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姜恬 《新闻世界》2011,(5):83-84
涵化理论自问世以来饱受学界的批判与质疑,本文引用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对各种批判进行了分析和预测。同时,本文对部分批判研究展开了辩驳与再批判,指出它们存在的根源在于对原理论的误读。最后,文章指出对涵化理论的研究应该跳出马莱茨克模式,走上新的、积极的轨道。  相似文献   

2.
刘扬 《新闻世界》2013,(8):253-255
本文梳理了2006—2012年海外涵化理论研究的论丈,基于两级涵化效果研究的视角,结合研究主题作了相关述评,阐释了近期涵化研究的重点和进展;同时,本文对研究中的缺陷进行分析,认为从“涵化效果背后的作用机制”角度考量,海外研究并未有实质性突破进展,涵化理论研究的理论模式整合问题也亟待解决,希望这对于我国学者从事涵化理论研究有一定启示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3.
白雪  肖燕怜 《采.写.编》2018,(1):56-58,29
涵化理论是继议程设置理论之后媒介效果研究的第二大领域,运用涵化理论研究受众涵化效果的研究虽数量众多,但也普遍存在两类问题,一是主要关注"因果关系""细分化"元理论、"照搬照用"原理论问题,而忽视了所处背景的不同;二是基于新媒体环境下运用涵化理论研究受众效果,主要关注的是以时间为标准的传播特性和互动性、参与性,有待进一步深入和提高.  相似文献   

4.
格伯纳涵化理论开创性地运用实证研究方法阐释了客观现实、媒介现实、主观现实三个现实的关系,验证了李普曼关于"媒介拟态环境"的认识论假说。涵化理论自提出后就批评不断,但仍然带着争议成为效果研究中最为重要的几大理论之一。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外涵化理论的研究进行简要梳理,建议:未来涵化研究需要在理论上能对更多跨层次的作用力加以研究,并且将批评性的眼光聚焦于电视的社会角色和文化影响,打破学术研究"零和游戏"原则,实现涵化理论研究与文化批判研究的合作。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涵化理论赋予了新的含义.涵化理论在目前的互联网传播环境中依然存在,但互联网的特点使得涵化理论发生了一些变化,主要是对受众的单向线性影响变为了受众与媒介的双向互动.受众在互联网传播环境中通过积极参与和互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主动行为接受着互联网话语的教化和培养,这些行为和因素都在影响着涵化理论在互联网环境下的理论框架及效果评价,也影响我们对互联网受众的认知与价值发现.  相似文献   

6.
伍蔚然 《新闻世界》2014,(8):407-408
互联网技术的推广和使用催生了全新的传播格局,在大众传播时代形成的传播观和传播理论受到强烈冲击,涵化理论在新媒介环境中正在发生"变异"。本文主要从涵化理论背景、主流化过程、受众认知模式等方面来分析涵化理论在新的传播技术环境下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7.
"涵化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由伯格纳系统提出的传播学理论,认为电视媒介对人们的意识形态具有涵化作用。本文将从问题意识角度出发,考察"涵化理论"的形成过程,从而论证问题意识对于学术研究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媒介文化全球化与当代意识形态的涵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涵化理论”角度分析了全球化进程中的媒介与民众意识形态关系。文章从媒介文化的传播形式、经济和技术背景分析了产生涵化功能的物质前提条件。同时借助拉康精神分析理论与阿尔都塞的“主体召唤”理论系统分析了媒介影响意识形态生成与认同的机理。作者认为 ,文化他者侵入是以“球土化”的形式进行的 ,受众日益加深的对媒介长时间的依赖是文化“他者”对本土民众意识形态涵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元分析 (Meta-Analysis)基本原理及设计虽然理论上的回顾和相关证据的详细评估已经出现(Hawkins&Pingree,1982 ;Ogles,1987;Potter,1993) ,但迄今为止 ,尚未有人就涵化数据从整体上进行一个元分析。赫雷特 -斯克杰鲁 (Herrett -Skjellum )和艾伦 (Allen)(1996 )最近完成了一项关于电视与性别角色感知的元分析 ,其中包括了一些和我们这里相同的有关元分析的研究。尽管他们不从涵化的视角解释他们的数据 ,但他们的结论———显示出一个小的确定效果———是与涵化相关联的。或许元…  相似文献   

10.
实际上,新闻涵化就是记者在新闻中暗示的他对新闻事件的观点,反映在新闻报道的各个方面。近年来,“新闻涵化”成为西方传播学和新闻理论的热门话题,引起国内新闻与传播学者极大的兴趣。那么,什么是新闻涵化?  相似文献   

11.
涵化理论起因是对电视的研究,诞生后约50年时间里一直是大众传播研究的热点领域。本文初步分析了网络社区与搜索引擎的涵化效果,提出了网络传播的虚拟性、人际性、个性化,使得网络更容易创造出一个不同于社会环境的符号环境,搜索引擎则变本加厉的创造出"营造环境",使受众自我涵化。这些负面的涵化效果可能会涵化出与主流社会不兼容的群体,引发诸多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2.
邓昕 《报刊之友》2014,(4):108-110
20世纪60年代,格伯纳等学者通过对电视传播效果进行实证研究提出“涵化理论”,揭示出大众传播在建构社会现实、影响价值观、形成受众的社会共识方面的教化作用。如今,由新型信息传播媒介所营造的新媒体时代悄然来临,部分传统传播理论遭受挑战。本文旨在对新媒体环境下的涵化理论的适应性进行探讨,并尝试结论:涵化理论的适应性确因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而受到了挑战,但却并未全然失去其原有的理论阐释力。  相似文献   

