概念,在政治、军事、书法、绘画、诗歌等诸多场域中表达一种相似的哲学思维与意义结构,它们为"势"文化的理论研究打开了广阔的论域空间.研究以"势文化"为切入点,以内家三拳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逻辑分析等方法,对"拳之势"进行理论探索.结果表明:架势是"拳之势"生成的结构之力;理势是"拳之势"生成的逻辑之力;气势是"拳之势"生成的生命之力;情势是"拳之势"生成的表达之力.习武演练自觉追求"势",它体现的是一种美学之道与生命规律.  相似文献   

15.
学习力作为当今社会衡量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准,是高职学生适应社会和自身发展需求的一个必备条件.虽有地域之差、文化之异,但"产婆术"教育观蕴含的教育思想十分契合高职学生学习力的培养理念.基于此,在"产婆术"的视角下,探讨高职学生学习力的培养途径,即在师生关系上,有教无类,教师应尊重学生,以激发其学习兴趣;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应引导学生,使其发挥潜能,以培养其学习能力;在教育理念上,教师应实施"赏识教育",以增强其学习毅力.  相似文献   

16.
为了提高秸秆的资源化利用率,遴选出养牛、种菇和制炭三个有关联的秸秆利用方式,构成循环产业链,根据产业链中消耗的秸秆原料数量确定秸秆供应的农户区面积,使秸秆的产生和资源化利用产销平衡,构成一个"生态单元"."生态单元"由生产中心和农户区两部分组成.生产中心收购农户区的秸秆作为原料,养殖肉牛、种植蘑菇和制炭.养牛、种菇和制炭三个产业环环相扣,并与农业生产形成良性生态链:制炭余热用于菇房加温,牛粪作为种菇培养料,尿液制沼气,沼渣、沼液与蘑菇下脚料还田.按照普通标准确定种菇规模,由种菇需要的牛粪量确定肉牛养殖数量,种菇和养牛剩下的秸秆用来制炭,制炭规模由农户区产生秸秆的数量决定.  相似文献   

17.
通过统计分析,在国家形象与文化推广、乒超联赛内涵和品牌建设、俱乐部经营管理、外援运动员竞技实践等四个维度对乒超联赛的外援引入效果进行价值剖析.  相似文献   

18.
“一带一路”战略下中资安保公司“走出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海外中资企业和中国公民面临越来越严重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挑战.随着海外安全治理市场化研究的深入,扶持中资安保公司走出去为境外中资企业和中国公民提供安全保障,成为政府海外风险治理的必然选择.中资安保公司“走出去”也面临自身安保能力不足、专业人才稀缺、缺乏政策支持等挑战和困境,鉴于此,中资安保公司“走出去”不仅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还需要提高自身安保业务水平,借鉴国际化安保公司经验,努力打造国际化安保团队.  相似文献   

19.
幸福是一个永恒且历久弥新的伦理学范畴.作为古希腊哲学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在其最具代表性、最成熟的著作《尼各马可伦理学》中集中反映了德性幸福观.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最高善,是灵魂合乎德性的实现活动;完满的幸福是沉思;幸福目标的达成需要遵循中道原则、两种善的结合,从而在实践中完满实现人的本质属性与终极追求.  相似文献   

20.
二十世纪之初,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的发现,使为数不少的唐人手抄"变文"展示在众人面前。《伍子胥变文》作为变文的一种,在思想内涵和艺术形式方面有着变文固有的特点,但作为改编于历史题材的变文又有自身独特的艺术特点,尤其是在叙事艺术方面,在叙事形式、叙事视角、叙事顺序等方面都有其与众不同的个性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