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是中国共产党创办并直接领导的第一所高等文艺学院。在八年的时间里,其文艺教育方针发生了三次大的转变。这种变迁既与当时的历史语境有关,也直接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对文艺教育的理解。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文艺教育方针的变迁,表明其始终处于培养精英与面向大众的矛盾之中。这种矛盾是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无法解决的,也是当代高等教育需要反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一篇描写"五四"时期青年知识分子追求自由恋爱、自主婚姻的小说,以一出在"无爱的人间死灭"的爱情悲剧,探索妇女解放道路,探求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新路.<伤逝>的悲剧意义在于个人、社会和追求三个层面:以一个梦醒者的反思,忠告个性主义不能使青年驶达幸福的彼岸;对封建传统势力毁灭五四青年自由幸福的罪行进行了严峻的批判,揭示悲剧意义的根源;奋斗者"向着新的生路跨出",寄托着鲁迅的希冀.  相似文献   

3.
1942年5月2日,在延安杨家岭中共中央大礼堂后面,同中央办公厅相连接的一个简朴的会议室,召开了中国文学艺术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延安文艺座谈会。出席者有延安文艺界一百人左右,其中包括鲁迅艺术学院的教师和干部三十来人。座谈会一开始,毛泽东同志就文艺若干问题作了提纲挈  相似文献   

4.
浓郁的民俗文化风味是赵树理小说写作极为重要和显著的美学标志。作为一个深受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的现代作家,赵树理在其写作中对于民俗文化内容的处置自然顺延或者说承袭了自鲁迅而来的五四乡土文学的启蒙要求。通过对于民俗文化存在的先在性和给定性、日常化和细节化,主体接受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历史承袭性等特征的揭示,他的小说写作形象地描绘了民俗文化于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于民众精神心理的控制和束缚并其为封建落后势力和政治敌对势力所利用的情状,从而从一个特殊的面向上,不仅说明了现代启蒙思想在20个世纪四五十年代存在的历史必要性,而且也彰显了在启蒙和政治所形成的张力结构之中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建构的复杂属性。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的启蒙主义经历了从"政治启蒙"到"文化启蒙"再到"诗意启蒙"的流变.启蒙的指向逐渐由外而内(即由"政治层"、"制度层"逐渐转向"精神层"、"文学层")并最终指向启蒙本身,启蒙的姿态逐渐由贵族式、霸权式转向平民式、对话式.  相似文献   

6.
张爱玲的文学成就早已是铁板钉钉的事实。但在正统中国现代文学史主题中,无论是上世纪20年代的文学与民族救亡,30年代的文学与阶级斗争,还是40年代的文学与抗战,她仍然只是被作为一个"另类"安置。20世纪中国风雨飘摇的时代,是一个从现实生活和文学作品上看都滋生悲剧的时代。而张爱玲正是以她融贯古今中外的悲剧作品和风格而屹立文艺之园。从现代悲剧观入手,可以发现张爱玲对以《红楼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悲剧的继承发扬具有独特的魅力,是对以鲁迅为代表的五四悲剧文学的丰富发展,也是对世界性现代悲剧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立人"启蒙是鲁迅文化思想的核心,它在鲁迅留日期间确立,经过五四运动和大革命前后革命斗争的洗礼,纠正了早期的某些局限与偏颇,日臻成熟与完善.  相似文献   

8.
五四以来的新文艺,发展到一九四二年,取得了伟大的成绩,也存在着严重的缺点。革命的发展,人民的需要,都迫切要求改造文艺,促使它沿着无产阶级的方向健康发展。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著名讲话,就是为着解决这一伟大的历史课题的。要解决这一课题,应该从何着手呢?文艺问题的症结和关键何在呢?  相似文献   

9.
抗日战争爆发,中国共产党从民族国家利益出发进行了民族主义的政治文化转向,在这一背景下,延安开展了文艺"民族形式"运动。对"五四"新文艺重新评价成为"民族形式"论争的焦点,是形成文艺"民族形式"论争思潮的关键因素。对"五四"新文学重新评价的深层根源在于中国文学民族化与现代化的先天悖论,在于文学所属意识形态发生转变的政治历史需求。  相似文献   

10.
鲁迅受到"五四"前后文坛氛围的影响,开始了对儿童的关注,并与周作人、郭沫若等人提出了"以儿童为本位"的观点.这种崭新的时代意识标志着新生一代的觉醒,但对"老者本位"思想进行价值转换却面临巨大的阻力,于是在他的许多作品中体现出的儿童意识异常沉重而复杂.  相似文献   

