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论西南联合大学课程的特点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是西南联合大学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文章通过对西南联大课程设置的特点进行探索和分析,总结其成就高质量课程的原因,以便为当前我国高校的课程建设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2.
西南联大成为一所人才辈出、蜚声中外的高等学府,其主要原因之一是秉持并实践了通才教育的办学理念。严格的教学制度,自由的学术环境,优秀的教师队伍,为西南联大成功实施通才教育提供了制度、思想、师资方面的保障。我国的一些高等院校在实施通才教育上,面临着理念认识不全面,师资薄弱,课程设置不合理等问题,西南联大通才教育的成功经验为我国的通才教育改革提供一些借鉴及启示。  相似文献   

3.
西南联大课程的特点与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南联大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在铸造西南联大的品牌中,科学而有创建的课程建设的理念和实践,是西南联大办学思想的重要体现.“通才教育“的思想到“通才教学“的实践,不可缺少的载体是“通才课程“.文章从课程的视角切入,对西南联大的课程成因进行了分析.同时,结合我国当前高等教育的课程改革走向作了初步探索,对高等教育的课程建设提出了一些新思考.  相似文献   

4.
西南联大在短短的八年多时间里,创造了我国教育史上的诸多奇迹。从科教融合的视角看,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寓教于研的人才培养模式、自由的教学和科研氛围以及完善的制度体系是西南联大教育奇迹产生的主要原因。我国目前正大力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实施科教融合战略是必由之路,故应进一步重构高等教育哲学、推进科研与教学协同育人和加强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5.
西南联大主张自由探讨之风气,兼容并包,百花齐放,学术自由广阔;主张大师之谓,以学生为主体的人本精神;主张从管理制度和课程设置上实践通专兼顾、重心所寄通才教育思想。对现代高等教育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6.
教育系科在西南联大的发展规模居于较高水平,并形成了鲜明的个性特色,为中国教育系科的承接和发展奠定了必要的基础。文章介绍了西南联大教育系科的功能定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师队伍、生源力量、教学管理、学生活动。这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教育系科的发展要注重"社会应用性",讲求效益、实用;重视社会服务;建设高水平的教师队伍;营造宽松自由的治学环境。  相似文献   

7.
西南联大成为高等教育史奇迹的重要原因,离不开通过科教融合培育出一大批创新人才,极大地促进了当时乃至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生产发展。其育人途径主要有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进行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实行寓教于研的教学方式和落实教研一体化机制。反观目前我国在落实科教融合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西南联大的科教融合给高校带来的启示有:以凝聚共识为导向,强化科教融合理念;以课程为支撑,完善科教融合机制;以寓教于研为抓手,深化科教融合协同效应等。  相似文献   

8.
大学精神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非常关键的部分。许多学者对西南联大精神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对于实践路径传承的研究较为缺乏。文章通过随机抽样的方式,调查了当前昆明高校学生群体对西南联大精神的认知情况。通过调查发现,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缺乏对西南联大精神相关知识的融入,且宣传手段较为单一。据此提出高校开展西南联大精神传承教育的建议:首先可将西南联大精神融入课程思政体系中,凝练其精神核心;其次丰富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挖掘联大校史中的典型示范作用;再次通过网络媒体扩大宣传力度;最后还需培养一优良批师资队伍。  相似文献   

9.
在新工科的培养目标中,创新能力成为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重要评价标准。工程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工程师。文章针对工程教育和创新人才的关系,结合世界各国的优秀经验和我国西南联大的成功经验,总结了在我国工科创新教育改革中较为重要的三点分别是增强驱动力、设置创新课程和改变教学方法,基于理论进行教学实践并给出相应分析。  相似文献   

10.
全面抗战时期,西南联大弦歌不辍,对文科研究生培养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云南昆明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文科教育深厚的历史传统以及凝聚民心的实现需要,为西南联大文科研究生培养奠定了基础。西南联大恢复文科研究生教育,逐步确立了严格的招考制度,通过实施导师制、建立课程体系、开展多样化的科研训练等途径,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文科研究生培养模式,并通过实施毕业考核、奖助学金等制度保障了研究生培养质量。西南联大培养了许多优秀的文科人才,研究生培养呈现出严进严出、课程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导学关系和谐融洽等特点,对当下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梳理西南联大的德语教学与德语文学课程情况,既呈现因为政治社会背景而造成的德文学科的暂时中断历史场景,同时也揭示其中隐线暗存、伏脉千里的内在学科史发展线索.通过西南联大及外文系人文培养目标的具体分析,尤其是其时的德文教授如冯至、陈铨等人活动的具体分析,揭示出德国资源在现代中国特殊语境里的体现方式与西南联大的教育背景息息相关.也就是说,一个具体学科的消长,是与大学及其领袖(群体)本身的气度和胸怀不可分割的.  相似文献   

