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避讳,是我国古代特有的一种封建礼仪. 封建社会,对君主或尊长的名字,不能直接说出、写出,谓之“避讳”.大约在西周时就已开始.“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礼记·曲礼上》)这是把避讳和国家法令、风俗习惯、人情世故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2.
避讳,是我国古代社会特有的一种封建礼仪。 封建社会,对帝王或尊长的名字不得直接说出,或直接写出,谓之“避讳”。 避讳大约在西周就已开始,“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这里将避讳看得与国家法令、风俗习惯、人情世故等同样重要。 我国历代封建统治者,为了统治的需要,以及个人的尊严和威风,规定在文书中也必须  相似文献   

3.
《浙江档案》2004,(5):42-42
何忠礼在《浙江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撰文指出,在中国古代的日常生活中,有种种忌讳,其中最普遍也是最重要的一种忌讳,就是对尊者、长者、贤者的名字不能直接说出或写出。人们将这种忌讳称做避讳。避讳起源于西周,但当时的规定还比较宽松,如不避偏名和嫌名,在诗文中不必避讳,特别是只对死者加以避讳等。从秦汉以后,避讳逐渐严格化,不仅生者也须避讳,二名要避讳,要避讳嫌名,无论说话或写字都要避讳,盛行私讳,甚至为避讳而改姓等等。避讳的方法很多,至少有改字、空字、缺笔等七种。避讳虽然使史籍的记载造成了混乱,给史料的运用增加了困难,但…  相似文献   

4.
一、《忠经》成书于宋代关于《忠经》的成书年代,一直存在争议。清代学者丁晏根据避讳旧俗,认为《忠经》是唐人马雄所写,理由是书中讳“民”为“人”,讳“治”为“理”,是为唐太宗李世民讳。清代四库馆臣认定《忠经》为宋代之书,其理由见之于《四库全书提要·忠经》:  相似文献   

5.
避讳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文化现象,对君主和尊长的名字,必须避免直接说出或写出。避讳约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极端于明清,废于民国。尤其是对君主的名字,必须严格避讳,如果不慎"犯讳",常常会受到严厉的处罚。不但在位皇帝名字要回避,皇帝祖上的名字也必须回避,与他们名字同音的字,也都要回避。在书籍出版中,通常的避  相似文献   

6.
卷六《秦始皇本纪》:“攻魏垣、蒲阳。”《正义》:“垣,作‘(?)’。(?)音袁。括地志云:‘故垣城,汉县治,本魏王垣也,在绛州垣县西北二十里。……’”(228/2,此为中华书局1982年版页数行数,下同)吉案:黄本、凌本、殿本同,彭本上“(?)”字作“垣”,无下“(?)”字。张文虎《札记》:“案此宋人讳‘桓’,因并及‘垣’而缺笔,非《正义》有异文也。王、柯、凌所据宋本皆如此,仍其旧以见当时坊刻之谬。”张文虎言“(?)”乃“垣”之避讳字,不误。北宋钦宗名赵桓,据《淳熙重修文书式》,“垣”字亦在避讳之列(参陈垣《史讳举例》,页115,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故今所见百衲本《史记》所影印之南宋黄善夫本于“垣”字多有避讳  相似文献   

7.
"避讳"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特有现象.查阅古字典,"讳"在<说文解字>里释为"忌也,从言韦声"."避讳",顾名思义,就是避开忌讳.  相似文献   

8.
唐初避讳二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避讳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现象,它涉及中国古代文化的许多方面。唐高祖李渊沿袭传统,避 其祖之讳。唐太宗出于政治目的,并不刻意避讳"世民"二字。由于"世"与观世音菩萨中的"世"相同,历来 有观世音为避唐太宗讳改称观音之说。本文以发愿文为依据,澄清了这一历史误传。  相似文献   

9.
<正>《云烟遣兴录》,云南皮纸刊印,线装,半叶9行,行20字,白口单鱼尾四周双边。原书尺寸24.5×13.5cm,板框尺寸18.5×11.5cm。封面封签尚存。根据字体与纸张判断,属于晚清民国云南刻本,书中清帝讳“玄”字或避讳或不避讳,内容多尊君言论,因此暂定为晚清民初间刻本。扉页除注明书名外署名“西蜀杨慎升庵氏选集”,公藏及私家收藏皆无著录,目前公开发表论文也无论及,为新发现古籍文献。存卷二、卷三共二卷,二册。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避讳"所包含的"信息回避"机制难以直接套用以信息论为基础的传播模型进行解释.本文提出,"讳文化"包含"沉默"这一特殊传播机制,并分别从历时与共时维度进行了"符用论"解释:共时维度上,通过改进的格雷马斯符号矩阵分析"讳文化"的"语言、书写、行为"诸文本形态,可知其共通表意结构为"是-非似"(being&non-seeming);历时维度上,对"避讳"的"名-实"符号关系考察表明,"'沉默'传播"虽然缘起于特定社会历史语境,但对当今新媒体语境下的符号传播机制的分析依然具有启示."讳文化"背后的"'沉默'传播"包含的一般传播规律,对传播学具有普遍理论适用性.  相似文献   

