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爱并不意味着迁就和放松,而是严中有爱,爱中有严。哪怕是批评,只要你能让学生的心灵深处感受到真情和爱意,那么他们就依然会喜欢你。爱生需用真情,情真方能育良才,我们需要用心去倾听每位学生心底之花开出的声音。  相似文献   

2.
用真诚的爱去爱每一个学生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当你对某个学生用尽了所有的办法还不见效、感到实在没有办法的时候.其实还有一个办法,那就是爱。当发觉爱也不行时,说明爱得不真、爱得不够。爱心是一切成功教育的前提.又是一切成功教育的开始。倾注爱心.就是要求教师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关注学生的活动.了解学生的心灵,千方百计为学生创造条件和机会,让他们品尝成功的喜悦。彻底改变课堂上教师教学生学、学生一错老师就批评的现象。  相似文献   

3.
郝杰 《中国德育》2010,(4):22-25
对学生“爱无差等,一视同仁”是对教师的伦理诉求和职业道德规范,但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对学生的偏爱行为却大量存在。究其原因,一方面学生之间存在巨大差异,教师难以均衡地施爱于每位学生;另外,爱可以分为自然爱和社会爱,“爱无差等”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一个层面,属于社会爱,当自然爱与社会爱相冲突的时候,教师难以达成一致,极易出现非公正的偏爱行为。教师需要明确“爱无差等”的真正内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尽量避免对学生的偏爱行为,为学生营造公平、公正的教育环境。  相似文献   

4.
你见过瀑布吗?你知道瀑布的精神吗?泰戈尔在他的《飞鸟集》中让瀑布自己歌道:“虽然渴者只要少许的水便够,但我却快活地给予了我全部的水。”这就是瀑布的精神——爱,慷慨、热烈、忘我!教师就应该有瀑布的精神——爱学生,爱得热烈、爱得慷慨、爱得忘我。从当教师的工作实践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爱学生”并不是一句“束之高阁”的短语,真正做到需要太多的付出和奉献。我们还  相似文献   

5.
学生在学校生活中有两种需要,爱的需要和价值感的需要。用心去捕捉每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随时随地进行及时肯定。教育就是爱与被爱,当一个教师去除所有功利化的目的,用心地爱每一个孩子的时候,孩子们不但会更爱你,而且他们会学会互爱,从而打造出一个和谐、互助、奋进的班集体。  相似文献   

6.
致大自然     
当我还在你的面纱旁游戏, 还像花儿依傍在你身旁, 还倾听你每一声心跳, 它将我温柔颤抖的心环绕, 当我还像你一样满怀信仰和渴望, 站在你的面前, 为我的泪寻找一个场所, 为我的爱寻找一个世界;  相似文献   

7.
一、新型师生关系之一:倾听作为教师,你曾侧过耳朵,倾听过学生的“声音”吗?也许你在课堂上,在教学过程中是一个出色的“讲解者”,但你可能是一个失败的“倾听者”。在你那些温顺的“听众”(学生)中,蕴含着他们无数的“声音”,而且这“声音”等待着你的“倾听”。学生不仅有权利说出自己的“声音”,也有期待被“倾听”的渴望。然而我们过去的教育却造就了一批“失聪”的教师,他们对学生的“声音”充耳不闻,从而失去了与学生共同发展的良好时机;而学生也只能是一批“失语”的听众而已。教育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教师与学生相互倾听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倾听实话。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教师只有在课前课后适时了解学生的需求,才能实现有效教学。而作为学校管理者,我们不仅要倾听学生对教师的需求,也要倾听教师对管理者的需求,还要倾听家长对任课教师、对班主任和对学校的需求。更为重要的是,在倾听的过程中,我们还应该养成爱听实话的习惯和作风。  相似文献   

9.
白霞 《教师》2013,(5):104-104
爱是教育成功的艺术,要让教育妙笔生花,让学生学好你所教的学科,成为有用之才,就要捕捉每位学生的心灵,笑对每一位学生,期待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宽容、倾听、爱护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在爱的雨露中茁壮成长。  相似文献   

10.
精彩评语     
《湖北教育》2009,(10):49-49
评语:你是一个思维敏捷,肯动脑、爱钻研的好学生,很多时候。你另辟蹊径的解题方法总是带给老师惊喜。但是。当课堂上别的同学在汇报自己的解法时,希望你学会倾听,在展示自己的同时也要学会欣赏别人。  相似文献   

11.
集思广益     
创新教育对教师的要求实施创新教育,首先要求教师应具有创新精神和不断进取精神。他不但应善于埋解,而且也应善于"倾听"学生的倾诉,对每一个学生都有兴趣。老师对学生应该一视同仁,关心和喜爱每一个学生,尤其要爱后进生。这是教师的天职。教师更应该清楚,如果你不爱甚至讨厌你的学生,那么你的教育还没有开始就已经结束了。教师应该明确,教学过程首先不是一种认识过程,而是一种人际交往的过程。学生学习的发动,主要取决于师生关系中双方的态度。这态度就是真实、认可和理解。实施创新教育,老师还应帮助学生打破传统权威意识。迷信…  相似文献   

