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大学生就业过程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需要就业学生较为清晰全面地了解自身情况,形成良好的自我认知。通过与用人单位的采访、邮件调查、实地考察等,发现大学生在求职的过程中,在自我认知方面存在重要性认识不足、认识不全面、职业道德认知等问题,本文就这些问题进行总结,提出从运用技术手段、参与个性咨询、社会实践,家庭参与、人文素养提升等方面进行改善。  相似文献   

2.
当前,小学生对自我价值的认识更多元、更全面、更深刻。正确的自我价值认识,对小学生的发展十分关键。当前,教师在引导小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面临诸多困境。作为教育者,我们应依据自身评价与社会指引的辩证关系,从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认识自我与社会的关系三个方面,探索引导小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实现自我价值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3.
浅谈对中职生的"成功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路秀英 《天津教育》2004,(12):42-43
“成功教育”是通过教育改革,不断帮助学生成功,建立积极的心理状态,形成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动力机制,开发自我潜能,从而取得多方面的成功。要使学生走向成功,成为强,就需要加强对他们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帮助他们了解、认识自我和调解自我,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自我意识的内涵入手,分析了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并针对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特点,从建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出发提出“全面认识自我、积极悦纳自我、调整理想自我与实现自然”等对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在于寻找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职业,实现个体与职业的匹配.体现自我价值和个人的全面发展。通过调查问卷发现,相当数量的女大学生对自己的认知、兴趣、能力、个性等缺乏较明确的认识,导致对自己将来的发展计划不甚清楚,并且来自性别方面的压力比男大学生要大。为此,必须加强对女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针对其自我认知水平较低、性别压力大等特点分阶段地进行全程式辅导。  相似文献   

6.
徐航航 《江苏教育》2023,(30):87-90
<正>【设计理念】高中生已经形成基本的自我意识,但较少把自我发展和社会需求、家国情怀联系起来。如果自我意识脱离社会环境和文化特点的大背景,可能会让学生怀疑当下的努力,对个人的价值意义感到迷茫,无法真正实现自我认同。教师需要引导高中生从文化和社会的视角认识自己,树立人生理想,找到奋斗方向。  相似文献   

7.
中西方人所讲的自我在六个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第一,“自我”含义的大小有差异;第二,对自我核心内涵的认识有差异;第三,对自我结构的认识有差异;第四,研究自我的角度有差异;第五,无我与重我的差异;第六,对自我最高境界追求态度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所谓元认知,是指一种对自已认知过程和认知能力的认识,即反省认知。是个体在认识活动中将自己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作为意识对象,不断积极地对其进行监视、控制和调节,以迅速达到预定的目标。其实质是人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元认知认为人是积极主动的机体,其主体意识监视现在、计划未来。有效控制自己的思维和学习过程。因此,学习并不仅仅是对所学材料的识别、加工和理解的认知过程,它同  相似文献   

9.
什么是写作?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这里面有三层含义:一是作文是表达和交流的需要。表达自己和了解别人的体验、感受、思想、情绪。  相似文献   

10.
自我认知是主体对作为客体的主体的认知活动,存在盲目性、模糊性和片面性。科学地构建由主体自身各种认识和评价能力要素所组成的主体的自我认知结构,突出地表现在确立认知目的、认知视角、认知视域和认知标准等方面。通过对自己的日常活动的反思、他人对我的评价、社会化中的自我角色的定位,实现自我认知。  相似文献   

11.
周金华 《湘南学院学报》2004,25(4):30-34,39
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领域形成了诸子百家,出现了"百家争鸣"局面。这一局面的形成是与作为这一时期学术思想文化的创造主体———知识分子所获得的重大社会解放分不开的。一是知识分子从旧的宗法奴隶制的统治秩序中挣脱出来,作为一支独立的社会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二是知识分子从旧的宗法伦理和天命神权观念束缚下解放出来,有了强烈的主体意识和理性的自觉,开始从理性的视角重新审视社会历史和现实人生,对传统文化进行认真反思和总结,从人文关怀的原则出发,重新建构未来社会和人生的理想蓝图,从而奠定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在中国史上写下了不朽的篇章。  相似文献   

12.
在混乱痛苦的时代,魏晋士人不得不以痴狂的面目对抗现实,他们或静观人生,或玩笑人生,或表演自我,而在骨髓中却是一群真正的思考者,是一群严肃对待信仰的人,又是历史上第一批争取思想自由与个性独立的“反叛者”。他们推崇艺术的形而上学,赋予人生以一种审美价值,由此而超脱自身,玩味自身,以喜剧的态度面对悲剧的人生,在超越现实的基础上实现自我,从而达到生命自救。  相似文献   

13.
阐述了高职院校"互动式"化学教学模式构建的"五原则、三策略",以及实施过程的"五步骤".强调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动眼、动手、动脑、动口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做人,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发展探索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4.
多媒体及网络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不但给教育带来了生机,也给教师带来了挑战,教师角色应进行转换。教师应首先转变教育观念,其次应熟练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此外,在教育学生终身学习的同时,教师应从自身做起,树立终身学习观。  相似文献   

15.
多媒体及网络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不但给教育带来了生机,也给教师带来了挑战,教师角色应进行转换.教师应首先转变教育观念,其次应熟练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此外.在教育学生终身学习的同时;教师应从自身做起,树立终身学习观.  相似文献   

16.
魏晋士人追求超越名教、回归自我,也就必然越礼而任情,因而成为一个多情的人群。魏晋士人丰富的感情表现在社会生活中,就形成了以“重情”为主要特征的行为模式。  相似文献   

17.
作为高校政治理论课重要组成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了实现课程目标,需要站在生命自觉的高度上从教育目标、教师及教学、学生的学习、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反思、创新和改革,使教师、学生都能走向生命自觉,从而自主地、正确地把握自我,带着科学的价值观引导自己创造更有意义的生命价值。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asks what and how some children tell others about themselves and the life they live at home and in school. Drawing on data collected through ethnographic observations, interviews and children's written texts about themselves, the article illustrates the meanings children create and attach to their everyday experience of interactions with adults and other children. Family, friends, pets, school and leisure activities occupy much space in the children's writings. Some of the texts include the placement of self in a positive interpersonal context both at home and at school, with a focus on the importance of these relationships for the children. Some others contain children's negative feelings at home or towards the school. These children blame themselves for their negative feelings in their texts. At the same time, they write about not having a voice when it comes to important decisions concerning their life. They can tell/write it as it is, but they cannot participate in decision-making when it comes to problematic situations.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社会知识分子的人生选择是在"道统"与"势统"的消长过程中展开的,如何选择一种或多种不仅对国家社会而且对自我身心皆为有益的存在方式,避免陷入屈原式的悲剧以及老庄逍遥主义的泥坑,在这一问题上,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知识分子作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20.
曾繁仁以西方美学为基础。从中国传统思想出发,把美育的学理性探究与社会现实结合起来,提出了美育中介论、中和美育论和生活艺术家等重要的美育思想:美育在各育中起“中介”作用,协调主体的心理功能诸要素的关系,显示出多学科综合、交叉的特征;美育是通过和谐协调的艺术,培养和谐协调的情感,塑造和谐协调的人格,进而实现人与对象(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协调;美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生活艺术家”,使人们以审美的世界观对待自身,避免精神疾病和心理缺损,从而实现人以审美的态度对待社会、自然和人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