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运用场域理论分析教育出版的数字场域构建方式和特征,包括场域边界的资源与技术建设、场域内的资产剥离与并购运动、场域分化中的教育关系变化、出版惯习的全资源体系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文章指出教育出版数字场域的构建逻辑是以内容为基础的跨媒体横向整合、打破行业与地域隔阂、实行主业到非出版业的资本扩张以及完善服务导向型关系网络。这一转型逻辑对于教育出版乃至出版融合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2.
【目的】“00后”群体社交呈现出与亲戚疏离和依赖网络圈子两种并存现象,本研究旨在对这两种现象进行解释与探讨。【方法】主要采用逻辑思辨的方式。在思辨过程中借鉴了现象学的两个“形式结构”分析思路:(1)多样性中的同一性结构;(2)在场与缺席的结构。【结果】网络圈子依赖的原因包括情感寄托、人-网社交个性化、线上社会资本的积累。断亲疏离的原因可概括为:从血缘到趣缘的关系嬗变;亲辈的物理分离;逃离初级人群。从社会转型的角度进行分析,依赖与疏离只是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型过程中年轻世代社会交往的一体两面。【结论】网络世代依赖网络圈子、疏离亲戚圈的行为有其时代性、合理性、同一性。他们远离具有成熟社交规范和稳定性的熟人圈子,投入社交伦理规范尚未建立、具有流动性的网络圈子,又必然伴生一系列风险,值得进一步关注。  相似文献   

3.
李敬 《新闻记者》2024,(3):68-82
网络事件的研究需要在技术更新的时代背景下完成理论视野和方法论上的更新,网络事件无论是否从线上延伸到线下,都是社会生成进程的组成部分,它是每一次作为整体的运动,而不是某个静态的、单独的事件“点”。行动者网络理论(ANT)正是这样一种运动的视野,本文选取2022年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插画事件,以ANT的方法探查其内部运动轨迹以及作为“运动结果”的社会生成。在运动观视野下,插画事件不再是某一起舆论热点事件,而是一场历时8年之久,从文化审美开始的、经历多个阶段的变形和转义的一场漫长的“运动”进程。在此进程中,没有抽象、整体性的“情感”或某种“主义”神秘推动事件,只有可探明轨迹的转义行动的具体进程,大众可以不需要作为“领袖”的精英,而是主动、策略地“征召”大V。ANT方法把抽象的“情感”落实为具体的、可描绘的运动部署与策略,通过一次次的“转义”机制实践了事件运动过程“成功”与“失败”的每一次节点。  相似文献   

4.
ChatGPT问世掀起生成式AI研究热潮。本文从复杂性范式出发,依循“是什么-会怎样-应如何”的逻辑分析生成式AI的理解路径。生成式AI是实现传播理性与非理性要素交织的新媒介技术,将内容网络升维成更具开放性的复杂巨系统。从社会影响来看,生成式AI作为智能主体和智能工具,可通过“替代”与“增强”人类脑力的方式,促进人类非理性逻辑与机器理性逻辑交织并深入社会表达之中,使普罗大众得以跨越传播“能力沟”并实现平均水平的智力增强,进一步打破精英宰制的社会并迈入“常人政治”的未来新社会。在治理方面,应摒弃机械控制论思路,以其道德伦理和算法伦理为原则,形成抓大放小的复杂性治理思路。面对未来发展,为避免陷入科林格里奇困境,应沿智能试错方案的思路,允许通过技术小规模试错来厘清发展路径,相关研究也应更关注生成式AI具体应用层的议题。  相似文献   

5.
社会学作为较早探索本土化知识体系的学科,由其肇始的本土化运动引发的论争影响了整个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学者们从知识论、价值论、方法论等视角思考本土化议题,其间夹杂着“普遍主义”“特殊主义”“规范性”“本土性”“科学性”“人文性”等主张,在中国崛起、全球化发展的时空背景下,这些学术主张存在竞合关系。基于社会学本土化论争的观点与学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从中受到的启发有:遵从历史逻辑,加强学科史建设,丰富学科话语资源;遵从实践逻辑,理论关联现实,以中国新闻实践作为目的与方法;遵从知识逻辑,在规范化与本土化间,寻找学术想象力;遵从理论逻辑,在多元普遍视野下寻求中国新闻学的世界贡献;遵从道路逻辑,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走向人民新闻学。  相似文献   

6.
李德复 《传媒》2000,(12):13-14
近年来,有的文化综合类期刊的报告文学、纪实文学为什么越来越水、越来越假、越来越不真实?以至不少读者对某些期刊的“社会写真”、“生活纪实”等栏目产生了怀疑,甚至为此打起一场又一场从笔墨到法庭的官司?这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期刊大发展、期刊市场  相似文献   

