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魏艳君  彭熙 《编辑学报》2015,27(4):371-372
在学术期刊编辑出版过程中,非常有必要让作者参与校对工作.作者参与校对,重点是编辑稿和二校稿的校对.编辑稿作者校对主要是针对责任编辑的意见进行确认、修改、补充,二校稿作者校对主要是排除排版过程中不同文件格式转换导致的错误.  相似文献   

2.
“编校合一”的问题,大概涉及两个方面。一方面,让做编辑工作的同志也做一些校对工作,可以熟悉校对业务以及版面设计等知识,有利于提高书刊质量。另一方面,让做校对工作的同志也做一些编辑工作,可以在发稿前帮助责任编辑弥补一些原稿上的疏漏,或者在校对中发现一些遗留的问题,提请编辑或作者解决。这  相似文献   

3.
提高科技论文编校质量探索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针对许多科技编辑既做编辑,又做校对的实际情况,提出一种提高编校质量的方法--层层筛错法,指出编辑按先内容,后格式划分层次,校对按照校次划分层次,各层次侧重不同项目,有利于提高编校质量。  相似文献   

4.
编排电脑化与校对的新定位阮光页电脑在出版业中正在逐步扩大其应用的领域:一是排版电脑化,二是编辑电脑化,三是校对电脑化。随着个人电脑的普及,出版社已逐步从接受作者的手写书稿转向接受作者的电脑软盘稿。这样一来,编辑的审稿改稿编稿,也相应地从稿纸上转到电脑...  相似文献   

5.
利用Adobe Acrobat Standard V6.0软件实现作者远程校对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王亚新  仲崇民 《编辑学报》2007,19(3):193-195
针对目前科技期刊应用PDF文档实现远程校对过程中存在编辑意见不能在校对稿上标记、作者不能在校对稿上直接对稿件内容进行修改、编辑与作者之间的沟通不如纸质版校对稿清晰明了等问题,提出一种利用Adobe Acrobat Standard V6.0软件对PDF文档进行编辑标记,实现作者在PDF校对稿上任意标记修改,使作者的远程校对如在纸质版校对稿上校对一样方便快捷,为作者远程校对提供了一种简便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在1994年第12期《新闻战线》上,我曾发表《“一字未改”的编辑也应奖》的文章,文中提及一些编辑处理来稿,“为了让部主任、处长、总编看出自己编辑的‘认真’,对人家的好稿叉划叉添、满纸红墨,既是对作品的伤害,也是对编辑职业的一种亵渎。”1996年第l期《中国记者》“编辑杂谈”专栏也发表一文“《从用狗作诱饵说开去》,文中写道:“法沃尔斯基是苏联现代艺术家和写生画家。  相似文献   

7.
我们建议编辑和记者们也读读这篇《侃侃“捉虱”经》,看看这位校对是如何工作的,对照一下自己又是怎样编稿、写稿的,这很有好处。如果我们的编辑、记者都能像这位校对一样,认真、仔细、负责地对待每一篇稿件,不把“虱子”都交给校对去“捉”,那么,报刊上的差错一定能防止和减少。  相似文献   

8.
我们建议编辑和记者们也读读这篇《侃侃“捉虱”经》,看看这位校对是如何工作的,对照一下自己又是怎样编稿、写稿的,这很有好处。如果我们的编辑、记者都能像这位校对一样,认真、仔细、负责地对待每一篇稿件,不把“虱子”都交给校对去“捉”,那么,报刊上的差错一定能防止和减少。  相似文献   

9.
一家全国性大报,在报道福建田举办妈祖文化节的消息中,原将“妈祖”误写为“马祖”,被总编值夜班的同志在最后把关审查中现,避免了差错见诸报端。可称道的是,该报相关部门对次未见于报端的差错也给予严肃理,要求写该稿的记者严肃对待,真检查;并要求记者站、编辑组汲教训。这样做决非小题大做,驻福记者站记者在采写当地郑重举办祖文化节的稿子,竟然把“妈祖”成“马祖”,而记者站在审稿、编辑在编发稿件时,都未发现,这就暴出有关记者和编辑的责任意识、范意识和把关能力等方面出现了题。对此很有必要引起重视,引以戒。记者、编辑对写稿、编稿…  相似文献   

10.
最近,《南通日报》开展以消灭版面差错为重点的提高报纸质量的系列活动,收到良好效果。他们的具体措施有4条:一是夜班值班总编和校对人员每天将版面质量情况反馈给编辑、记者,并选  相似文献   

