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课程改革的中心环节是探究,探究发端于问题,没有问题就没有探究。“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是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教学模式。问题情景包含两层含义:首先是问题,数学问题是指学生个体与已有认知产生矛盾冲突,不能理解或不能正确解答的数学结构。其次是情景,即数学知识产生或应用的具体环境。  相似文献   

2.
新课改将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从传统的“复习引入——讲授新知——巩固提高”转变为“创设问题情境——探究问题解决——建构反思提高”,使学生初步体验到数学是一个充满着观察、实验、归纳和猜想的探索过程.反映在教材上,新教材更注重学生自主探究的问题设计.无论是北师大版、华师大版,还是浙教版的教材。基本上都采用了先给出一幅或几幅图画创设情景,接着提出问题,示例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等探究活动,使学生在从事数学问题解决的实践过程中,建构数学知识。体验数学思想方法,掌握数学技能技巧.然而,如何将教材的设计意图有效地转化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教师要透过“形式”,不要为情景而设计情景;在支持学生探究方面,切忌照本宣科、不讲策略.笔者认为耍把“情景”变为“情境”。营造出问题情境,诱发学生思考,引导、定向、驱动支持学生探究,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下面是笔者在教学实践尝试中的一些想法与感受.  相似文献   

3.
今天的学生为了未来职业的准备,不仅需要扎实的数学知识。而且需要更多更强的数学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采用自主探究式学习.我个人认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是在“营造氛围——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学习过程中进行的.  相似文献   

4.
数学情景与问题提出是国家十一五的研究课题,在教学的应用中分为:设置数学情景、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注重数学应用四个主要的阶段.而情景——问题模式也是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教学模式之一.创设数学情景是教学的前提,为后面问题的提出提供了生动、直观的思考空间,也能刺激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其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分析,探讨和解决数学问题,情景是问题的一种刺激模式。  相似文献   

5.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中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其中把问题情境放在首位,本文以《一次方程组的应用》的情景设计为例.阐述了教师要积极营造问题探究的情境.引领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以帮助学生基于自己与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去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为学生发现新知识创造一个最佳的心理环境和认识知识的理想阶梯。  相似文献   

6.
新课标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从“复习——引入——讲授——巩固——作业”转变为“情景——问题——探究——反思——提高”,使学生初步体验到数学是一个充满观察、实验、归纳、类比和猜想的探索过程,把数学课堂从单纯传授知识的殿堂变为学生主动从事数学活动,构建自己有用的数学理解的场所.需要教师具备编剧的本领、导演的才能和演员的素质.特别是掌握数学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艺术.  相似文献   

7.
新课引入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课程强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和已有的生活、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学习和理解数学,“问题-情境”是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教学模式.“问题情境”是当已有知识不能解决新问题时而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它包含两层含义:首先是有“问题”,即数学问题,数学问题是指学生个体与已有的认知产生矛盾冲突,还不能理解或者不能正确解答的数学结构,“问题”不可以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轻易解决,否则就不成为问题了,当然,问题的障碍性不能影响学生接受和产生兴趣,是学生通过探索能获得解决的,否则,至少不能称为好问题.其次是“情境”,即数学知识产生或应用的具体环境,这种环境可以是真实的生活环境、虚拟的社会环境、经验性的想像环境,也可以是抽象的数学环境等等.也就是说,问题和情境的关系中,“问题”是核心的,“情景”是辅助的,“问题情景”是指问题的刺激模式.在新课的引入过程中,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二次开发,精心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同时还要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刨造性,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探究新知识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成功的兴奋和学习的乐趣,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相似文献   