11.
一个时代的文学与一个时代的文艺思潮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中国现代文学的产生和发展就是和现代文艺思潮的产生和发展分不开的。处于收纳新潮、脱离旧套中的五四新文学运动初期,西方的各种哲学和文学思潮,各种流派的作品,十月革命以后的新的哲学思潮和文学思潮,几乎都介绍到了中国,这些都对中国文学界有着极大的吸引力,使得新文学运动异彩纷呈。  相似文献   

12.
子君(鲁迅《伤逝》)和蘩漪(曹禺《雷雨》)是五四时期资产阶级知识女性的代表,她们追求个性解放,反抗封建道德,寻求女性的自我实现.两人在身份、性格、环境等方面存在差异,但二者的情感故事均以悲剧结局而告终.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与韩国在民族、国家面临危机时“启蒙”是“救亡”的急务之一,当时两国新文学精英用文学做“启蒙”的工具。所以两国产生了以启蒙主义为主导的新文学。本文通过对中韩现代文学发生时期的启蒙主义思潮的比较研究,发现两国新文学创作思潮与启蒙意识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现代人面临的是世界一体化过程中的文化危机。反观鲁迅20世纪初"终结历史惯性"的文化意识启蒙,会给当代学者以历史的借鉴和理论资源。鲁迅专注文化无意识,改造民族文化心理结构,构建清醒的文化自我意识,是实现"致人性于全"和中华民族走向思想的自由与自发,民族的自觉与自信的最大可能。  相似文献   

15.
刘延陵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第一代白话诗人,在新诗创作、外国诗歌及其理论译介、青年诗人培养等方面均做出积极的贡献。他的诗作处处洋溢着人格独立、个性解放的"五四"时代精神,除此之外又有很多超越"五四"时代的诗学旨趣。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他在创作实践及生活等方面所秉承的自由精神,这种创新的自由精神贯穿在其诗歌创作及文学研究的方方面面,对于"五四"启蒙初期的诗人来说,这一主张无疑是伟大的、值得钦佩的。  相似文献   

16.
古代"士"与中国知识分子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无论从哪个时代看来,知识分子身上始终深蕴着传统"士"的精髓。"修身"、"求道"对于在"救亡"与"启蒙"两大任务重压的社会背景之下的现代知识分子来说有着新的内涵。正如鲁迅作品中所呈现的严谨自律、道德修养、对人性的批判与启蒙……本文将着意在鲁迅先生笔下的动物世界中略取几种常见的动物形象管窥一下。  相似文献   

17.
探讨鲁迅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关系.鲁迅对弗洛伊德学说影响下的 20世纪现代文艺观是有所借鉴的.对于精神分析学说,鲁迅经历了一个从接受影响到分析批判到借鉴运用的过程.他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在分析批判弗洛伊德学说的"偏见"的同时,并不是简单地抛弃这个学说,而是实事求是地吸收、借鉴了精神分析学说中的科学合理的成分,运用到自己的文艺评论、小说和杂文创作中,并在现实斗争需要时,用它来深刻地揭示社会问题.鲁迅的创作是科学与文学相互影响进而丰富人类文化发展的一个范例.  相似文献   

18.
鲁迅之把握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精神指向是从“身体”——这具体存在却又被人经常忽略的现象切入的。而这,正是鲁迅超越五四一代作家极显著的地方。《呐喊》中的诸多文本,都是通过展示各类“身体”——被异化的、被损坏的、被侮辱的身体,来传达其彻底的反封建的主旨的。正是通过这些“身体”,《呐喊》将封建宗法社会的旧思想、旧道德、旧传统的邪恶展露无遗,将封建制度在政治上、文化上和精神上施加于民众的有形与无形的压迫加以“祛魅”。鲁迅文本关于“身体”的言说是具体的、夯实的,因而也是有力的。所谓五四时代的“启蒙”精神,在鲁迅而言首先是“身体”的自觉,在这样的意义上,《呐喊》完成了一次对封建思想文化最具解构力度的冲击。  相似文献   

19.
考察五四时期的文学创作,乡土小说无疑是其中一个"重中之重"的部分。这不仅仅是因为鲁迅创作的乡土小说登上了后人难以超越的高度,还在于五四时期的乡土小说开启了新文学直接并多角度地面向乡村民间、关注和审视乡村民间文化的先河。本文从五四时期的社会基础、作者的心理现状分析了乡土小说产生和盛行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抗战时期,作为"民族魂"的鲁迅先生,其战斗精神得到空前的高扬;同时,也是中国文化界,尤其是左翼文化界前进的方向。纪念鲁迅先生,自有其重大的现实意义。《文艺阵地》是由茅盾主编的一份大型的综合性文学刊物,在此期间,曾着力标举鲁迅的旗帜。这些纪念文字,主要从鲁迅的生活、作品和思想三个方面展开。重温旧籍,当有裨于时下的鲁迅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