13.
电视暴力对青少年的影响--上海部分中学生的调查简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媒介暴力内容对青少年的影响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西方研究者在受众调查的基础上.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涵化理论(cultivation theory)、社会学习理论(social learning theory)等。其中涵化理论的研究发现,电视节目里充斥着大量的暴力内容.电视又成为人们接受资讯的主要来源,通过媒体,社会价值体系和标准得以传递,成为主流文化并得到大众的认同。当电视传递暴力信息时,重度受试者将基于电视所提供的世界建构,认为社会充满暴力、犯罪。  相似文献   

14.
涵化研究的两个十年(上)--一个总体评估和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这篇文章提供了关于涵化研究的理论回顾和元分析。作者考察了缘起于乔治·格伯纳及其同僚的有关涵化分析的根源 ,并回顾了发端于 1970年代以来的涵化分析研究的进展。文章还回顾了这些年来关于该理论的批评并提出了作者自己的批判性评价及有针对性的答复。在上述基础上 ,作者从 2 0年来涵化研究的实证结果中提出了一个元分析。该分析显示 :所谓涵化效果的平均值仅有 0 9。大多数 (但并非所有 )文献中报道的各种各样的涵化结果均可以归因于仅仅是样本使用上的错误。然而 ,尽管作者检验了假设的调节变量的多样性 ,他们还是没有发现明确的调节变量。分析指出 ,只有当从一个元分析的角度透视那些关于涵化结果的资料时 ,许多理论上的争议才会淡出视野。  相似文献   

15.
大数据时代,网络媒介相对于传统网络媒介发生了“空间转移”和“信息转移”的转向与变化,媒介和信息的变化使得大数据背景下传播学的“涵化理论”等经典命题发生了重构。传统涵化理论是单向的、线性的,认为受众在媒介长期影响下形成社会认知模式和社会行为方式。大数据背景下,受众的行为、个性、爱好都受到搜索引擎和企业的追踪,推送式的信息成为网民接触信息的主要方式。媒介根据受众的个体认知模式制造个性定制信息,受众涵化了媒介内容和媒介传播的方式;而媒介推送的信息又进一步加强和巩固了受众的原有认知模式,媒介又涵化着受众;整个互动过程中,受众受到原有自我认知模式的不断涵化。  相似文献   

16.
直觉加工模型是涵化理论的最新发展成果之一,然而这一成果并未得到国内学界的足够关注。本文首先对涵化理论的基本主张及其缺陷进行简要的回顾,并以此为基础对施拉姆(L.J.Shrum)等人于2002年提出的直觉加工模型进行介绍。我们还进一步分析了该模型的心理学假设,并结合现有心理学研究成果分析了有可能导致该模型发挥效用的多个关键因素以及其运用前景。最后,我们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尚待实证研究探讨并回答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美国的大众传媒理论很多都论述或涉及了三个“现实”之间的复杂关系——客观存在的“社会现实”, 媒介反映的“符号现实”,以及传媒受众所理解和阐释的“观念现实”。在过去30年中,涵化理论主导了大众传播研究中关于电视对受众所产生的效果的分析研究。然而,涵化理论自问世以来不断被质询,批评,八十年  相似文献   

18.
伴随着互联网与人们社会生活的深层互动日益频繁,网络所构筑的虚拟世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们的思维和生活方式。随着受众选择自主性的增强,电视时代的"涵化理论"无法对复杂的社会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信息传播模式和内容结构的变化使得普通受众开始参与媒介拟态环境建设过程,改变了大众传播时代的线性传播模式,"涵化理论"的内涵在网络时代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相似文献   

19.
陆健泽 《东南传播》2015,(12):77-79
医疗一直是我国重大的社会民生问题,其利益牵涉到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可是,当前我国医患之间的关系并不融洽,医患新闻在媒体上的频频曝光,导致公众对医生职业形象的评价偏负。本研究以涵化理论作为依据,通过对成都市居民的抽样调查,考察公众对医生职业形象的的评价,试图探讨这种评价与媒介接触行为之间的相关关系,同时对涵化理论在新媒体环境下的流变进行理论探索。  相似文献   

20.
魏艾 《新闻世界》2011,(1):127-129
新闻涵化理论发端于上个世纪并用于研究电视对受众的影响,但随着媒介融合时代的来临,新闻涵化理论同样作用于报纸杂志等纸质媒体中,对大众产生影响。本文在对《明镜》周刊2009年1月至2010年3月的所有涉华报道进行分析后发现,《明镜》周刊涉华报道的语言主要采用的是客观的语言描述,但是在题材内容方面,则主要是对中国的负面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