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作为传播手段的电影,可以看做是一种传播过程,也可以成为艺术的载体。自电影诞生之日起,对文学作品的改编就成为剧本创作的重要源泉,又因其是"二次创作",更会使电影变为全新的艺术品。随着社会的变迁,读者对于张爱玲  相似文献   

2.
杨耐寒 《新闻世界》2010,(5):196-197
张爱玲的小说素有"纸上电影"之称,近些年再次掀起改编为电视剧的热潮。张爱玲的小说与改编后的电视剧在传播的表达方式、叙事角度、人物塑造等方面具有不同的特点,这些也成为评价改编电视剧优劣的影响因素。我们应在全面认识张爱玲小说及其改编电视剧传播特点的基础上,突破原有的"忠实原著"说,结合改编电视剧的当代性,给电视剧改编更宽松的发展环境与空间。  相似文献   

3.
在影视盛行的当下,儿童文学以内容资源形式进入儿童电影实现其跨媒介传播.儿童文学的影视之旅,不仅有效拓展了儿童文学的传播渠道,扩大了其社会影响力,而且通过改编的方式,使中国儿童电影创作获得"源头活水".本研究通过对儿童文学影视之旅历程的回顾,探析儿童文学影视改编的问题,以期更好促进儿童文学的多元传播,探寻到儿童电影新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4.
《白鹿原》作为一部恢弘的历史题材小说,在文学史上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自1997年获得矛盾文学奖后,更是得到人们前所未有的重视,《白鹿原》也进入了跨媒介传播时代。先后以秦腔、话剧、交响舞剧的形式重新搬上舞台,2012年小说《白鹿原》出版20周年,电影《白鹿原》的公映,更可以称得上是一件文化事件。本文通过对不同媒介形式的《白鹿原》文本分析,理清其传播轨迹,对比改编文本的不足与小说的差距,进一步对经典文学作品的传播价值、传播效果、跨媒介传播规律做出总结与探索。  相似文献   

5.
王佳艳 《新闻世界》2008,(7):107-107
随着电影《色戒》在华人世界的巨大成功,日前张爱玲的代表作《倾城之恋》也被改编成三十集电视剧,已在浙江横店秘密开拍。  相似文献   

6.
电影,是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重要一环,也是人类精神守望、表达价值观的重要方式。后疫情时代,电影传播与复杂环境共融共生,经历着冲击与恢复,也衍生出诸多创新和变革。透视后疫情时代电影传播的秩序图景,研究者多从工具论角度进行行业和产业观察,而对于这一抽象话题,也需要从文化的历史的角度进行诠释。本文采用詹姆斯·凯瑞"传播仪式观"和梅罗维茨"媒介情境论"的视角,寻找到新的解读方式。后疫情时代场景变迁可以从物理场景和心理场景两方面引发判断;在不同场景消费中的传播仪式存在新的从"结构"到"非结构"的变动层次;通过运用不同传播场景营造传播仪式和氛围,电影传播仪式新的价值逻辑也得以建构。  相似文献   

7.
吕静 《新闻爱好者》2011,(16):128-129
通过张爱玲原著与改编作品的比较,对小说与影视作品在艺术形象塑造、情节设置、氛围营造、冲突设计等方面存在的差异进行客观的分析,对因不同媒体而产生的传播效果及影响力的差异进行科学的解释,通过张爱玲的个案研究,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找到影视剧改编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要求,同时,令更多的文学名著与电视作品更好地结缘。  相似文献   

8.
电影《小时代》也许很小,但以此为枢纽,形成一个独特的文化传播场域。借助传播学5W研究框架,可以大体了解其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众和传播效果,审视其催生一种什么样的文化现象,以及给中国电影市场注入什么样的新元素。《小时代》电影在学术场域的传播也值得关注,学术界借此探讨电影产业、电影美学、电影价值观、电影与社会等多种话题,论题相当丰富,学科背景繁杂,研究视野开阔,共同促进对中国电影乃至社会文化的辨析和反思。  相似文献   

9.
通过张爱玲原著与改编作品的比较,对小说与影视作品在艺术形象塑造、情节设置、氛围营造、冲突设计等方面存在的差异进行客观的分析,对因不同媒体而产生的传播效果及影响力的差异进行科学的解释,通过张爱玲的个案研究,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找到影视剧改编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要求,同时,令更多的文学名著与电视作品更好地结缘。  相似文献   

