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异地采访,是跨越省界到一个你不熟悉的环境里,存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指定的采访任务,那么,如何能够突破时间的有限性和空间的陌生性,最大限度地完成好采访任务,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客观问题。  相似文献   

2.
何瑶 《新闻传播》2010,(1):68-70
隐性采访是近年来新闻报道中争议点最多的一种采访方式,有人赞成,有人反对,有些持中立态度并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为什么褒贬不一,这是因为隐性采访中存在着几对矛盾,到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说法,矛盾解决不了,争议自然会存在。本文的重点,并不是探讨隐性采访这种形式本身有没有存在的必要,而是直接关注隐性采访存在的争议焦点到底是什么。文章将对近年来隐性采访存在的争议焦点进行总结归纳,从法律角度、新闻角度和道德角度三个方面来分析,在争议和压力中,在利弊的权衡中,隐性采访应该何去何从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目前中国新闻界,由于受众阅读期待和追求报道真实性的驱动,隐性采访有愈演愈烈之势,甚至成为某些媒体的“镇山之宝”。记自然是满心欢喜,而学院派的研究则从权利与义务的对等、隐私权的保护和诸种利益之间的平衡等因素出发,提出对隐性采访应该加以若干限制,隐性采访应该有自己的实施底线和应遵从的原则,但同时也提出:对于在公开场合中活动的人可以使用隐性采访这种采获新闻信息的方式。  相似文献   

4.
关于隐性采访的合法性问题,世界各国的认识程度与法律规范各不相同,但大都涉及个人隐私权,因为隐私权是隐性采访最常见的侵权客体,实践中隐性采访的隐私权界限也最难把握。在此,我们仅就中美有关隐性采访与隐私权的新闻法制作点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5.
李浩然 《新闻世界》2013,(10):219-220
隐性采访在新闻界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采访手段,但是隐性采访本身存在着许多伦理悖论。在新闻职业道德与社会道德,甚至是国家法律之间,新闻工作者该何去何从?如何衡量隐性采访的利弊?在隐性采访时又应当坚守何种原则?本文将对以上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随性采访就是记者不暴露真实身份和采访意图,以偷拍偷录等隐蔽手段对人物事件进行的采访。在长期采访实践中,笔者对隐性采访有一些体会,现就隐性采访的优势与容易产生的负面影响谈一些个人的浅见。  相似文献   

7.
一、坚持真实性原则 在进行批评性报道时,记者常常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阻碍,即使是对方愿意接受采访,面对镜头也总是遮遮掩掩,很难保证事实的真实性。而通过隐性采访,记者往往可以获得其他采访手段难以获取的新闻事实,给受众以最大程度的“可信性”。这是由隐性采访的不公开性决定的。由于隐性采访具有不公开采访身份、不公开采访目的、不公开采访手段的特点,就不会对采访对象产生一种心理压  相似文献   

8.
论文缩微     
隐性采访法律意识和道德约束杜方文在《新闻实践》第9期上撰文说,法律赋予新闻工作者采访的权利,但新闻采访井不是可以超越法律的特权。那种认为隐性采访的目的是实施舆论监督,对象大多是各种腐败现象,因而可以“不择手段”的想法,是古老的“以恶对恶”观念的余孽,只能说明我们有些新闻同行,头脑里缺少现代的法治意识。隐性采访不同于公开的显性采访。由于隐性采访常常是在被访者不知情、无任何防备、缺少自我保护的情况下进行的,因而对记者的道德素质是一个很大的考验,要求记者具有很高的道德水准和社会责任感。记者在进行隐性采…  相似文献   

9.
隐性采访与策划新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性采访,是记者采用非记者身份收集新闻材料的一种采访方式。通过对近年来大量隐性采访案例的分析,笔者发现“策划新闻”这一现象在其中占有较大的比例。隐性采访究竟如何策划新闻,隐性采访与策划新闻之间是否存在着一定的必然联系,记者在隐性采访中如何规避策划新闻的误区?下面,笔者试对这些问题进行一番探讨。  相似文献   

10.
隐性采访是指不公开记者身份或公开记者身份但不道出真实采访意图的一种比较特殊的新闻采访形式,常被人称为暗访,它是与显性采访相对而言的。考察记者暗访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作为一种采访手段,它是新闻史上激烈的报业竞争所催生的。隐性采访近年来被新闻媒体广泛采用,但随之而来的是滥用隐性采访、侵犯被采访对象的合法权益、违反记者职业道德的事件时有发生。同时,隐性采访在理论上也始终处于一种法律和伦理的悖论、记者的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的悖论之中。隐性采访所引起的法律问题和道德问题、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冲突与平衡、准公权和私…  相似文献   

11.
电视隐性采访探究王旭东词典里说,隐性采访"相对于'显性采访'(公开表明记者身份与采访目的)而言,指由于特殊原因而不公开记者身份或不申明采访目的的采访活动"。①由于隐性采访往往能获得意外的新闻素材,了解到公开记者身份所不能得到的真实情况,从而写出关系人...  相似文献   

