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袁珂 《中国传媒科技》2012,(22):210-211
从日常生活的各类“迷”现象入手,浅析媒介对“迷”的形成影响,分析“媒介迷”的特征,探讨对“媒介迷”的正确引导,以及“迷文化”的升华作用.“媒介迷”是特殊的受众群体,该集合有着正负双重功能,善用“媒介迷”,是“迷文化”带给我们的启迪.  相似文献   

2.
李莹 《新闻世界》2009,(11):120-121
“媒介迷”现象,因其出现的无法预料和不期而至,成为受众研究中最复杂的现象。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迷研究逐渐成为欧美传播学受众研究的主体。近年来,我国学者也开始对这一现象进行研究和探索。本文试图通过对2007年“突迷”现象的分析和研究,浅析媒介迷的特性和形成要素,并思考如何正确看待媒介迷。  相似文献   

3.
杨丽娟的疯狂追星行为已经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地步,有人认为是心理疾病导致,有人指责媒体推波助澜。本文从媒介迷的成因探讨媒介迷病态化发展过程中媒介应负有的责任,以及构建媒介伦理规范体系和价值观念体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王强 《青年记者》2016,(36):36-37
电视迷群的价值认同是一种目标,更是一种过程,是迷群成员从浅层认知到深层认同的一个提升进程.电视迷群的价值认同所表现出的迷群对某类文本的偏好以及后续持久的参与性使用行为,为文本制作者即电视媒介提供了具有参照意义的指向作用,由此形成了其与媒介影响力之间的微妙关系.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热播电视剧<潜伏>为研究对象,试图在如下几个层面解读<潜伏>热播的现象及机制:一、<潜伏>电视剧热播与网络社区迷群体之间的相互推动和促销作用;二、<潜伏>网络迷群体构建的二级文本;三、迷群体在新的传播语境下解读文本所呈现的符号转译机制.笔者认为,在新技术媒介环境下,网络迷群体对传统媒介文本诸如电视剧的传播与接受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和影响.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创新扩散过程;新型受众在传播过程中,不断地介入原始文本的二级文本的再生产和再消费过程,在此过程中,展现了迷群体强大的符号转译能力,将特定语境中的文本符号经过意识形态祛除、语境接合、情感游戏等多种方式转化成现实语境更易接受的文化符号,从而促成文本的广泛传播.  相似文献   

6.
谭文若 《新闻界》2012,(17):39-42
网络群体已成为现代人媒介生存中的重要形态之一,是网络受众在媒介使用中不断构建自我的身份认同的结果。以迷群为例,迷成员在网络虚拟的社会环境中通过理想自我和群体肯定的统一、通过情感的投射和共鸣、通过区别性和差异化的表达主动寻求着自我认同的建构。  相似文献   

7.
新技术的应用发展,改变了以往单向线性的传播模式和传受关系,媒介内容生产与消费两端的对立逐渐消失,一种以分享、参与、串连与自我呈现为特色的媒介文化正在显现.这种文化将媒介消费的经验转化为新文本,乃至新文化和新社群的生产.梳理弹幕视频网站的发展轨迹,从迷群的聚集、关系的建立到用户自主生产内容、参与社区建立,暗含了参与式文化的发展轨迹,也是亚文化视角下参与式文化的独特实践.较之于传统的媒介传播形式,受众有了更多民主参与的可能性,然而距离实现真正的完全的"参与"仍然有非常遥远的一段距离.  相似文献   

8.
著名传播学者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即人的延伸",在动漫传播的过程中,传播媒介的发展延伸了人们感知动漫的能力。漫迷接触漫画的主要形式经历了由纸质媒介到电视媒介再到互联网的变化。21世纪是信息时代,互联网不仅给漫迷提供了海量的动漫信息,也给动漫提供了高效便捷的传播渠道,而动漫在互联网的传播模式从一开始杂乱无章的动漫网站、动漫论坛传播,发展为依靠社会性媒体进行传播。本文从动漫传播的背景出发,通过分析动漫在社交网络的传播模式,着重分析动漫信息在新浪微博这一社交媒介的传播模式,阐述动漫文化在社交网络上的流行趋势。  相似文献   

9.
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剧受众的收视需求和收视行为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在媒介技术的赋能下,年轻一代观众不再满足于像父辈那样的观看方式:家庭场景下"守候"电视剧,而是将观看电视剧与自己的交往需求、"迷"文化带动下的表达欲、作为"播散者"进行主动分享,以及潜意识中对颠覆文化霸权的朦胧渴望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全新的电视剧观看景观.  相似文献   

10.
2007年中国大陆受众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华 《新闻传播》2008,(4):26-30
2007年中国大陆受众研究得到极大发展。受众研究视野开阔、层次丰富,涉及多种媒介视野、不同人物身份、受众心理以及受众研究理论:在研究方法上,十分重视调研,兼顾文本内容分析同时强调跨学科性;受众研究的新鲜点频出,体现为媒介受众批判意识的建构、媒介素养研究的发展以及“迷”理论研究的肇始。  相似文献   

11.
陈琰  高智阳 《传媒观察》2024,(3):102-109
根据苏珊·桑塔格的迷影理论,早期的电影迷恋将观影仪式化,是对观影行为本身的迷恋,最初的电影批评也是在电影迷恋的氛围中成长起来的;数字时代的来临让电影批评和网络接轨,并显露出社群化、精英化的“后迷影”特征;而如今,由于电影审美趣味和观看方式的变迁,网络影评总体呈现出一种“再媒介化”的趋向,以传统迷影和后迷影为代表的“电影迷恋”已经转化为大众狂欢式的“符号迷恋”。  相似文献   

