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生的德育自我教育,就是在进行德育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尽可能地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各种潜能,充分调动其积极因素,提高接受教育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通过学生内在因素进行思想转化和行为调控,以实现德育目的的教育活动。   一、学生德育自我教育的必要性   一是新形势下改进和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客观需要。一方面日新月异的高新科技的发展,层出不穷的新事物,人们思想的活跃和观念的更新,都给德育工作带来许多新内容、新课题,也给德育方式带来新冲击。另一方面,在新形势下再沿用传统的简单化的说教式、填鸭式德育方式已难产生…  相似文献   

2.
要增强中小学德育的实效性,必须树立起"以学生为本"的德育观念,并将其贯彻到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途径及方法中去,以满足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解决学生现实基础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惟其如此,才可能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接受",变"外部约束"为"内心需要"。  相似文献   

3.
《中国德育》2012,(3):32-33
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德育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而当前的德育却不能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其方式也不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因此,德育低效,“红色教育”淡化、形式化成为不争的事实。  相似文献   

4.
目前,许多学校的德育好像总是在"高耗低效"的怪圈中徘徊。实际上,学校的德育阵地不可谓不多,用于德育的时间也不少,如每周一次的国旗下讲话,每天一次的晨会等,但这些活动的效果并不理想。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在于这种空洞的说教方式已使学生感到厌烦,不能使学生真正参与到德育活动中。如果教师改变德育活动的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那  相似文献   

5.
"理解"发生在人类日常生活当中,理解看起来非常普通,但"离开了理解,人生顿时成为一片思想的荒原,没有任何的人生意义会在这片荒原上生长起来"。人在世界中,理解世界,理解自我,这就是人生意义的彰显。人的生活离不开理解,只有在理解基础上的生活,才丰富多彩、充满活力。那么德育自然也就与理解发生着关系,德育的过程需要理解,德育的方法需要理解,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同样需要理解。因此,正确认识"理解"与德育发展过程中的关系,将对德育意义的生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邱燕萍 《常州师专学报》2001,19(4):49-50,71
德育课程教学不仅要发挥德育功能,而且也要发挥智育功能。在德育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现代思维方式是德育课程的一项重要智育功能。唯物辩证法的教学与学生现代思维方式的培养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作为教师应掌握一些基本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现代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7.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环境的变化、人们观念的改变,社会对就业者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而作为特殊职业教育学校,在现行的以就业为导向的听障学生德育培养方案面前,传统的德育方式显得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应改变传统的德育工作模式,突出德育工作的就业导向,构建全员抓德育,重点抓养成,突破在心理,社会、学校、家庭形成合力的德育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8.
在实施德育过程中如何采取灵活、恰当和富有成效的德育方法,是每一个德育工作者面临的实际问题。适应学校德育教育的需要,笔者对学生喜欢怎样的德育方式进行了调查研究,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9.
从2001年开始,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小学德育课程设立为"品德与生活"(小学1~2年级)及"品德与社会"(小学3~6年级)。小学德育新课程在道德观、课程观、学习观上均发生了重大改变。体现在改变传统的知性德育模式,倡导德育"回归生活";改变课程的唯知识论,主张德育课程经验论;反对学生单向的德育方式,提倡多向的德育方式等方面。历经十余年,我国小学德育取得了不容置疑的进步,其鲜明的特点是小学德育的生活气息越来越浓。但是,德育新课程改革  相似文献   

10.
学生德育主体性的匡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生德育主体性是影响德育实效性的重要因素。传统德育的突出问题是抑制了学生主体性:目标和内容上,以社会为本位的价值取向造成对学生主体地位的缺失;方法上,单一的道德灌输,抑制了个人主体性;实践中,德育与生活世界阻隔造成学生主体地位缺失。当前正处于"从传统德育向现代德育"的转型期,因此,要匡正学生德育主体性,提高德育实效:建立交往德育新模式;使德育回归生活世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11.
这些年来,不少教育工作者在丰富德育内容、改进德育方式等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与实践,但大家都感到收效甚微。我们在探索与实践中逐步认识到,提高德育实效性,关键在于将德育的内容内化为学生的自身需要,进而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立德树人。随着社会的发展,高职学生的思想观念受到多重因素的冲击,原有的德育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更不符合当前高职学生的特点。本文试图创新德育工作理念,从学生的生活实践中寻求道德体验出发,构建一种"生活德育"的新模式,以期解决当前德育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13.
谭劲  钟敏  饶斌 《中国德育》2011,(1):71-72,96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强调德育在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更坚定了我们努力改变当前德育不能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不能满足学生成长需要的现状的决心。我校德育工作在"珊瑚最红,孩子最亲"办学理念引领  相似文献   

14.
学校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之一,素质教育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注重以学生为本。在实际的德育工作中,人们对以学生为本的德育观念的理解偏失,导致德育目标不能很好地实现。中学德育是形成学生德育认识、培养德育情感、践行德育行为的重要时期,加强中学德育教育并积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德育新观念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张红安 《教育探索》2007,(11):65-66
多伦多大学德育组织体制以学生服务中心为存在和运行方式,而中国高校德育形成了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中心为主阵地,实行机构分开设置,多种方式运行的组织体制.在教育"回归生活"的大趋势下,中国高校德育组织体制需要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6.
为了提高高职高专学生对德育主导地位的认知度,网络德育已成为德育工作不能忽视的有效途径,也是德育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更要重视社会实践在德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7.
德育不能通过一味的宣教,而应该以灵活的方式开展。从"爱"入手,探讨了如何通过书籍推荐、沟通交流、赏识肯定开展德育活动,从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8.
"本真德育"是时刻关注学生成长的德育,关注学生的真情实感和真实生活。江苏省盐城中学通过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涯规划主题教育,立足班会主阵地,开展主题班会和特色班会活动,抓好榜样示范教育等途径,聚焦学生的"思想本真""心理本真""理想本真""习惯本真""规则本真""渠道本真"以及"方式本真",让德育重回本真,不断追求着教育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19.
高校德育隐性载体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德育隐性载体是指在高校德育过程中,联系德育主客体并承载、传递德育的内容和信息的间接、隐藏的形式和手段。高校德育隐性载体的运用和实施,需要探索专业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需要发挥学生管理承载和传递德育的作用,需要增强学生服务工作的育人功能,需要凝炼富有特色的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  相似文献   

20.
白宏艳  殷岩 《辽宁教育》2013,(7X):17-20
<正>德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德育更是积极人生的需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坚持德育优先。"要"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合适的德育、合适的方法可以给学生带来才幸福的人生。因此,只有根据小学德育工作的规律,创新德育方式,才能获取最大的德育实效。一、以"习惯养成"为基础,创新德育内容创新要有基点,德育也是如此。德育的基点在哪里?乌申斯基说:"良好的行为习惯乃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所存放的德育资本"。可以说,教育的核心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学会做人。作为教师,如果在培养学生良好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