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工具理性以其特有的方式型塑着现代社会和现代教育。工具理性自身的内在逻辑导致了道德教育的存在危机:道德教育背离了教育的本性,成为工具化的道德教育。工具化的道德教育一方面将人当作工具化的存在,另一方面又在培养着工具化的个体。工具化的道德教育不仅未能教化人,反而成为奴役人、肢解人的重要力量。这是现代社会和现代教育过分强调工具理性理应承负的代价。  相似文献   

2.
话语伦理学与学校道德教育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当前我国中小学校的道德教育实践中出现了"同一性危机".这种危机缘于道德教育中的工具理性.德国思想家哈贝马斯的话语伦理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解决该问题的理论基础.笔者就学科教学、道德教育的说服法,运用该理论讨论了在学校道德教育实践中如何以交往理性代替工具理性,进而提出整合性教学观、作为话语过程的说服法,以解决学校道德教育的"同一性危机".  相似文献   

3.
真正的德育应该给受教育者带来精神洗礼、灵魂超越,给予学生生成性指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融入思想品德课堂,能促使道德教育反映社会实践和理论新发展,使德育实践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但长期以来,学校升学压力,教师、学生考评压力,使思想品德课堂教育教学严重功利化、工具化,表现出一种具有控制性特征的工具理性倾向:高度关注教学规...  相似文献   

4.
道德教育究竟应依凭情感还是应诉诸理性尚存在争辩。情感论的理据在于,如果将情感作为道德教育的一种原发性机制,便可更好地触动和促发人们的道德情感与道德体验;理性论的理据在于,倘若将道德教育奠基于理性,则能更好地实现人的自由和增强可能的道德主体对道德价值规范的反省能力。然而,情感论虽有其不可低估的积极意义,却很容易使道德教育落入无根的态势与听凭私人情感、感性情感和自然情感的支配之中。道德教育的圆融自足还需由理性来加以奠基,只不过,其中的理性既不能是将道德教育独白化、同一化的先验理性,也不能是将道德教育知识化、工具化的工具理性,而应是能够统合道德认知、道德情感与道德意志的交往理性。  相似文献   

5.
失范道德教育是悬空的道德教育.道德教育的现代转型就是要落在实处,其现实举措为:从高到低、从内在到外在、从目的到手段、从自我到常人等.它简单、实用、现实和人性化,体现现代道德教育之要求.但这是一种"硬着陆"式的道德教育的落在实处、使道德教育弱于道德和教育.事实上,这种转型助长了现代道德教育的危机,其自身比现代道德教育危机本身更加危机.道德教育要进行现代转型,落在实处,就应当实行一种"软着陆".何以为之?尽管一种假设的理论检测要求在现代道德教育思考时问责另一种可能、避免非此即彼、整全不同的生活世界,但其仍然是一个有待思索的现实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6.
战后日本道德教育的工具化倾向,主要包括道德教育作为政治和经济的工具两方面。道德教育作为政治工具的主要表现,是强化国家主义和天皇制的内容及强化新保守主义的政治主张等;道德教育作为经济工具的主要表现,是既注重培养为整体而忘我献身的精神,又注重培养为个人的“立身出世”而努力奋斗的精神。  相似文献   

7.
现代道德教育面临着生存困境,主要体现为道德教育的地位边缘化和本性的失落以及由此导致的一系列严重后果。生存困境的出现在于道德信念的危机、教育的功利化以及道德教育自身的沉沦等因素的共同作用。现代道德教育要走出目前的困境需要社会、教育和自身因素的共同努力,尤其要强调外部环境的改善。  相似文献   

8.
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积极推行道德教育是有目共睹的事实,然而效果却不甚理想。本在审视其现状的基础上探索其症结所在,指出道德教育不振的主因乃是道德教育的政治性泛化——道德教育中强制性与其工具理性的弥漫,澄清道德教育与政治性泛化之道德教育、政治教育之间的异同,剥除道德教育的政治化和工具性外壳,揭示其合理内核,旨在重建我们的道德教育和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9.
理性与资本是现代人类发展的核心要素。人类理性的工具化,资本逻辑的强势,突显了现代人类发展观念的竞争---进化的形而上学本质,同时也体现了现代人类发展“物的依赖”特征。工具理性、资本逻辑相互为谋,与市场经济的自由竞争一道,共同成就了现代人类发展的辉煌与困惑、成就与问题相伴的矛盾历程。  相似文献   

10.
对传统的格式化道德教育的反思与超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传统的格式化道德教育具体表现为道德教育场所的格式化、道德教育设置的格式化、道德教育内容的格式化和道德教育方式的格式化。其根源在于道德教育的专门化、道德教育的知识化和道德教育的工具化。改革和超越这种格式化的道德教育,出路在于使道德教育回归现实生活,这既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当代学科教育综合化和道德教育情感化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