7.
网络直播作为一种之于社会的改造性力量,主要通过赋权一般大众而实现.普通用户成为网络主播,实现生产转向,即从传统的"固定内容"生产到作为关系表达的"流动内容"生产.这打破了"内容即资讯"的单一传播理念,带来了内容范式的革新.作为一种时空"拼贴"与"镶嵌"技术,网络直播的核心逻辑是关系搭建,它通过异域时空的同在、拼接与嵌入,使前技术时代"完整的身体"在直播平台中回归、复位,不仅实现现实社会关系的"上网"与重构,还使新型网络社会关系得以组建.同时,拥有完整身体的网络直播通过复现生活场景,成为一种地地道道的"关系型媒介",为情感满足和新媒体经济发展助力.  相似文献   

8.
《新闻界》2018,(3):88-93
作为当下中国重要的社会变量,互联网给传媒产业格局和社会运作方式带来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传统的学术逻辑与业务操作范式已难以有效预测并适应新的媒介发展趋势。本文通过梳理2017中国传媒经济与管理年会上所发表的观点,结合传媒转型瓶颈的讨论,从论证作为一种新的时空场域的互联网"下半场",到辨析新媒介生态中的内容生产变革与传统媒介的应对,技术与人、传媒与社会的关系,再到媒介经济与管理研究现状与进路分析等几个方面,对以数据化、智能化为核心驱动力量的互联网"下半场"的逻辑与进路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9.
吕晓峰 《青年记者》2016,(35):125-126
媒介城市的内涵:作为媒介的城市 媒介城市的形成基于两个前提.一方面,媒介化社会为媒介城市的形成打通了技术和信息通道.随着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进入媒介化时代.媒介化社会是高度依赖技术和技术逻辑的社会形态,技术逻辑的丰富让社会的重要呈现形式——城市,更多地呈现为数据化的实体.另一方面,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空间”贯通了城市、媒介与人的互动关系.新的时代背景,从技术上看是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应用,从政治上看是全球化浪潮下中国经济发展和快速城镇化的社会场景,从学理上看是在城镇化大潮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复杂关系与矛盾冲突.城市、媒介、人都是特定的时空场域,从时间上看,联通过去、现在和未来,从空间上看,既是自然地理空间,也是个体精神空间和社会意义空间.从“空间”角度出发,探索城市与媒介的辩证统一关系,将城市作为媒介纳入媒介学研究视野进行分析研究,是媒介城市研究的突破与创新.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发展到今天,已成为与物质、能量比肩并存的信息生成传导与发生作用的新范式,它极大地激活了个体及其嵌入的关系网络,通过“连接”与“聚合”为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其中绝大多数人是传统意义上的“无权者”)赋权,从而深刻地改变了社会的权力格局,促使我们重新审视社会治理的逻辑.  相似文献   

11.
2009年,3G吵得沸沸扬扬,手机上网越来越普遍,速度越来越快,服务越来越多,在人们享受和畅想3G为生活带来的精彩的时候,2009年年底一场轰轰烈烈的手机“扫黄”运动在全国铺开。全国“拔黄毒、净手机”的行动也达到高潮。这不由得让人们想起了2003年底到2004年由“博客”发起的互联网扫黄运动,当时也正值“博客”刚刚开始,一场由博客网站发起的网络扫黄运动迅速在全国掀起波澜。  相似文献   

12.
曹璞  朱亚希 《国际新闻界》2023,(11):144-162
本文立足媒介化和时间社会学的理论视域,从教育场域切入,聚焦“混合式教学”这一实践,运用焦点小组为主、深度访谈为辅的方法,探究了媒介技术对时间纪律的重构以及由此带来的权力关系变化。研究发现,数字媒介推动“复合时间”的形成,冲击了源于工业时代的时间纪律。为此,教师采用确认教学时段中身体的在场、规定教学活动的时刻与流程、限制数字终端的时间边界等方式修补时间纪律。学生则通过建立时点与事件的虚假关联、构建复合时空等手段尝试驯化时间控制技术。对时间进行详尽、实时的数据化监测与留痕,延续和强化了技术治理的化简逻辑,将时间从多元的主观体验中抽离,进而挑战了时间与自我的深层关系。  相似文献   

13.
苏健威  喻国明 《新闻界》2023,(11):33-43
DAO是一种新兴的社会组织,以“目标”“成员”“智能合约”为关键要素,表现出“分布式”“自治性”“秩序性”等核心特征。DAO兴起于工业文明迈向数字文明之际,在“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的逻辑转化以及社会发展需求从单一化到多元化的时代逻辑巨变下,DAO将成为数字文明时代最基础的社会连接模式和组织形态。这是由于,首先,DAO驱动社会组织单元从机构降解为契约,实现社会组织粒度的进一步细化;其次,DAO深刻匹配了数字文明时代“以人为本”的发展逻辑和社会多元化的发展要求;再次,DAO是使趣缘关系价值生成系统化和组织化的基础设施;最后,DAO所形成的技术信任是圈层化社会整合协同的重要路径。这是社会深度媒介化时代的一个核心概念,正如麦克卢汉所想象的非集中化的“重新部落化”社会,由无数DAO复制、区隔且关联构造的“DAO社会”将成为未来社会构型、社会协同与价值生成的基础范式。  相似文献   

