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姜在青 《今传媒》2012,(3):77-78
纪录片,从电影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已经产生了。在电影产生的初期,我们所看到的影像都是纪录片,它们拍摄的都是真实的现实生活,是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从它的诞生到现在,纪录片在中外的发展状况却是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无论是在叙述手法、细节刻画还是思维角度等方面都各有其特点,但又有许多的相似之处。本文将通过对《微观世界》《森林之歌》这两部题材相似的自然类纪录片在叙事手法和细节刻画方面进行分析,从而实现对中外自然类纪录片的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2.
<森林之歌>是中央电视台历经4年精心打造的纪录片,作为国内第一部自然类商业纪录片,它系统地记录了中国的森林版图.本文主要尝试从叙事、立意、意境美三个层面分析这部纪录片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吴甜 《东南传播》2012,(1):145-146
《微观世界》和《森林之歌》分别是法国纪录大师雅克.贝汉和我国导演陈晓卿所拍摄的两部自然类纪录片。本文通过对比这两部纪录片在叙述手法和细节刻画上的差异,并对中外纪录片进行研究、探讨中国自然类纪录片在借鉴西方同类纪录片的成功与不足,为今后我国自然类纪录片的发展寻求一个方向。  相似文献   

4.
许燕 《东南传播》2011,(12):99-101
通过对《微观世界》、《森林之歌》叙述方法和细节刻画上的比较,试图发现中外自然类纪录片创作的差异。,叙述对象不同以及中外不同的创作理念,影响纪录片的叙述方式和对事物的细节刻画。《森林之歌》成功运用故事化的叙述模式引人入胜,《微观世界》在细节刻画上注重对动植物各部位细致描摹,给观众以感官冲击。  相似文献   

5.
自然类纪录片是一种高制作成本的片种,如何在市场中做好突围是当前自然类纪录片发展中主要面临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自然类纪录片《森林之歌》的成功原因,阐述了目前自然类纪录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探讨了自然类纪录片进行市场突围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故事化叙事和学术视野两个方面,对大型自然生态类纪录片<森林之歌>进行个案分析,认为该作品的成功之处在于上述两方面的有机融合与紧密互动.作为一次"试验",本文认为<森林之歌>在纪录片价值的三个层面,即艺术价值、文献价值和社会价值,均能给面临发展困惑的中国纪录片提供丰厚的智性启示.  相似文献   

7.
随着时代的变更,生态纪录片的样态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人们对待生态纪录片的态度也发生着微妙的变化,这是网络时代赋予人们的一种反思精神的必然结果。我国首部大型生态纪录片《森林之歌》诞生在"后现代"的今天,它会用什么样的姿态引领我们去思考"各美其美,和而不同"的哲学理念呢?本文将以《森林之歌》的第3集《森林之歌——容颜:绿色版图》为例来做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8.
王天 《今传媒》2011,(12):59-60
自然类纪录片已经成为当下人们最为关注的纪录片种类之一。它从生态现实出发,体现对生命的深层关注,对自然的终极关怀,表现出对生命的尊重珍爱。本文从叙事方法和审美视角两个方面,对纪录片《海洋》进行了分析,对最新自然类纪录片的发展成果和突出特点进行了总结,同时,也揭示了自然类纪录片对人类产生的深刻而意义。  相似文献   

9.
随着时代的变更,生态纪录片的样态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人们对待生态纪录片的态度也发生着微妙的变化,这是网络时代赋予人们的一种反思精神的必然结果。我国首部大型生态纪录片《森林之歌》诞生在"后现代"的今天,它会用什么样的姿态引领我们去思考"各美其美,和而不同"的哲学理念呢?本文将以《森林之歌》的第3集《森林之歌——容颜:绿色版图》为例来做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0.
李德银 《新闻窗》2008,(6):114-115
中央电视台历时4年拍摄的中国首部大型自然生态类纪录片《森林之歌》于2007年12月在中央一套播出后,引起了强烈反响。这部11集共550分钟的纪录片由摄制组深入我国各大原始森林,拍摄了大熊猫、金丝猴、羚羊、朱鹎、东北虎、长臂猿等珍稀动物及它们生活的“家乡”,用精美的镜头展现了人、动物与森林的和谐……  相似文献   

11.
2007年12月,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播出了一部反映我国森林版图的大型纪录片<森林之歌>,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这部由国家林业局投资1000万人民币拍摄的11集纪录片,首开中国自然类商业纪录片之先河.<森林之歌>共11集,每集50分钟.除了前两集"政论篇"外,后面9集"自然篇"为我们讲述了9个有主线、有伏笔、有剧情、有冲突、有主演、有背景,具备一切商业大片元素的故事."让动物和植物自己讲故事"是这部纪录片的主题,通过叙事,纪录片向我们展示了中国特有的野生保护动物,如大熊猫、金丝猴、羚牛、朱鹮、东北虎及长臂猿等.其中, <家园·云横秦岭>以秦岭深处的森林为背景,以金丝猴家族权力争夺的故事为主线,以其它动物的四季生存、繁衍为辅线向观众展现了秦岭自然风貌和秦岭野生动物原貌.  相似文献   

