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摘要:面对原有社会结构的拆分和重组,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需要在多重张力下确立基本方向和路径,使其能够在文化多元时代的冲击下依然焕发生机、持续稳定的传承与发展。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对其保护的动员和策略进行探究,研究认为:传承保护正成为我国民俗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的进阶和程式,也是繁荣民俗民间休闲文化活动的重要路径。不断加强对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肩负着繁荣我国末端体育载体,健全全民健身内容体系及健康中国战略多方位实施的责任。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动因主要包括现代社会的冲击、传承方式的式微、传承规制的薄弱等3个方面,并认为“原生态”的回归和主线作用是保护的基本准则,“遵从发展”是路径选择的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面临的威胁、保护现状和存在问题,阐述了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式,和政府在建立完善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相配套的法律制度方面的主要职责,以及关于合理开发利用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保护传承人等若干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结晶,而传统体育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和文本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的演进历程、时代特征和发展趋势等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归纳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历了文化普查、抢救濒危、重点保护、机制建设4个阶段。民族传统体育研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文化政策和实施方案推动之下,研究成果体现出研究定位从研究边缘向研究中心,研究技术从单一学科向交叉学科,研究方法从文献整理向田野实证,研究思维从国家逻辑向历史逻辑,研究视角从项目中心向生态中心,研究内容从外造秩序向内生秩序等转变。未来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将更加注重人的主体性、文化生态建构和发展理念重塑。促进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提升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当前,体育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体育学界研究的热点和重点。贵州是个多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富矿区,研究其体育民俗文化具有代表性和重要意义。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访谈法,首先以体育民俗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视角,以贵州体育民俗文化为切入点,对其作了区域性体育民俗史及当代转型的实证性调研;然后分析了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积极探寻并提出了相关切实可行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5.
为深入普及和开展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通过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进行了初步界定,并结合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在表现形式和内在寓意上的特点,提出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即原态性原则、创新性原则、差异性原则、均衡性原则。从长远看,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有效途径应该是在形成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础上走向文化发展和传承的自觉。  相似文献   

6.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为出发点,论述新疆阿勒泰地区哈萨克族和图瓦人传统体育发展。依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纲要和国家,自治区的保护工作的实施状况来探讨对该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保护与发展中的影响,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使其能跟现代文化、社会与经济协调发展。这对于弘扬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构建和谐社会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运用文献资料、田野调查、个案分析及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对河东体育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分析与研究。研究表明:河东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在代际传承、文化生态环境、保护机制与市场运作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合理化建议与措施,旨在为河东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问卷调查法,对彝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进行概述,重点对其保护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对策进行研究。研究认为:彝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但是在保护和传承上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是缺乏健全的法律制度、完善的管理体系、足够的保护资金、注重保护的观念、有效的保护渠道;为此,从法律、经济、政府、教育、旅游等方面提出保护彝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在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由于社会、生态环境的变化,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面临巨大挑战,佛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运用访谈法、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等,对佛山市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问题进行了探究,阐述了佛山市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佛山蔡李佛拳)的价值特征;提出了佛山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运用文献资料、田野调查、专家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对新疆世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概况、内涵与特征、保护与传承的困境、发展路径进行了研究.根据对新疆自治区被列为国家级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分析,新疆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特征是原生活态性、民族地域性、民俗依附性、群体认同性.新疆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面临的困境是:社会变迁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有限性;缺少长远的定位与规划;传承主体的缺位;缺少评估与反馈机制.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路径:加强对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及传承环境的保护;加强对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长远规划与管理;对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形成法律化和制度化;加强对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主体人的保护与关注;加强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普及,将其纳入教育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11.
作为我国传统民俗文化活动的社火,包括武术,杂技,舞蹈,杂耍等.对陕西民间社火的起源以及发展历史与活动特征进行考证梳理,从体育文化的角度,诠释了三秦社火中蕴涵的体育文化价值,为体育文化研究提供一定的史料佐证与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2.
寻求申遗的文化保护,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推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自身发展。基于此,掀起了一股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申遗热潮,针对这种趋势,需要我们更加冷静的思考。研究认为:民族传统体育不应把"申遗"作为其发展的主要动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申遗"应克服认知偏差,应力戒功利思维,应避免消极保护,应立足造血功能,应坚守体育本体,同时应具有时代意识。这些思考建议民族传统体育应该凸显其作为中华优秀文化的主体价值,深度挖掘其蕴含的文化精神,开发其蕴含的产业价值,发挥其作为健身、养生、休闲娱乐的主体功能。  相似文献   

13.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田野调查等方法,在“非遗”保护视域下,以安徽皖南体育类“非遗”保护实践为案例,探讨其由乡土社会向后乡土社会转型中的文化再生产经验,总结出以“文化再生产”为核心内容的农村民族民间体育整合保护模式。研究认为,在内部“微观(非遗本身)-宏观(文化空间)”与外部“政府一社会”两大维度构成“非遗”整合保护模式的四大象限中,农村民族民间体育的保护实践,既要在静态类型中分类实施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区治理、日常生活的四种导向,又要在动态类型中实施四大象限的相互嵌入工作,共同形成一个完整的保护策略,做到保护形式与保护内容、文化保护与社会建设、政府主导与社会主体的统一,才能做好“非遗”的有效传承。  相似文献   

14.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历代先民创造的极其丰富和珍贵的文化财富,与社会各方面交织在一起,具有特殊的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和功能分类这一视角提出一种新的传承思路,并以潮汕南枝拳为个案进行研究分析,试图从功能分类的视角,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5.
织金县砂陶工艺既是一种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进行研究,旨在在促进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同时,推进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6.
体育非遗是人类关于身体运动的重要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是其时代主题。2020年,由于新冠疫情爆发,全国范围内聚集性活动被叫停,致使大量以参与人数众多为特点的体育非遗正常运行被中断。然而,疫情同时也为体育非遗创造了一定发展机遇。数字技术普及,大众健身意识觉醒,使体育非遗数字化传播显现出巨大发展潜力,应紧握时机,探寻新时代背景下我国体育非遗数字化传播的创新发展之路。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对疫情背景下体育非遗数字化传播的现实挑战进行分析,并提出后疫情时代体育非遗数字化传播的推进路向。疫情背景下体育非遗数字化传播面临需求提升、尚未模式化、效率有待加强、传承主体面临数字转型等挑战;在后疫情时代可通过丰富数字产品、构建系统化传播模式、提升传播效率、培植传承主体数字思维等形式展开推进。  相似文献   

17.
河北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与对策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河北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河北省已收入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体育项目以武术为主,其它项目有待进一步挖掘整理。针对体育类"非遗"种类单一、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和保护意识差等问题,可以通过综合运用多种传播媒介、开拓体育文化市场、发挥教育优势、健全研究机构等举措加以改进和完善,从而为丰富中华民族体育文化,构建"和谐河北"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8.
通过文献资料及实地访谈等方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殷巷石锁的传承和保护进行研究。现存的殷巷石锁技法有三十六种,参与者以男性为主,且学历偏低。殷巷石锁的传承和保护也面临诸多困境:第一是人才断层;第二是民族文化自觉的缺失;第三是交流平台被打破。要实现殷巷石锁的传承和保护,必须做到加强人才培养和对传承人的扶持力度、加大宣传力度,深化殷巷石锁的理论研究及建立新型的石锁交流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