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广西壮族自治区由于区域和地缘关系,东盟国家留学生在桂留学的数量日渐增多。留学生群体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播对象,同时也是面向国际主要的文化传播载体。而中华龙狮文化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和图腾,留学生们对其认识和认同程度的提高,对提升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及国际传播的渗透力都起到重要作用。以广西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的东盟留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深层访谈、实证研究等方法,对12周内参与龙狮运动实践的东盟留学生进行训练前后的实际调查研究,分析其经过舞龙训练对中华龙狮文化的认同情况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龙狮运动实践活动能够使东盟留学生对龙狮文化不同方面的认同度产生较大积极影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提升、国际传播效果以及东盟留学生的道德品质的提升等都有一定的作用,但在实施过程中的文化体验内容、教学方式和行为要求等方面还有待加强,文章提出了丰富东盟留学生龙狮文化体验方式、改革龙狮课程教学手段、端正学习态度等策略方法。  相似文献   

2.
徽文化在近千年的传承和发展中形成了众多饱含文化渊源的负载词。这些特色词汇的翻译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译语读者对徽文化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从而影响着徽文化的对外传播。在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笔者对《典藏徽州》一书中涉及到的生态文化、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及语言文化负载词在译语中的翻译效果展开分析,提出各类徽文化负载词的优化翻译策略,助力徽文化“走出去”“融进去”。  相似文献   

3.
徽州文化是我国三大地方传统文化之一,为了有效宣传和弘扬徽州传统文化,安徽省政府、民间组织以及学术界都为此进行了大量的工作。本文首先论述了徽文化对外宣传的具体实践,详细说明了徽文化对外宣传的所采取的措施和途径。进而基于语料库,对徽文化海外影响力展开了实证调查研究,经调查研究得知,在海外各个国家和地区中,徽文化在香港以及新加坡等地的影响力相对较大。在徽文化的不同要素中,黄山旅游以及徽派建筑的整体影响力最强,而在徽州宗教体制、徽州戏剧等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其影响力还需有待提升。  相似文献   

4.
基于文化生态理论,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等形式研究来华留学生在中国文化生态环境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跨文化认知状况及适应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跨文化认知策略,这对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推动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塑造中国国际形象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5.
留学生文化适应现状、影响因素及策略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聚焦留学生文化适应问题,使用实证方法,结合定量分析和定性研究,考察中国留学生文化适应的现状和主要问题,探寻影响其文化适应的主要因素,调查留学生的主要适应策略并对其效果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6.
广西大学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让外国留学生更好地适应和融入到中国文化,是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性的一个重要问题。文章对此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建议从校园环境、留学生管理人员、课堂教学和发挥本国学生的帮助作用四个方面加强管理和投入,使来华留学生能学有所成、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创造一个互惠互利的双赢局面。  相似文献   

7.
摘要:综合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田野调查等研究方法,结合多学科理论,对我国高校来华留学生武术教育改革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旨在进一步探索中国文化“走出去”背景下高校来华留学生武术教育改革,创造性转化中国武术文化资源,创新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方式。研究指出,具备深厚文化内涵与国际知名度的武术,以及规模空前扩大的高校来华留学生是助推中国文化“走出去”不可多得的品牌资源与不可错失的战略资源。对高校来华留学生武术教育进行改革是促进中国文化“走出去”以及提高留学生教育质量的内在需求。当前,推动高校来华留学生武术教育改革的路径主要有四条:坚持文化导向,从战略高度科学定位来华留学生武术教育;加强顶层设计,推动高校来华留学生武术教育标准化建设;守正创新,实现高校来华留学生武术教育中弘扬传统与注重当代的贯通;创新传播,促进高校留学生武术教育传播向日常生活化延伸。如此改革,可以使武术文化资源通过高校来华留学生教育实现创造性转换,实现担当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任。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访谈调查方法,以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非洲裔留学生为调查对象,分析来华留学生身上容易出现的"文化休克"现象的共性问题,探索有助于留学生克服"文化休克"现象的文化适应策略。  相似文献   

9.
随着来华留学生事业的不断发展,留学生教育和管理已成为近年来备受瞩目的研究方向.由于不同国家留学生的文化习俗和宗教信仰不同,留学生管理离不开高校对留学生文化和宗教的关注.本文结合宗教文化,从几个方面探讨了留学生管理.  相似文献   