11.
过去皇帝死了,不说死,谓之“驾崩”。因为他讳“死”。宋朝有个叫田登的人做了州官,他的官讳是不准百姓言“登”。因“灯”与“登”谐音,连“灯”也讳。元宵节官府出布告称:“本州依例,元宵放火三日。”当地百姓讽之为“放火州官”。“只  相似文献   

12.
避讳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它的存在造成了文字混乱,史实淆乱,给人们阅读、整理和研究古籍带来了困难。但各朝讳字不同,有其自身规律。掌握这一规律,熟记各朝代帝王的名号及其避讳字,对鉴定古籍版本的成书年代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我们在阅读和整理古书的时候,往往会遇到古书中有的字笔划不全的现象,如“世”字少了一笔成“■”,“丘”字少了一笔成“■”等。这是否印刷出版中的错误呢?不是,这是因为“避讳”而造成的结果。什么是避讳?避讳就是对君主或尊长的名字不得直书,在文字上则要用改字、空字、缺笔等办法来回避。如果违反,就是犯  相似文献   

14.
李可 《新闻爱好者》2006,(3S):31-33
新闻采访中,常会碰到难以“对付”的受访,他们牙关紧闭,讳焚如深,尤其是面对一些问题性采访,由于涉及某些利益关系,使得受访不愿说出真相。受访不接受采访,记当然就写不出稿件来,如何才能“撬开”受访的嘴巴呢?这让很多记暂感到十分棘手。  相似文献   

15.
“安全是互联网最基础的服务,和邮箱、即时通讯一样,都应该免费。”常常一语惊人的周鸿讳曾抛出过这么一个论调。 尽管这样的言论看起来有点象天方夜谭,但周鸿讳依然固执地做着“免费安全”梦,并且“越陷越深”。3月11日,360安全卫士宣布从奇虎公司剥离,成立独立公司进行运作。  相似文献   

16.
大千世界,有冷就有热,这是不可违拗的自然规则。该冷的不冷,该热的不热,都是对自然规则的一种破坏,都将产生严重的负效应。自然界如此,新闻业亦同此理。不必避讳“热”有一度,新闻界有些同志对宣传报道中的“热”有些避讳,似乎一提到“热”,就和片面性、一哄而上挂上了勾。笔者以为,没  相似文献   

17.
第三类:社会问题,可简称“问题题材”。小说中,有“问题小说”一类;报告文学也有这么一类,是反映社会问题的。如记述独生子女种种状况的《中国的“小皇帝”》(涵逸著);如反映当代婚姻、家庭问题的《阴阳大裂变》(苏晓康著)。这些作品,都提出和展示了人们还未感到或已经感到、正要说出而还未说出的社  相似文献   

18.
所谓深度报道,是一种系统反映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揭示其实质,追踪和探索其发展趋向的报道方式。用西方新闻界权威人士的话说,就是“以今日之事态,核对昨日的背景,从而说出明天的意义。”现如今,深度报道这一报道方式已被国内新闻传媒广泛采用,同时更受到广大中国新闻受众的普遍欢迎。从美学的角度看,深度报道之所以能赢得人们的关注与垂爱,原因在于它具有不同于其他新闻报道方式的美学特征。 一、宏观思维,高屋建瓴 大凡优秀的深度报道,都离不开宏观思维。因为作者要报道的对象是一个广泛联系的动态体系,作者不仅要写出“新”来,而且要写出“深”来,作者  相似文献   

19.
如何采访名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名人是因拥有某种化资本或社会资源而出名的人,比如歌星、作家、专家乃至一些高官政要。对于名人,记都想写出点独家新闻报道,写出名人身边受众所关心关注的故事,来提高媒体的吸引力。从事新闻采访工作的人都知道“七分采,三分写”,采访十分重要,采写名人稿件过程中采访显得尤为重要。本人根据自己的一些采访体会,总结了以下几条,与同行磋商。  相似文献   

20.
邓涛 《新闻三昧》2005,(5):24-25
深度报道一词(in depth report),是从西方引进的。它在西方称为“解释性报道”,被认为是“任何人都不能抗拒的、一天比一天流行的报道趋向”。美英又叫“大标题后的报道”,在法国名日“大报道”。有西方学将深度报道的特征概括为:“以今日之事态,核对昨日的背景,从而说出明日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