11.
随着电脑的 迅速普及,许多报 社都相继建立了 局域网,实现了编 辑部采编工作网 络化,采编人员在 网上写作、编辑、 签发稿件。这样一 来,新闻校对工作 就发生了质的变 化。由于校样与原 稿合二为一,校对 工作的参照物已 不复存在,校对的 定义也要改写。网 络时代,校对工作 何去何从? 我们认为,应 该因势利导,转变 新闻校对职能,增 强校对工作的编 辑属性,使其朝校 对编辑的方向发 展。这样既有利于 构筑完整的新闻 编辑体系,又促进 校对职能的提升, 使报纸的出版工 作更加科学、有 序。这种看法是否站得住脚,本文将作简要探…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把总编当作直接的把关人,各部室主任协助把关,编辑不过是当“二传手”,做些修修改改的工作,谈不上把什么关口.一旦出了漏子,由总编担着,因为他把总关,负总责,具有不可代替性.这显然是一个误区.从信息传播学的角度看,编辑是新闻传播中的“中介”,他一方面要将党和国家以及各级政府部门组织的声音传达给受众,另一方面又要接收来自社会各个层面的民情及受众的反馈信息.编辑实际上就是被传者、传播者、受传者之间的纽带和桥梁,其作用之大,不言而喻.从报纸出版的程序看,先是将读者或通讯员所撰稿件分发到编辑那儿,编辑编好后给部主任过目,再交总编审定,最后由出版部安排上版面.有些县市报的编排环节较为简单一些,实际上就是从编辑到总编,从总编又回到编辑那儿.显而易见,编辑就是信息的第一受众、报纸的“第一读者”,处于报纸宣传的“入口”和“出口”的关键部位,也是把关部位.从县市报的发展现状看,可以说存在不少弊端,违规事件时有发生,重大政治事故也有例子,诸如有偿新闻问题.买卖刊号问题、随意增刊问题、版次混乱问题、广告比重过大问题等等,都有待整改.而大多数报社没有配备专业校对和美术编辑,编辑成为了编稿、画版、校对“三位一体”的角色,许多矛盾交织在一起,使编辑的责任更大  相似文献   

13.
《今传媒》1997,(3)
编辑在校对中的原稿意识文/雷智勇在学报尤其是自然科学学报的出刊过程中,许多编辑部在校对稿件时先让作者自校,然后再由编辑部进行二校、终校。不少编辑同志在终校尤其是二校时,为图方便省事,往往不再对照原稿校对,而是直接运用“通读校对法”。根据笔者的工作实践...  相似文献   

14.
作为广播电视报的编辑,往往要承担一两个版的写稿、编稿、画版、校对等工作。原因是报纸规模小,人员少,不可能细化到每一项工作都有专人负责。因此,一位编辑一条龙地完成报纸印刷前的多项工作,也就不足为奇了。正因为这样,就编辑而言,既不是专门写稿的记者,也不是专门编稿的编辑;既不是专门画版的画版师,也不是专门校对的校对员。但是,这些工作又必须得做,还必须做好。因此,这样的编辑应该算得上是“复合型编辑”,或者称作“综合办报人”。然而,无论是“复合型编辑”,还是“综合办报人”,都要面对工作内容的不断转换,兴奋点不断调整这样的现…  相似文献   

15.
淮海晚报今年开展了"记者编辑打工月"活动,让新闻从业人员亲身体验社会各行各业的艰辛,以推动队伍建设,抓作风、改文风、出人才、出好稿。活动中,报社总编、各部主任带头,主动自找"打工"岗位。年轻的记者编辑们利用节假日和业余时间,到社会上从最普通、最平常的事做起。如商店服务员、车站检票员、清洁工等,涉及到30多个行业。这项活动增强了记者编辑的社会责任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吴江文 《今传媒》2007,(12):32-33
从严格意义上讲,记者从新闻现场即进入新闻制作工序,记者的写作过程、编辑部门得到记者提供的毛坯,并对这些毛坯进行编辑、甚至重新制作都属于新闻制作工序的一部分.从流程上看,一篇新闻稿件从记者那里传到编辑手中,最后形成新闻产品投放市场,要经过记者、编辑、责任编辑、校对、审读、照排和值班总编等诸多人的劳作.这些人劳动付出的时间、新闻单位为此付出的人员工资以及为保证新闻产品顺利生产进行的设备配套费用,折旧费用都可视为新闻制作成本.  相似文献   

17.
浙江日报自去年一季度起,设置了采编数量、质量排名榜,将每季度采写甲级稿及编辑甲级稿位居前十名的记者、编辑列榜公布。这样做既有利于弘扬正气,鼓励先进,又能在采编人员中形成你追我赶,勤奋工作的良好氛围。 在1996年一、二季度的排名榜上,周咏南、王晓东、吴蒂、张燕、谷伊宁五位记者均二次名列见报甲级稿前十位。对此,本刊记者特采访了这五位记者,请他们联系工作实际,谈谈多出稿、出好稿的体会。现摘录如下:  相似文献   

18.
一位通讯员采写了一篇介绍消费时尚的稿件,投给了当地一家报社。编辑认为稿子符合编辑方针,达到发表水平,便准备采用。不料节外生枝,编上去的稿子在审稿时被分管总编下令撤稿。原来该总编从稿件中发现了“生财”之机,他让广告人员上门去“帮助”稿件中涉及的企业“策划一下”。那家企业经选择,最终没有在该报上做广告,通讯员辛苦采访的稿件也就此夭折。 且不论这位总编这样做是否有变相“有偿新闻”  相似文献   

19.
总编辑写稿与办报泸州日报总编辑章正超当总编不是一份轻松的差事。编稿、审稿、做思想工作、抓编辑部的管理……每天都是“两眼一睁忙到黑灯”。然而,如果总编辑还能抽出时间写稿,那就是一件幸事,因为总编写稿对办报很有好处。首先,总编辑写稿有利于发挥编辑部的凝聚...  相似文献   

20.
去年《新闻战线》第七期上,登了一篇短文,讲的是从事新闻工作最好从校对做起,并认为可以把这做为一条制度坚持下来。文章引用了作家秦牧的《总编辑起于校对》这样一句话作题目,提出这样做的好处有三条,一是有利于学习编辑知识,二是有利于养成严细作风,三是有助于较快熟悉办报的全过程。我是很赞成这个意见的。但是据我所知,一些大学新闻系的学生,到报社后多数都愿意去当记者,主动提出愿意做编辑的可说是寥寥无几。这当然是新闻教育中一个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