10.
汉语委婉语包含着丰富的中国文化,是汉语交际得体性的重要表现.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中高级水平留学生的汉语委婉语习得情况进行调查,发现中高级水平留学生虽然对委婉语有一定认识,但在理解和应用上都不太理想,原因包括部分委婉语的使用情景学习者少有接触、教师对学习者表达较为宽容、文化差异导致的思维差异等.在此基础上提出补充委婉语教学、教师严格要求、设置情景练习、注意文化引导等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留学生中文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探索了留学生中文教学模式创新路径,最后介绍了几种新型留学生中文教学模式,希望有助于各大高校通过教学模式创新来提升中文教学水平,并且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随着留学生传播到全世界。  相似文献   

12.
徽文化与休闲体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徽文化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厚重、博大精深,与敦煌学、藏学并称为我国三大地方显学。在休闲体育区域性特征愈发显著的背景下,研究区域性休闲体育具有重要的历史与现实意义。结合徽州地区独特的自然、人文环境以及徽州区域文化为休闲体育提供的优越资源,探讨了徽文化背景下休闲体育的开发。  相似文献   

13.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文化生态变迁、交融加剧,地域性的徽州文化传播在网络世界受到极大冲击。本文从分析徽州文化网络传播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一系列加强徽州文化网络传播与保护的意见和建议,使徽州文化网络传播与保护工作实现科学化、规范化和信息化。  相似文献   

14.
中亚东干族是一个极富特色的海外华人移民群体,东干族留学生的中文名字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的重要内容。文章对171名东干族留学生的中文名字进行调查,梳理中文名字来源,总结中文名字和母语名字的音义关系,归纳中文名字语义特征,分析中文名字用字情况以及留学生对中文名字的态度。东干族留学生的中文名字存在一定的改进空间,相关管理部门、教学人员和留学生本人都应给予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5.
徽州古民居是中国古代民居建筑中的宝贵珍品,是徽文化学研究的对象之一.徽州古民居建筑中蕴含的文化意味,主要体现在对古代美学的家居运用上,徽州古民居建筑依山傍水、顺应自然、浑朴简约、富于变化、精雕细刻、造型独特等特点,反映了中国古代儒家文化中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反映了中国儒家文化的致用性、教化性.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已成为留学大国。来华留学生面临着跨文化适应的问题,包括社会文化适应和心理适应两个方面。本文对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进行研究,包括文化休克、社会文化适应困难的问题,并提出了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模式。这些研究在实践和理论上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外军留学生培训是国家总体外交和军事外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外军留学生中传播中华文化意义重大.通过对武术专业教学中华文化传播的研究,树立全军一盘棋思想,建立“大外交”“大外宣”的理念,在传授技能的同时积极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相似文献   

18.
文化教育是来华留学生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留学生素养培养的一个重要途径。进行留学生文化学习需求调研,考察留学生文化学习现状,正确把握其文化学习方向,对于留学生教育中文化教育的有效实施、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和中国情怀的培养将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学习目的、认知度、兴趣度、学习偏好几个方面出发对留学生文化学习需求进行了调查,根据留学生文化教学现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9.
清末民初我国体育留学生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近代中国体育发展史上,清末民间的体育留学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在推进近代中国体育发展方面做出了重大历史贡献。清末民间的体育留学生面临着“东亚病夫“的刻板印象与国民体质形象重构的迫切需要,教育救国的社会思潮与近代中国体育教育的现实需要,需要对近代西方体育文化有种全新认知。清末民初体育留学生对中西体育文化交流和中国近代体育发展做出了重大历史贡献,主要表现在:优化了体育教师师资结构,推进了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制度建设;开中国近代体育研究先河,推动了中国近代体育学术理论建设;拓展了中国体育文化视野,推进了中西体育文化的传播互动。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蒙古留学生汉语学习过程的观察,我们发现蒙古留学生在汉语认知、汉语学习目的和动机、汉语学习文化环境、汉语教学方法适应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基于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本文就蒙古留学生的汉语课堂教学设计进行了探讨,旨在有针对性地解决蒙古留学生汉语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从而有效提高蒙古留学生的汉语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