12.
鉴于西南联大显著的办学成果,西南联大的相关研究被广泛关注,总结西南联大的办学经验以实现其对当今高等教育发展的指导意义也成为不少学人的努力方向。本文在对西南联大相关研究进行梳理总结的基础上,积极探析当前西南联大研究中的热点问题,试图在对西南联大相关研究进行再认识的过程中,回应西南联大语境中的相关争议,阐明西南联大与社会环境、时代特点、民族文化的密切关系,实现对西南联大历史定位的准确把握,从而为新时期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3.
我在《西南联大——近代教育史上的明珠》一文中,论及西南联大取得突出成就的主要原因时说,“西南联大正是在民主与科学的旗帜下前进的”。民主与科学,既是西南联大继承新文化运动革命精神的反映,也是西南联大取得突出成绩的基本因素。云南省省长和志强在纪念西南联大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说,西南联大“是我国历史上传播  相似文献   

14.
中国大陆高校恢复大学语文教学迄今已有30余年,筚路蓝缕,然而总体成效不尽如人意。其深层原因在于对大学语文参与大学文化重建重要性认识的严重不足。西南联大的经验告诉我们,大学语文实为彰显母语魅力的通识教育,作为大学精神、大学文化的重要方面,是大学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部分。"大人之学","精神成人",感受母语魅力,培养审美能力,提升人文素质,实现人格养成,是"大学语文"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改革的宗旨和目的。  相似文献   

15.
西南联大是抗战期间由国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三校联合组成的一所著名的高等学府,为保存战时的高等教育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其物理学系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仍坚持教学和科研,培养了众多杰出科学人才,创造了战时教育的奇迹。本文从其课程设置、师资配备、教研结合以及人文的影响等几个方面,探讨其物理教学与人才培养的经验,以期为当前的大学物理教育提供一些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16.
西南联大重现的两个前提 记者:前不久,您撰文提议重建西南联大,除了您对西南联大的感情外,还有其他原因吗?  相似文献   

17.
抗日战争期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被迫南迁至昆明组成西南联大,由于当时昆明校舍不足,西南联大文学院和法学院又迁至滇南蒙自办学。西南联大在滇8年间,涌现出许多民主斗士、科学巨匠,培育出爱国主义、学术独立、科学民主的西南联大精神。时至今日,西南联大精神还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尤其在引领爱国主义教育方面更是显得重要。  相似文献   

18.
成立于抗日战争时期的西南联合大学,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冯友兰是当年参与西南联大建设的重要历史人物之一.在西南联大期间,冯友兰不仅长期主持联大文学院工作,参与西南联大的管理与建设,而且在西南联大期间写成"贞元六书",建构了自己的"新理学"思想体系,为国家的学术文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尤为值得称道的是,冯友兰先生还为西南联大填写了气势恢宏的校歌歌词,并在西南联大结束自己的历史使命的时候,总结西南联大的历史与经验,为人们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无论是歌词、碑文,还是"贞元六书",都已成为西南联大的经典之作,同时也成为中国教育和学术发展史上的一段佳话.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别从大学预科教材的过渡性质、20世纪30年代辅仁燕京等校课程和教材、40年代部定《大学国文选目》及其争论、40年代西南联大等校课程与教材等角度,全面考察民国时期大学国文课程和教材的概貌,涉及其形成、发展、特色、争论等方面,以为当下大学语文教育之借鉴。  相似文献   

20.
西南联大研究史料的挖掘和整理成绩斐然,但在地方系统档案的挖掘以及已挖掘出的一些特殊史料的整理出版等方面,还有明显的不足。在西南联大的史料使用上,有的研究对史料较为重视,能较为全面地挖掘利用各类史料;有的研究则忽视了史料,或对史料使用不当出现失误。在西南联大研究视野上,首先要拓展史料挖掘和整理的空间,重视云南地方系统的隐性史料和普通师生相关史料的挖掘整理,并加强已挖掘出史料整理出版工作。其次,要扩大研究的领域,要着力于研究西南联大对云南以及中国现代学术体系的贡献,重视西南联大的多学科研究;关注西南联大普通师生的研究。如此,较为全面地解析西南联大真正的价值与贡献,将西南联大研究推进到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