12.
周军 《声屏世界》2011,(10):43-44
近几年来.生态科学的不断发展促进生态观念的广泛传播,现代生态意识逐渐渗透到文化研究和影视文艺创作领域中。在纪录片创作领域,纪录片创作者以生态科学为理论背景,以生态学眼光聚焦自然生态。在与生态的对话中积极反思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谱写了一曲曲中国生态的咏叹调。纵观我国生态类纪录片,不论是《回家》《袁扁的鹭鸶》《抚仙湖》,还是《森林之歌》《水问》,  相似文献   

13.
李秋菊 《新闻传播》2024,(3):112-114
纪录片的使命是以镜头记录时代发展和变迁。在刚刚过去的2021、2022年中,世界生物多样性缔约大会(第一阶段)在云南昆明召开,在此契机之下,生态文明成为一个社会热点议题。同时间涌现出大量反映生态美,传达生态文明整体性的自然类纪录片。同时,疫情的考验改变着人们的观念,人们重视健康,关注更广阔意义上的人居环境美,使得共建人类文明共同体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云南是世界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背靠丰富的自然资源,未来会有更多的自然类纪录片带领大众认识我们的世界。本文将以纪录片《盛世花开》为案例,探讨自然类纪录片中的叙事策略,主要从“共情”这个叙事技巧与自然类题材的结合入手,试论其在不断创新的纪录片叙事模式下的传播效果,并结合实践操作剖析其运用技巧。  相似文献   

14.
蔡旻俊 《新闻世界》2013,(8):269-270
纪录片的叙事结构是画面呈现方式的关键环节,和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舌尖上的中国》之后,我国又重磅打造了工程类纪录片《超级工程》。它不仅有炫目的视觉效果,其叙事结构更使绚丽的画面具有了思想灵魂。本文以纪录片《超级工程》为例,分析我国纪录片叙事结构。  相似文献   

15.
肖平 《现代传播》2003,(5):73-76
纪录片的叙事结构真实是纪录片叙事原则之一。本文从纪录片叙事结构的真实方面来考察《阴阳》和《夏天》两部电视作品。《阴阳》的叙事结构是展示完整的事件和事实 ,《夏天》的叙事结构则是改造并重建材料现场 ,栏目的影响方式是以蒙太奇为基础的叙事方式 ;《夏天》叙事结构体现出的是非纪录片的叙事方式 ,而《阴阳》的叙事结构则充分体现了纪录片语言的叙事原则。  相似文献   

16.
最近几年,以《故宫》《大国崛起》《森林之歌》《美丽中国》为代表的大型电视纪录片给中国纪录片带来了复苏的迹象。然而,在复苏的背后,中国纪录片的整体发展仍然深陷困境,特别是在纪录片频道专业化过程中出现的节目匮乏、收视率低下、广告收入不佳、频道经营困难等现实问题仍然存  相似文献   

17.
张涯路 《新闻前哨》2022,(21):65-66
在日新月异的新媒体时代,传播技术的不断升级与传播平台的持续扩大,为多元化讲述人物故事提供了历史性机遇和强大的创新动力。依托于网络平台制作播出的人文纪录片,不仅以纪实画面展现了影片的真实,还通过发挥故事情节和叙事手段的优势,增强了纪录片的可视性和传播效果。在哔哩哔哩平台播出的系列人文纪录片《小小少年》讲述了六个痴迷于自然、科技、艺术、运动等不同领域天赋异禀少年的成长故事。本文从第一集《那夺云》入手,分析其中的真实性与故事性呈现,从而得出纪录片创作的系列启示。  相似文献   

18.
BBC自然类纪录片《完美星球》以对自然的生命礼赞与人类生存环境之忧的立意为基,通过理性描摹与感性体验融合的视听技巧来讲述蕴含个体心理共情与自然生态哲思的高概念模式的生动故事,透露出对于如何实现人类与自然力量完美平衡的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19.
记录电影《四个春天》是一部备受关注的纪录片,它从人文纪录片的视角记录了两位老人四年间平凡的生活,记录了普通百姓的真实情感,引发了观众广泛的情感共鸣。本文试图从形式与内容、影片承载的社会意义及非虚构叙事的表现手法等几方面,分析《四个春天》的艺术特质。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来,我国纪录片的发展蔚为大观,优秀的纪录片层出不穷,从湖南卫视以“纪录片+真人秀”模式推出的号称是“新生态纪录片”的《变形记》到中央电视台气势宏伟的《再说长江》、《大国崛起》等,无不让观众耳目一新。而今年上半年中央电视台推出的电视纪录片《河之南》更为这片绚丽增添了几分夺目的光彩。这部人文历史纪录片共分10集,分别以大河之源、大河之民、大河之都、大河之魂、大河之光、大河之歌、大河之艺、大河之学、大河之风、大河之南等为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