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正世界范围内的新媒体快速壮大、传统媒体不断转型升级,呼唤我们科学弥合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缝隙",加速二者的融合以提升传统媒体自身的多元传播力。主动拥抱新技术、在交互与即时传播中介入内容生成,对于融合战略中的新旧媒体而言,无疑都是极其重要的任务。媒体融合是一个大工程,可以开阔思路、拓展空间,但融合本身永远不是目的,它只是手段、路径和方法,融合的最终目的不是消灭媒体差异,消泯个性,实现"传媒大同",而是顺应世界媒体变革大潮的战略  相似文献   

2.
媒体融合正在成为目前传统媒体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要找到媒体融合的关键,需要从信息传播领域的终端、渠道、业态及商业模式三个层次上重新认识媒体融合的概念。媒体融合的改革实践促生了新的传播体系,这种新的传播体系既重构了传播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也让传统媒体的角色功能定位发生了改变。传统媒体在融合转型中必须立足于本地服务,重建用户平台,以平台实现用户的聚合是传统媒体机构融合转型中较为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正主持人语: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的通过对新闻传播业以及新闻传播从业人员意义重大。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使得主流媒体可以应用新媒体技术,加强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能力;而新媒体也可以借鉴传统媒体的报道经验与专业能力,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当然,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对新闻从业人员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随着媒体融合的发  相似文献   

4.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整合新闻媒体资源,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使我们的主流媒体科学运用先进传播技术,增强信息生产和服务能力,更好地传播党和政府声音,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信息需求。以地方党报为主体的传统媒体,作为党的重要思想舆论阵地,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快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切实增强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和舆论引导能力,在互联网上特别是新兴媒体领域牢牢掌握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其实,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发展并不是取代关系,而是迭代关系、互补关系。  相似文献   

6.
随着全新媒体技术发展应用不断成熟,自媒体、新媒体深受大众关注,直接改变了当前信息传播形态和媒体舆论格局。因此,优化信息内容,积极推进传统媒体转型升级,丰富传播形态,适应全新传播生态,构建"传统媒体+新媒体"的全媒体平台,就发展成为当前传统媒体适应媒体融合环境的应对举措。研究以融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特点为基础,分析融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信息传播新变化,结合融媒体时代传播规律,提出具体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7.
魏玉山 《传媒》2016,(17):9-13
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对新形势下如何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并做出了具体部署。《意见》指出,整合新闻媒体资源,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是落实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部署、推进宣传文化领域改革创新的一项重要任务,是适应媒体格局深刻变化、提升主流媒体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和舆论引导能力的重要举措。通过融合发展,使我们的主流媒体科学运用先进传播技术,增强信息生产和服务能力,更好地传播党和政府声音,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信息需求。  相似文献   

8.
<正>当前,媒体形态和舆论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新闻传播正处于一个重要的历史分界点。党中央着眼巩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作出了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适应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的新情况,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传播方式,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整合新闻媒体资源,推进传统  相似文献   

9.
杜晓虹 《今传媒》2012,(12):65-66
科技改变世界。当网络无处不在时,传统媒体正面临巨大挑战和变革,积极应对,提前谋篇布局,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之路,以受众体验为上,实施全媒体战略,是用户的需求,更是时代的需要。"全媒体"不是"新媒体的产生,传统媒体的消亡",也不是媒体与媒体的简单组合,它是多种媒介形式的有机融合。"全媒体"强调对同一信息资源的全方位采集(包括音视频、图片文字等多种形式),以及多渠道发布,是一种前端链条融合,后端链条分化的传播模式。  相似文献   

10.
杜晓虹 《报刊之友》2012,(12):65-66
科技改变世界。当网络无处不在时,传统媒体正面临巨大挑战和变革,积极应对,提前谋篇布局,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之路,以受众体验为上,实施全媒体战略,是用户的需求,更是时代的需要。“全媒体”不是“新媒体的产生,传统媒体的消亡”,也不是媒体与媒体的简单组合,它是多种媒介形式的有机融合。“全媒体”强调对同一信息资源的全方位采集(包括音视频、图片文字等多种形式),以及多渠道发布,是一种前端链条融合,后端链条分化的传播模式。  相似文献   