8.
吴中武 《成才之路》2009,(31):60-61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激活或唤醒思维刺激的材料因素,问题情景的呈现,能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创设数学问题情景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课前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课中创设情景,增强数学的趣味性;课尾创设情景,强化学生的应用意识。那么,如何创设数学问题情景呢?下面是笔者的几点认识与实践,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9.
新课标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从“复习——引人——讲授——巩固——作业”转变为“情景——问题——探究——反思——提高”,使学生初步体验到数学是一个充满着观察、实验、归纳、类比和猜想的探索过程,把数学课堂从单纯传授知识的殿堂变为学生主动从事数学活动,构建自己有用的数学理解的场所.这需要教师具备编剧的本领、导演的才能和演员的素质,特别是掌握数学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艺术.  相似文献   

10.
数学情景图把枯燥的数学问题融于生活情景中,使数学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接近数学,喜欢数学,从而探究数学.教师要从真实情景开始,激发学生质疑的情绪,产生求知的欲望;改变学生只回答老师的提问,不去质疑数学的习惯.引领学生质疑情景图,让数学思维充满课堂,是数学教师的执著追求.  相似文献   

11.
新课标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从"复习——引入——讲授——巩固——作业"转变为"情景——问题——探究——反思——提高",使学生初步体验到数学是一个充满观察、实验、归纳、类比和猜想的探索  相似文献   

12.
以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应该是在一定情景之下的问题发现、探究与解决。因此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是创设适合的问题情景,在问题情景之下发挥学生自主参与、积极探究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提出新问题,再解决新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学生以问题为主线进行数学的学习,掌握必要的数学知识,在互动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技能和能力得到提高,从而形成适应未来社会的良好数学素质。  相似文献   

13.
数学探究教学中“问题设置”的思考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究始于“问题”,这已经成为数学探究教学实施中的一个基本信念.没有明确的问题,探究将变得盲目而没有方向,因此,探究教学强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然而是否所有的问题都适合科学探究呢?在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探究教学中的问题设置存在着许多不足:一方面,设置的问题单调重复,或与教学内容脱节,缺少必要性;  相似文献   

14.
数学探究是数学课程中引入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却不尽如人意.有些教师不管什么问题,不管有没有讨论的必要,都要让学生讨论讨论,让学生探究探究,结果造成不当的、无序的探究,导致了探究性学习的浅层化和庸俗化,导致了课堂的形式化和低效化.数学问题是数学探究的基点,没有数学问题就没有真正的数学探究.我们数学教师应该如何设计数学问题?“否定假设法”可助我们一臂之力.  相似文献   

15.
所谓“数理”探究是借鉴数学与物理学的发展关系——数学指导物理学,物理学是数学的应用而言的.本文特指利用初中生已有的数学思维解决简单的物理问题,从而引出相关物理概念,进而达到对物理概念的理解与应用的学习方法.笔者以相对速度为例试谈如下.供同学们参考.  相似文献   

16.
传统数学教学缺少便于学生探试的环境和富于启发的问题情景,这就使开放的动点问题的教学比较困难.“几何画板”提供了一个十分理想的让学生与教师共同探究问题的环境.  相似文献   

17.
在教学中找到数学与生活的切合点,在生活情景中寻数学;教师应选择更优的教学方法,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有序地开展操作活动;在知识探究的过程中孕育一种问题意识,在问题情景中思数学;教师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创新情景中探数学.  相似文献   

18.
课程改革的中心环节是探究,探究发端于问题,没有问题就没有探究。“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是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教学模式。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问题之中有情境。情境之中有问题。其核心是问题,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在完善学生认知结构的同时,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全面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  相似文献   

19.
什么是数学探究?“数学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指出:“数学探究即数学探究性课题学习,是指学生围绕某个数学问题,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观察分析数学事实,提出有意义的数学问题,猜测、探求适当的数学结论或规律,给出解释或证明”.当然,考查的探究与探究性学习是有区别的.  相似文献   

20.
一、情景的作用重视创设情景,让学习素材生活化,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题材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丰富的,现实的、与他们经验紧密联系的背景中感受数学、建立数学、应用数学。"通过创设恰当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感悟并获得数学知识与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获得未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素养,这是新教材一个突出的亮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