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源于印度早期佛教艺术和犍陀罗艺术时代的盝形龛形式是佛教石窟的基本龛式之一,云冈石窟亦雕刻了大量盝形龛以装饰佛像、菩萨像以及其他佛经故事内容。这些盝形龛形式不仅体现了艺术的继承性,更表现了艺术的创新性。通过不同时期出现的不同表现,我们看到了盝形龛在云冈石窟的多种式样。这不仅使云冈石窟的盝形龛式样更加丰富,加强了盝形龛式在装饰意味上的重要作用,而且使盝形龛装饰佛像的功能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使其成为石窟壁面运用最灵活的造像龛形式之一。  相似文献   

2.
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龙形图像应用广泛。魏晋南北朝时随着佛教东渐,龙在佛教石窟艺术中同样表现非凡,充当八部护法之一的角色。云冈石窟中出现大量龙形图像与其皇家工程有关。它是中西文化交流以及北魏民族汉化过程的产物,上承秦汉之风,下开隋唐之气,有其鲜明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3.
中国甘肃永靖炳灵寺169窟西秦时代的立佛像和印度贾马尔普尔出土的笈多王朝时期立佛像就呈现出惊人的相似性。本文试就两者在风格上的相似性进行分析,以了解印度笈多佛教艺术对中国佛教造像的初期影响方式。  相似文献   

4.
佛教中国化不应只看作中国本土儒道思想与印度文化结合的结果。学术界流行的这一解释忽略了宗教本身内在运动的规律性、佛教中国化的实质主要是印度经文的实践化亦即宗教化问题。禅宗以实践体验性之禅统摄戒定慧,有效地完成了从释译佛经的佛学到佛教实践的转移,这是禅宗之所以能够实现佛教中国化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5.
大同下华严寺薄伽教藏殿的辽塑和经橱,是佛教雕塑向民族化、世俗化和人性化方向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是中国古代按照《营造法式》完成的小木作实物的典范,代表了11世纪中国建筑与雕塑艺术的最高水平。它反映了东北亚地区佛教建筑文化的最高成就,是燕云地域文化与中原文化融合的杰出范例。其所储存的大量辽代传统文化信息,为后人研究已经消失的辽代佛教文化提供了难得而独特的实例。  相似文献   

6.
语言是民族性的,思维却是全人类共有、共通的。但在谈到思维问题时,有些人总是言必希腊。人家有好东西,于我有用,是要“拿来”的;可自己家里,也不见得只有一把破扫帚。一个学派之能成为一个学派,总也有赖于他自具的思维形式与论理方法吧。谈西方,说逻辑学源出于希腊祖师亚里士多德;谈东方,说佛教因明学来自印度。我们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的泥塑艺术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文化遗产,它是研究古代社会文化、宗教及艺术各方面珍贵的资料。从原始社会拙劣的陶塑人体,到恢宏巨大的秦兵马俑,到汉代丰富多彩、生动简洁的歌舞俑,到南北朝佛教艺术的兴起,到隋唐西域与中原文化的交融,到宋代完全走上世俗化、民族化。中国古代泥塑不仅表现了古代雕塑艺术的丰富多彩,同时也勾划出古代社会发展演变的轨迹。  相似文献   

8.
佛教自东汉明帝时传入中国,在六朝的宋、梁二代尤为昌盛。至唐,出现了众多的流派,其中最重要的有华严宗、法相宗、天台宗与弹宗,此后尤以禅宗势力为大。佛教对中国艺术的影响,最初见诸建筑、雕塑与绘画,继而进入诗歌领域。至北宋则影响到了诗歌的艺术理论,出现了“以排喻诗”的诗禅说,其首创者是苏武。其后,北宋的吴可、韩驹、赵春、吕本中、范温,南宋的曾几、戴复古、刘克庆等继而扬之。严羽的《沧浪诗话》集“以禅喻诗”之大成,建立了一套诗禅说的诗歌理论。严羽之前的诗禅说可以分为两派,一派以苏武为首,可称之为自然的创作…  相似文献   

9.
大同市的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云冈石窟、上下华严寺、善化寺和观音堂等都是著名的佛教旅游资源。本文以云冈石窟为例,分析了大同市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作者自己的构想,以期为大同市旅游业的发展和城市文化建设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大量的历史文献,从观音信仰在我国传播、宁波港之崛起及东亚海上丝绸之路之形成、印度佛教之衰亡、历代帝王的推崇等四方面论证了普陀山岛佛教名山之成因。  相似文献   

11.
秦州古地有众多的文化遗存 ,麦积山石窟以其历史与艺术的双向构成独具魅力。特别是麦积山石窟中的西魏造像风格承前启后 ,既注重写实、精练求美 ,更重视推陈出新的艺术表现。其塑造技法炉火纯青 ,塑像件件精彩 ,形神感人 ,艺术性之高在全国亦为罕见。值得一提的是它以历史现实中的真人真事为题材 ,对佛教艺术进行人情化、世俗化地艺术加工与美化 ,同时也映射出了其时代风尚。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云冈石窟景区旅游文本的汉译英现状调查,发现了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包括语法和拼写错误、翻译的不一致性及过度一致性、中国式英语以及对原文信息不恰当的增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旅游文本汉译英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及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3.
少林武术在起源与发展中受到了佛教思想文化的影响.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对其进行研究,佛教思想对少林武术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少林武术的武德方面.2)少林武术的拳术、招式命名.3)少林武术的内功修炼方面.4)佛教修行对少林武术的影响.佛教思想与武术的结合,特别是禅与武术的紧密相连,是少林武术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被称为“拳禅合一”的武术.  相似文献   

14.
少林寺"十三棍僧救唐王"详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三僧助唐"是历史真实,但其中既无"武术",也无"武僧"与"棍法"."十三棍僧救唐王"是一个夸大了的文学故事和民间传说.前者为后者的出现,提供了可供发挥的最好的蓝本和素材.但"十三僧助唐"毕竟是"武事",因此也不能说它和后来的少林武术、少林武僧毫无关系.它为少林寺参予政治与军事开创了传统,并成为少林武术、武僧追述历史的必然方向.  相似文献   

15.
体育艺术基本理论体系构建——“体育艺术”概念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体育艺术"概念提出的必然性、"体育艺术"概念提出的重要意义与作用等为出发点,运用文献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依据体育与体育功能的本质、艺术的本质、逻辑学的原理及当今人们对体育的艺术化需求趋势等,对"体育艺术"概念的本质属性进行了研究,从广义与狭义两个方面对"体育艺术"概念进行了界定。为体育艺术学科及体育艺术行为的进一步研究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须弥山石窟是原州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原州历史关系至深,它的修凿,标志着原州政治安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它的兴衰,与原州及至中国的政治风云动向息息相关;它的存在,为我们今日研究原州的历史、文化、佛教、美术、建筑、音乐等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和佐证。  相似文献   

17.
随着西方文化逐步侵入我国高校校园文化领地,普通高校体育院系武术教学已处在技术困惑和文化迷失的双重困境,造成了武术拳种式微和人才失衡的局面。在传统文化视角下进行普通高校体育院系武术教学改革就要以武修德,技道并重,复返其根,会通创新。只有努力转变教学观念,强化武术文化意识,拓展教学内容,丰富武术教学文化内涵,创新教学方法,注重学生自我修习,改革教学评价模式,建立多维度评价体系,才能构建普通高校体育院系武术教学新体系,传承中华武术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