12.
郭成峰 《师道》2003,(6):22-23
我现在大小也是个官儿———副班主任。当班主任不在的时候,我可以行使我的权力了。一个班有五六十个孩子就像是一群活泼的小动物:爱蹦爱跳的小兔,多嘴的鹦鹉,巧嘴的八哥,狡猾的小狐狸,执拗倔强的小牛犊,好斗的小老虎……撒开欢儿,够管的。你看班主任愁得饭不香,觉不甜,自然,我这个副班主任也要尽心尽责了。因为一个班里随时都可能有唇枪舌战或是拳脚相见的“武装冲突”,如果光靠班主任一个人来处理是远远不够的。当你看到自己的课那么引人入胜的时候;当听到学生站到你面前,笑容可掬地喊你一声“老师,您好!”的时候;当他们…  相似文献   

13.
论师生关系     
一堂课讲完之后,有的教师就问问学生: "你们听懂了吗?"也有的教师这样问学生: "我讲清楚了吗?" 当学生认为你讲清楚了的时候,多半他也听出个谱来了,不一定是甚解,也大体明白了;甚至,他可能还不太懂,但觉得你讲得还是清楚的,课外我再去想想吧,哪能全靠教师讲呢?  相似文献   

14.
了解学生,关键是教师要倾听学生。教师能否有效倾听,不仅对师生间的沟通,甚至对于学生潜能的开发、良好课堂气氛的创造,都有着重要意义。要了解你的学生,关键在于学会倾听——不是他听你说,而是你听他说!我们要知道:"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倾听受教育者的叙说是教师的道德责任。"本文主要是反思倾听在教育教学管理中的作用,及教师和学生如何倾听。  相似文献   

15.
学会倾听,是新课程标准的一项重要指标。高效的课堂不仅要鼓励学生"爱讲",更要引导学生"善听",使学生在倾听中提高,在倾听中增智。提高课堂优质效率,需要每一名教师认真研究、分析并采取相应对策,使学生逐步养成倾听的良好习惯。  相似文献   

16.
一个人在中小学呆久了,“夸奖”便会被练就成一项坚实的基本功。因为普教界普遍迷信“夸奖”乃是促使学生健康向上的“利器”,以至于“好学生是夸出来的”这句话已成了流行于中小学的一句名言。有位叫卢勤的儿童教育专家更是将教师对学生的褒贬与学生成长之间的关系阐释得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般顺理成章:“打开孩子的心灵有个秘决,当你说他棒的时候,他就棒给你看;当你说他笨的时候,他就笨给你看!”  相似文献   

17.
对待学生爱无差等,一视同仁是对教师的伦理诉求和职业道德规范,但在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对学生的偏爱行为却普通存在。究其原因,一方面,学生之间是存在巨大差异的,教师难以均衡地施爱于每一位学生;另一方面,爱可以分为自然爱和社会爱。爱无差等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一个层面,属于社会爱,当自然爱与社会爱发生冲突的时候,教师难以达成一致,极易出现非公正的偏爱行为。因此,教师需要明确爱无差等的真正内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消除偏见,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尽量避免对学生的偏爱行为,为学生营造公平、公正的教育环境。  相似文献   

18.
每位政治教师都希望自己的课能够上的精彩,课堂气氛能活跃灵动,提高政治学科学习的幸福指数,学生因此喜欢政治课、爱上政治课。我在教学中做了以下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一、先入为主,以情促智,让学生爱上你列·尼·托尔斯泰说:如果教师只有对事业的爱,那么,他是一个好教师。如果把对教育带来的爱和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他就是个完美的教师。当学生因为得到教师的爱而喜欢这个教师,也会因为喜欢这个教师进而喜欢他的课。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正是这个道理。所以,培养良好的师生情感是提升教学实效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张玲  毛建国 《湖南教育》2003,(24):15-15
爱是人的一种基本需要,对于正在成长中的学生来说对爱的需要无疑会更迫切、更强烈。当这种渴望和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时,他们就会悲观、苦闷、失望。争取老师与亲人对自己的爱,往往成为他们行动的重要动机。因此,师生之间爱的情感交流,有助于教师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行动,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态。学生由于教师的爱而努力上进,愈是感受到教师的爱,就会愈加信任教师,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当学生有病了,你摸摸他的额头,买好药送他回家,学生就会自责曾经做过对不住你的事;学生冒大雨来上学,衣裤都湿透了,你给他找套干衣…  相似文献   

20.
课堂上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教师提问时,学生反问:“老师,你说什么?”当一个学生发言还没结束,旁边的学生都高高地举起手,大声嚷道:“老师,我来,我来。”当教师要求学生评价时,多数学生往往说不出发言者说了什么。课堂教学中存在以上现象,共同的原因是学生没有良好的倾听习惯。倾听能力是学生有效学习的保证。但对于小学生而言,做到持久、有效的倾听是有困难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