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教育也有"生态环境",也讲究"生态平衡",同样也需要"生态保护"。教育生态遭受破坏所带来的影响比自然生态的破坏更不可估量。用生态学的思维逻辑、分析方法、价值抉择来观察、分析、思考生态教育与教育生态这个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来探索教育综合改革、立德树人实践,推动思想再启蒙、哲学再回归、实践再创新,实施生态教育,纯净教育生态。云南省昆明市滇池度假区实验学校在生态理念、生态文化、生态环境、生态课堂、生态德育、生态评价方面对构建中国特色的生态学校做出了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2.
如果说,自然生态遭到破坏,人类将会付出巨大代价去修复,那么,教育有没有“生态”?如果有,我们又该如何营造?  相似文献   

3.
为了促进学科发展,应该鼓励不同意见甚至对立观点之间展开争论,尤其要提倡研究方法论方面的研讨和借鉴。“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研究”、“生态德育研究”等虽然使用着共同的概念——“生态”,但它们的研究旨趣,方法论意义或指向却有区别。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研究更倾向于一种对方法论的追求,而不大关注考察自然界“自然生态”的内容;而生态德育、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研究更倾向于对自然生态内容的选择与偏好,而不大关注方法论方面的借鉴。  相似文献   

4.
面对一个个触目惊心的生态灾难,当代人对自然生态问题不再熟视无睹。但是人的生命意义在丧失、精神价值在消解,人们对自身精神生态的危机,还没有引起足够的警觉。本文强调,与自然生态破坏一样,人类自身的精神生态严重失衡同样也可以毁灭人类。并就此阐述了,伦理规范的价值取向应由关注人类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拓展为关注人类自身的精神生态。  相似文献   

5.
尹震仙  张丽娟 《考试周刊》2009,(43):216-216
我们曾经为破坏自然生态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我们要付出更大的代价来修复它。我们感叹,如果我们未曾破坏过,或者破坏得较少,那该有多好。  相似文献   

6.
精神生态与伦理规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面对一个个触目惊心的生态灾难,当代人对自然生态问题不再熟视无睹。但是人的生命意义在丧失、精神价值在消解,人们对自身精神生态的危机,还没有引起足够的警觉。本强调,与自然生态破坏一样,人类自身的精神生态严重失衡同样也可以毁灭人类。并就此阐述了,伦理规范的价值取向应由关注人类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拓展为关注人类自身的精神生态。  相似文献   

7.
和合学是什么? 网友:请问什么是和合学? 张立文:“和合学”建构了天、地、人三个世界。 第一个世界是“地”的世界。“地”的世界就是和合生存世界。我们现代人遇到了生态危机,由于人对自然的无限度的野蛮开发,使得人与自然的冲突越来越紧张,在这种条件下,每个人都受生态危机的危害,不管是哪个国家的人,都不可能逃脱自然生态破坏以后给我们人类带来的危害。所以我们要建构一个和合的社会生态、自然生态。同时,我们也需要有一个心灵的生态,也就是说,我们要克服自然的病态、社会的病态、环境的病态,创造一个和谐的生存世界,使每个人都能够在这个世界中安身立命。  相似文献   

8.
不久前,看到杨咏梅老师在《中国教育报》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你的教育生态了吗?》感触颇深。文中指出:如果我们还不把每一个孩子都当作独立的自成一体的有生命力的生态环境,无视孩子的个体需求而进行过度开发,就必将付出比破坏自然生态更大的代价。说得真好!由此我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在全面实施新课程的今天,我们很多老师可能只  相似文献   

9.
“生态”原是生态学上的概念,把“生态”这一术语引人教育领域,是强调以一种生态的眼光、原理去观照、思考复杂的教育问题.并以生态的方式开展教育实践。多少年来,人类无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对其肆意掠夺,我们的教育也同样有着无视教育对象自身的发展和需求而对其盲目的开发,由此付出了不可估量的代价。教育应当和环境一样,要注意生态效应,顺应自然,尊重学生内心的发展需求,因势利导。帮助学生寻找最适合自身发展的学习之路。历史学科具有丰富的人文资源,它在雕塑人的系统工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城在海中,山在城中,楼在林中,人在绿中”,大自然给了威海过多的宠爱,让它的美丽内敛而厚重,因平实而持久,而在它的中心地带——威海市环翠区,人们同样可以感受到的是与这种自然生态相映相宜的教育生态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1.
当前大学城发展遭遇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的问题,在不破坏自然生态建设的同时建设好文化生态,保持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两大系统平衡,构建大学城文化生态圈和谐发展,优化文化构成、文化产业和文化生态模式,促进生态圈的自我循环与外循环。以文化生态理念指导中国大学城发展使之成为具有专业水准、国际视野的科技文化城区。  相似文献   