11.
媒介考古学是媒介研究的新方向,本文与该领域的前沿学者埃尔基·胡塔莫教授展开对话。在对话中胡塔莫教授梳理了其进入媒介考古学的路径,分析了媒介考古学的谱系和价值,有助于学者深入理解媒介考古学,明晰其理论渊源、发展脉络、涉及领域,展开具有自身特色的媒介考古学研究。  相似文献   

12.
由于媒体不再是表面上的传播工具,因此媒体的变革也在推进着科学传播进程,媒体研究正在成为科学传播研究的一个热点。在当今的电子媒体时代,每一项进步和变革都会给科学传播的环境和行为带来巨大影响,同时电子媒体也为科学传播带来了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因此,应发挥电子媒体正向传播效应,大兴网络文明之风,完善网络法规体系和发展专业电子媒体。  相似文献   

13.
新媒体是主流媒体吗?——基于手机媒体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认为主流媒体的定义应该更新;通过大规模的手机用户随机电话调查并定量分析,作者认为以互联网、手机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已经成为了主流媒体;而且在不久的将来,手机媒体将超越第一代有线网络媒体,成为新媒体的主流。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媒介竞争中经常使用的价值链一词出发,回顾了这一概念的演变脉络,及其对媒介生产行为的意义。在此基础上,作者认为价值链正在向空间尺度扩展,媒介生产网络更能概括目前社会情境下的媒介生产方式,体现传播资源的集散运动。  相似文献   

15.
媒介融合:粘聚并造就新型的媒介化社会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媒介融合”这一概念的提出,肇始自将传统媒介融合于一体的想象,但是,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各种新的媒介形态不断涌现,这也使媒介融合呈现出诸多全新的特质,本文尝试从媒介融合的现状、媒介融合所引发的媒介的裂变与重组、媒介融合所引发的媒介生产方式的革命等层面切入探讨媒介融合现象,进而分析由此而来的媒介化社会浪潮和未来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6.
This article elaborates on media-induced nostalgia as a mixed emotion elicited by remembering past media content and characters. It argues that social components of media consumption such as parasocial relationships (PSRs) play an important part in the elicitation of nostalgia. In an online study, participants (N = 96) remembered their individual media use and preferred media characters as children. Results show that media-induced nostalgia is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PSRs to characters in the past. These findings are evaluated concerning their implic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on nostalgia and PSRs.  相似文献   

17.
传媒的区域化发展导致区域传媒产业集群乃至区域传媒集团的形成。合作竞争应当成为传媒区域化发展的战略。在传媒区域化充分发展的前提下,通过广泛的合作增强中心城市对区域的增长极扩散效应,形成传媒产业集群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美国学者进行媒介批判,重点在揭示媒介民主功能方面的障碍,批判美国政府与企业对媒介的操控,媒介政治功能及论坛功能的衰败。学者们认为,主流媒介已从舆论监督机构变成了企业利益的维护者,其质变的根本原因是媒介所有权的过度集中。以上观点向我们发出警示,即市场经济也并非是新闻自由的天堂。  相似文献   

19.
手机媒体的传播学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认为手机传播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融为一体,手机传播的实践活动使一些经典传播学理论失效,并对手机传播中的用户特征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0.
An array of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such as text messaging, social networking sites, and mobile apps, have become the platforms through which many self-disclosures take place. This brings forth questions about which factors determine media selection for self-disclosure, such as media appropriateness and efficiency. Survey participants (N = 598) indicated modality preferences for disclosing hypothetical negative, positive, private, and public scenarios to a friend. For positive or public disclosures, modalities considered most convenient were more likely to be chosen; for negative or private disclosures, participants were more likely to select modalities that were considered most appropriate. Results also show a discrepancy between perceptions of appropriateness and motivations for media selection. These findings present implications for the balance between media appropriateness and efficiency in self-disclosure strateg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