12.
土味文化进入大众文化视野,近期的"脚艺人"又引发了一场模仿热潮。其盛行原因与短视频的传播特性、媒介为大众赋权、互动仪式密切相关,充当大众的解压阀,有一定积极作用。然而"脚艺人"本质是土味短视频文化的无意义迷因,土味视频景观诱发了媒介内爆,模仿式迷因促使大众狂欢,这样的土味文化转向畸形审丑的审美,在文化工业的利润驱动下迫使传播语态下沉,暗含着众多负面效应,因此呼吁理性回归和主流文化严肃性建构尤为重要,规制土味视频文化的乱象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3.
高紫晗 《视听》2023,(4):117-120
消费社会与媒介化社会发展的双重趋势,使球鞋从“实用至上”的商品逐渐演变为具有独特含义的文化符号。本文以网络社区的球鞋文化迷群为研究对象,探讨球鞋文化迷群的生成逻辑及其媒介传播实践。研究发现,球鞋文化在被消费主义浪潮裹挟向前的进程中,不断融入新的文化元素,实现了后亚文化意义上风格的横向扩展,并随着消费的情感转向实现文化资本与商业资本更加深入的融合,使得边缘化的球鞋文化在资本的推动下不断走进大众的视野。  相似文献   

14.
微博时代的粉丝传播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近两年随着微博的风靡,一个互联网全民微博时代正式来临。在这场微博信息狂潮中,作为媒介迷的传统粉丝意义被改写,同时也呈现出了新的特点。本文从"微信息"、"微距离"和"微革命"这三个层次来展现粉丝们在微博中的新形态,以及他们在这一新的媒介格局中所展现的自我、人际与大众传播。从而揭示出隐藏在一新传播格局背后的社会生态变革。  相似文献   

15.
电视剧作为媒介产品,已经占据荧屏的半壁江山。本文主要从"使用与满足"理论出发,分析当下电视机在农村普及之后,农民在对电视节目的选择上主要集中在电视剧领域的这一现象,了解农村"电视剧迷"众多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以一个女性角色迷群——"艾琳·艾德勒"迷群为研究切入点,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解析她们的理想自我和性别诉求.研究结果显示,"艾琳·艾德勒"迷群的形成是基于迷群内部成员对电视剧的意义建构,并且坚持迷群内的文本阐释规则.她们心目中的理想自我是成为一个智慧、独立的女性,凸显了这一群体的女性独立意识,并且她们的性别关系诉求是一种在互相超越的过程中维持的势均力敌的性别平等.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以来,随着电影、电视成为影响社会生活的"媒介",中国也步入了视觉文化时代.于是,影视文化和社会文化具有了事实上的同构性:影视文化参与绘制"文化地形图",社会文化也以影视为舞台展现其"绮丽诡异".具体而言,新时期影视文化呈现出了哪些变化?戴什么眼镜才能望穿这些迷障?当前的影视批评缺少了什么?以上便是陈旭光在《影像当代中国:艺术批评与文化研究》一书中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袁子茗 《新闻传播》2022,(11):17-19
本文以媒介环境学的视角,通过哈利·波特IP传播媒介的代际变迁,探究不同代际之间粉丝群体特征与差异,并具体分析在哈利·波特IP的媒介变迁过程中新环境对粉丝群体和原始文本的影响,最后对哈利·波特IP在未来的创新与发展提出一点建议,对IP未来的粉丝走势在调查数据的基础上进行预测。本文的研究方法有:深度访谈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访谈对象分别为以原著、电影、游戏为媒介接触IP的粉丝;回收有效问卷84份;运用观察法,从身边亲友在日常生活中“粉丝”身份的特征与表达方式入手,探究IP对中国社会与流行文化的影响。本文的研究亮点在于以媒介而非年龄的传统模式划分粉丝的代际。笔者将IP的传播媒介划分为三个阶段:纸质媒介阶段、视听媒介阶段、在虚拟世界(游戏)与现实生活中的建构阶段,通过分析得出:不同媒介接触的“哈迷”对自己在粉丝社群中的定位不同;新媒介环境对粉丝群体和原始文本的影响需一分为二地看待;IP未来的发展总体呈上升走势,将在一段时间内持续繁荣。  相似文献   

19.
现代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人们的时间、金钱和注意力变得越来越稀缺.当我们感慨于自己的时间、金钱、注意力不够用时,却发现有很多超女"迷"(fans),却可以为了他们所迷的"超级女声"争分夺秒、省吃俭用、无视其他的一切.节目一开播、明星一露面,"迷"们就会迫不及待、一拥而上.这背后仿佛有一种魔力,在无声无息中影响人们的潜意识,撩拨我们的神经.这种魔力就是FANS营销的魅力.  相似文献   

20.
随着同人文化的快速发展,青少年同人迷群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亚文化群体.同人迷群是具有创造能力的群体,他们对原有的信息进行重新编码,获得新的意义.由同人迷群二次创作的内容生产不仅构成了新的话语体系,还与价值观认同之间有着必然联系,榜样人物的生产会引导迷群的精神模仿,多形式的话语生产在意义传播之中又强化了认同.研究发现,同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