10.
徐春玲 《新闻界》2012,(1):54-56
电影作为具有广泛传播效应的大众媒介,是跨国传播潜力最丰富也最有效的形式之一,成为国家形象传播的重要载体,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影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应该立足本国文化基础,尊重电影传播规律,柔性塑造国家形象.本文探讨了如何通过增强电影塑造国家形象的文化自觉性和文化责任感,找到中国电影准确塑造和传播国家形象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谢瑾 《传媒》2019,(17):59-60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塑造好中国形象、传播好中国价值。电影作为一种载体,可以传播我国的民族文化,展现国家形象,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电影具有的虚拟化、影像化特征对受众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中国电影的“走出去”也就成为必然,中国电影的海外传播也就承载了提升中国“文化自信”和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职责和使命。《长城》是近年来为数不多的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电影,该片以中美合作拍摄为模式,位居“2013-2018年中国电影海外传播影响力”排行榜首位,获得了国外受众的好感,进一步分析其成功经验可为我国电影文化的海外传播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改编小说是电视剧创作的重要渠道,通过对小说的改编,电视剧创作获得了丰富的内容资源,改编既是传播活动,也是一种阐释行为,阐释构成了传播的基础。文章即以古典名著《西游记》的改编为例,通过将两个不同年代改编的电视剧版本与《西游记》文本对比,从改编活动的内部阐释过程以及改编活动所处的外部环境两个方面理解其传播机制,以便能够进一步认识改编的过程,正确理解改编后不同版本电视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孙闻迪  李倩 《新闻传播》2022,(9):109-111
中国电影的全球化发展程度不断加深,世界对于中国文化认同的需求也不断增加。中国电影无论是在制作内容上还是在展现形式上都具有极其特别的民族代表性,展现出底蕴深厚的中国文化。可以意识到,随着全球文化产业的发展和传播不断深化,当下的电影产业已经不仅是在经济意义上发展的产业,它现在已经成为了国家对外发展和文化传播的重要战略手段。如何在文化认同视域下平衡中国电影的民族性和全球性,是我们在中国电影“走出去”的传播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旨在通过研究文化认同视域下中国电影海外传播现状,提出中国电影输出要使“民族性”与“全球性”进行有机结合,不断创新新的文化产品传播方式和手段,构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平台。  相似文献   

14.
骆志方 《出版广角》2018,(12):70-72
随着媒体业态融合时代的到来,网络小说IP通过线下实体书、线上电子书、改编电影电视剧、改编游戏与公演等传播媒介,构建了网络小说IP产品体系.在融媒时代,网络小说IP产品传播具有低门槛、高时效、社交化、碎片化、开放性和多元性等特征,因而,其产品传播应在抓品质的同时,把握发行时机,做好宣发一体,优化互动体验,进而提升IP传播效率与传播价值.  相似文献   

15.
视觉影像时代,跨媒体传播成为信息传播的新特点、新趋势.叙事小说改编成影视剧使得当下小说进入了文字阅读与视听感知相结合的"共读"时代,从而形成了互动促销的传播效应.这种互动双赢的传播效果不仅为出版界的繁荣提供了有力保障,也使影视作品收视率节节飙升.本文拟从跨媒体传播角度探讨影视作品改编后呈现的形象直观的传播符号、大众化的编码技巧等变化情况,以及两者双向互动的传播规律及其对出版文化界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电影《搜索》以一位都市白领不给老人让座的事件所引发的社会讨论作为主线,探讨网络传播中存在的伦理危机。虽然该片是根据小说改编而成,但是该片的背景与现实社会极为相近,它所反映的网络传播现象,对当代社会有较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初期,当电影作为一门新兴艺术被众多现代主义作家贬低时,博尔赫斯写下多篇影评,表达了对这门艺术的热爱。电影艺术启迪了博尔赫斯的小说创作:一方面。他在创作中广泛借鉴蒙太奇手法;另一方面,他从好莱坞电影中领悟了构建小说情节的奥秘,注重情节的连续性和偶然性。20世纪后半叶,贝特鲁奇等人对博尔赫斯短篇小说的改编促进了博尔赫斯文学经典的多维度、多层次传播。电影艺术与博尔赫斯文学创作和作品传播之间的双向互动体现了20世纪文学生产和经典传播的现代性特征。  相似文献   

18.
从上世纪50年代第一本英文张爱玲小说问世却未能如愿出版,到本世纪初英译张爱玲小说的集中出版,张爱玲小说在西方英语世界经历了一个从默默无闻到备受关注的过程。本文探讨了21世纪张爱玲小说在英语世界的传播历程,分析了这一特殊传播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相似文献   

19.
张爱玲的作品历来被影视导演所青睐,她的作品多次被改变成电影、电视剧、舞台剧等.本文将以张爱玲小说《半生缘》与许鞍华导演的同名电影《半生缘》为例,结合小说作为语言艺术和电影作为综合艺术的特点,通过探究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塑造与环境描写三个方面,分析小说与影视改编的区别与联系,为创作者在今后的创作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冯宇乐 《新闻世界》2013,(6):280-282
在全球化语境的今天,以电影等为代表的跨文化传播活动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在电影中广泛应用的非语言符号也对不同区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起到了加强交流、沟通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美国动画片《Wall-E》(中译名《机器人总动员》)来阐述电影中的非语言符号是如何促进跨文化传播活动更好发展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