14.
谈社会网络在图书馆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Google、百度等众多强势搜索引擎的冲击下,图书馆作为“信息中心”的地位在减弱,而同时,图书馆在社会网络中的“信息桥梁”作用并未改变.图书馆必须改变服务模式,融入到社会网络中,才能延伸其服务领域.基于这一现实情况,论文简要介绍了社会网络及社会网络与Web2.0、Lib2.0的关系,并分析了社会网络在图书馆中应用的方式及先决因素.  相似文献   

15.
《新闻界》2015,(9):7-12
当前的中国网络行动研究大多聚焦于对网络行动的过程及其机制进行解释,忽略了对意义的诠释性理解。本研究通过引介建构主义视角下网络行动研究的理论框架,提出中国网络行动研究应将社会化媒体视作网络行动和权力关系博弈展开的场域,并从行动场域、行动意义及行动者关系这三个分析维度分别考察社会化媒体这一行动场域内规则、结构、逻辑的动态变迁对网络行动的形塑作用,场域内的多元行动者何以反思性地运用符号资源展开框架建构、话语竞争与意义争夺,何以根据自身在社会化媒体场域内的位置感和力量关系的变迁调整相应的行动策略,这些调整又何以更进一步重构变动不居的行动者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随着ChatGPT的普适性渗透,人与智能机器(技术)的关系正在发生新的变化。以新一代人工智能ChatGPT为叙述焦点,探讨人机关系的变革逻辑是本文的主要目的。【方法】文章通过案例分析、现象诠释等方法,深度解析ChatGPT的主要特征及其触发的变革逻辑问题。【结果】作为人工智能的“类人化”升级版,ChatGPT引发了人机关系变革,主要经由协作逻辑、互动逻辑、会话逻辑、融合逻辑的嬗变过程进行体现,其中,协作逻辑经历了从“智能辅助”到“全能代理”的变化、互动逻辑从“单项控制”走向“平等对话”、会话逻辑从“机器语言”转向“情感话语”、共生逻辑从“人机融合”迈向“互为延伸”。【结论】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强力渗透下,人与智能机器的关系已超越了单纯的“使用关系”框架,而是在高度嵌入与深度黏合中被重构,以此形塑出人类的媒介化交往想象。  相似文献   

17.
徐辰烨  彭兰 《新闻界》2023,(4):34-46
赛博格的产生、发展与技术物有着密切的关联。随着越来越多与人形成紧密关系的技术物的出现,“赛博格”得以从军事、医疗和文艺创作领域进入日常生活中,促使交往主体从“人”向“赛博格”转变。笔者立足于耳机这一具体的技术物,试图揭示出技术物作为交往主体转变的重要因素,如何对人们的日常交往行为产生影响。研究发现,当技术物作为交互对象时,能够对空间进行改造,并让人们获得一种全新的存在方式——“半在场”或“半缺席”;在人际交流中,技术物能够增加交往中的边界,以自身的媒介技术逻辑影响交往行为;而当其作为“赛博格”身体的一部分时,技术物则能够起到展示姿态和反映关系的作用,赛博格的身体得以凸显。  相似文献   

18.
《新闻界》2015,(21):4-10
新媒体的应用与社会运动机制的关联,是当代传播与社会研究的重要议题。本文尝试以新媒体场域为研究视角,并以近年来全球范围的大规模社会运动为出发点,探究新媒体场域的力量如何影响社会运动的动员结构。本研究讨论社会运动的参与者在新媒体场域的实践逻辑,以此来描绘新媒体与社会运动动员结构如何相互影响,希冀能够藉此解释新媒体时代社会运动的动员结构,并对社会运动动员结构可能出现的转变——如何从集体性行动转向连结性行动,做出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19.
在以“资本逻辑”为本质特征的当代社会,商业广告问题频发是“道德伦理”向“资本宰制”俯首称臣的必然结果,与其批判资本与生俱来的逐利性,不如从道德底线、社会资本及公众监督的道德义务等方面,发动针对问题商业广告的道德自强运动,在减少问题商业广告的基础上,实现资本与道德关系的相对均衡.  相似文献   

20.
“场域”是布尔迪厄社会学中的一个关键的空间隐喻,即“位置之间客观关系的网络或图式”。在2009年新疆“7·5”事件的报道过程中,国内媒体积极构建社会舆论的过程可以被看做是对国内媒体进行整合,与国外媒体进行斗争的过程。其间反映出的真实信息与虚假信息、国内媒体与国外媒体以及正面舆论与负面舆论之间的斗争对抗,其实映射出了一种社会权力的结构关系,而这恰恰是布尔迪厄“场域”概念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