12.
在追求现代化、城市化的过程中,社会发展遵循着资本无限增值的逻辑,导致了自然资源被过度地开发,生态环境遭受到大规模的毁灭,尤其是缺乏资本扶助的农村地区,不仅面临生态破坏,也面临人才流失、教育倒退、经济衰败的境况。在“生态正义”的呼唤下,农村学校必须正视生态教育,承担帮助学生重塑“人—自然—社区”之间关系的重责。本文倡导采用“农场”+“庭院”的教学模式,利用场地内的生态空间,通过布置研究课题,开展生态知识教育、生态劳动教育、生态文化教育的项目式学习,培养具有生态发展理念、热爱家乡、乐于奉献家乡的生态人,促进人—自然—社区之间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从生态对象上来看,生态包含自然生态、类生态和内生态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援引“生态”这一术语,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着眼于学生的自然生态,要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着眼于学生的类生态学习,要引导学生互动交流;着眼于学生的内生态,要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自然生态、类生态、内生态的和谐发展,必然会促进学生学习、生活、生命质量的整体性提升。  相似文献   

14.
从“文化生态学”的观点看,课堂是一个微型的文化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我们要善于处理“形式数学”与“非形式数学”、“过程数学”与“对象数学”、“日常数学”与“学校数学”等诸多生态因子的辩证关系.基于儿童特质和数学的学科本性,“文化生态学”告诉我们:必须从数学本体的自然生态、儿童异体间的类生态以及儿童自体的内生态三个向度,去开启儿童的数学智慧,提升儿童的数学素养,实现数学教育的“转识成智”.  相似文献   

15.
生态文明与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乐天 《九江师专学报》1995,14(2):49-52,12
现代工业文明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诸如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等。“世界上只有一个地球”,即是现代的生态观,也是现代的教育观。为促进生态文明,我们必须加强环境教育,加强生态伦理教育。  相似文献   

16.
传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与“知行合一”的思想精髓,与当代构建和谐社会和生态文明背景下的高职教育体系相结合,积极打造以“和为生、行为态”理念为核心的生态文明校园,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围绕着自然生态优美、管理生态高效、人文生态厚重、服务生态高远四方面进行了积极而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17.
法治观念是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培育的核心素养之一。广东实验中学在生态体验观引领下,以全方位法治教育载体提升青少年法治认知,以对话式体验活动增强青少年法治意识,以主体性实践活动培养青少年法治行为与法治信仰,构建“自然生态、类生态与内生态”三重圆融互摄的法治教育生态大课堂,促进学生法治观念核心素养的养成。  相似文献   

18.
从生态批评视域观照劳伦斯的小说创作,不难发现劳伦斯是一位具有生态前瞻意识的作家。劳伦斯在其小说《恋爱中的女人》中紧紧扣住“肮脏与黝黑”、“魔鬼与奴隶”、“欲望与死亡’’三个方面书写了由于生态危机而导致的生态美缺失,即自然生态的破坏、和谐社会生态的丧失和精神生态的失衡。蕴含着与生态整体主义、生态发展观、人与人和谐相处观及人格完善动力观等当代意义上的生态思想相契合的生态意识。  相似文献   

19.
教学的“自然生态”强调的是真实、自然,追求的是和谐。作为一名骨干教师,上每一堂音乐课,我都在努力地彰显教育智慧,打造自己的生态课堂。我在学习、沉思后追问,什么是生态?我的理解是,不仅是朴素意义上的“生物与其居所的关系”,而是经过浅层生态到深层生态的发展,融进了专家领悟而形成的新生态概念。包括自然生态、类生态和内生态三重关系及其结构与功能。  相似文献   

20.
和谐是生产力之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我曾撰文指出,教育是生产力之母,生态是生产力之父。如果说教育是生产力运行的人文生态环境,那么,生态就是生产力运行的自然生态环境。但是,教育和生态只是支持生产力系统的实体性构件,怎样使教育和生态实现动态最佳结合,使生产力系统实现内部和外部关系最优从而步入良性运行的轨道呢?唯有和谐能够使人文生态和自然生态两大实体性构件有机黏合在一起。人文生态的和谐是社会生产力系统健康发展的人文基础;自然生态的和谐是自然生产力系统健康发展的自然基础;人文生态和自然生态的宏观和谐是孵化新生产力的动力机制。可见,和谐是新生产力的巨大孵化器,和谐在客观上成为生产力之祖,成为生产力健康运行的黏结性因子;和谐生产力是和谐发展的生产力基础。天人归一,万物互动,和谐发展,才是生产力运行的至高境界。所谓人类的随心所欲之点——“欧米茄点”,不过是痴人的呓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