12.
电视隐性采访及其意义   1.对电视隐性采访的理解.   电视隐性采访也被称为秘密采访、暗访、“偷拍偷录“.它作为一个新闻概念,目前还没有一个准确和公认的界定,这里我们姑且参考中国记协在最近召开的第二届“新闻与法“研讨会上提出的概念:指电视新闻记者以完全或者部分不公开身份、不公开采访工具或设备、不公开采访意图的方法进行新闻采集的一种方式.   ……  相似文献   

13.
电视隐性采访及其意义 1.对电视隐性采访的理解. 电视隐性采访也被称为秘密采访、暗访、"偷拍偷录".它作为一个新闻概念,目前还没有一个准确和公认的界定,这里我们姑且参考中国记协在最近召开的第二届"新闻与法"研讨会上提出的概念:指电视新闻记者以完全或者部分不公开身份、不公开采访工具或设备、不公开采访意图的方法进行新闻采集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14.
隐性采访的合法性及其法律保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关于隐性采访的合法性问题 隐性采访,在新闻界通用的定义是:不公开记者身份、或公开记者身份但不道出真实采访意图的采访。我们姑且用这种概念的界定为基础,来研究隐性采访的合法性问题。 可以肯定地说,在我国目前的国家立法中,对于隐性采访是没有成文规定的。在现实中,新闻媒体对于一些通过正常采访无法得到的新闻素材,运用隐性采访的手段,全面、真实地了解事实真相,满足了广大民众知悉社会真实情况的要求,受到各界的欢迎。当然,用这种方法采制的新闻公开发表后,有时也会引起纠纷。因此,在法律上究竟应当怎样看待隐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多个侧面对隐性采访进行了全面的剖析,对电视新闻隐性采访的是与非进行了辩证的论述,并进一步以电视新闻隐性采访的真实性问题为切入点.研究和揭示隐性采访在我国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使用误区.拟对电视新闻隐性采访的实践活动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6.
论隐性采访     
隐性采访作为舆论监督的手段之一,被广大媒体普遍采用,但其隐瞒身份和采访意图的做法,使人们越来越多地从道德伦理角度质疑它的合理性,同时由于法律没有对其作出明确规定,使隐性采访常处于掌声和呵斥的尴尬境地。笔者认为,隐性采访本身并不存在正当与否的问题,关键是采用它的主体如何把握它,把握好了,隐性采访可以成为舆论监督的利器,把握不好,就会变成新闻侵权的祸首。一一般认为适用隐性采访的“特殊情况”有三:1.有时采访先进单位或先进人物,为了掌握真实情况,或是消除采访对象的紧张心理;2.进行揭露性或批评性报道,为了防止对方隐瞒真相…  相似文献   

17.
电视隐性采访的负面传播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智慧 《传媒观察》2005,(10):49-50
目前,学术界和新闻界一般都认为我国现代意义上的隐性采访出现在1994年前后,即《焦点访谈》等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相继开播之时。十多年时间里,隐性采访被新闻媒体广泛采用,其作用在中央电视台及地方电视台的新闻评论类节目特别是批评性报道中发挥得淋漓尽致。2001年央视2套“3·15”特别节目的宣传口号便是:兵分五路,万里暗访(隐性采访)。一直以来,学术界对隐性采访的讨论较多地集中在其法律适用问题上,笔者尝试阐述一下电视新闻实践中由于应用隐性采访而产生的负面传播效果,并就此呼吁“透明采访”在电视新闻制作的回归。隐性采访可造成传播…  相似文献   

18.
论"隐性采访"中的道德与法律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时下,“隐性采访”成为新闻记者挖掘深度新闻的常用手法。对于新闻媒体和记者来说,采用此类方法是无可厚非的,它能使记者获取正面采访得不到的信息和材料,增强了新闻的真实感、现场感。然而,在法制日益健全,权利界限越来越明确的今天,“隐性采访”稍有不慎就会带来职业道德上的问题,也可能会引起法律上的纠纷。如何把握隐性采访的道德与法律界限,是新闻记者时刻要注意的问题。 一、“隐性采访”的含义及法律思考 “隐性采访”是新闻记者在进行采访活动中不通报自己的真实身份和工作目的,借助采访工具(照像机、录像机、录音机等)…  相似文献   

19.
曹东 《记者摇篮》2004,(4):12-12,16
隐性采访是法制新闻报道必不可缺的一种采访方式,这是由于法制新闻的特殊性所决定的。所谓隐性采访,也称暗访.是指新闻记者以部分或者完全不公开自己职业身份、不公开自己的采访工具或者设备、不公开自己的采访意图的方式所进行的新闻采集活动。隐性采访既是新闻采访的需要,也是法律所允许的.但它又确实存在侵害公民隐私权  相似文献   

20.
随着舆论监督的逐渐深入,随着新闻竞争的加剧,记者采访的方式出现了多样化的格局。除了显性采访(即亮证,公开记者身份)外,隐性采访越来越为记者所倚重,并成为调查性、批评性、揭露性报道等舆论监督行为的主要采访方式。 隐性采访的长处这里不表述,其隐含的风险,不得不向同行们提醒。因为隐性采访涉及很多法律问题、新闻职业道德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对待,慎重其事。 一、以什么身份采访 任何记者首先是作为一个自然人、一个公民而存在,具有在法律上的任何民事行为能力。凡一个公民所享有的法定权利,他都可以行使。警察为了侦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