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初三化学“绪言课”是初中化学的启蒙课、导向课.能否将该部分内容教“活”,使相关内容吸引住学生,引起学生共鸣,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是非常重要的.笔者认为,教“绪言课”时,将课文中的演示实验变成学生分组实验,可以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
在上高中《生物》中的“高等动物的神经调节”这节课时,我们发现知识点较密集,课容量较大,并且“脊髓的反射功能”是本节课的重点,“条件反射的建立”既是重点,又是难点。这部分内容在旧教材中是用3课时完成的,而新教材是集中在1课时完成的。如何既完成教学任务,又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做了一点尝试。下面就针对这节课中的“实验”的设置谈谈我们的体会。一、“股跳反射”实验——导入新课一节教学效果良好的课,关键是在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都要牢牢地吸引住学生。这节课我们设计了一个让每位学生都能亲自动手做的简易实验来导入…  相似文献   

3.
微课是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探究性学习和实验研究对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动手能力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本文以“校园托利拆利实验”为案例进行研究,提出“实验探究型”微课的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4.
运用实验突破语文教学难点阳新实验小学程春梅(435200)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一部分课文内容涉及“自然科学知识”的内容.如“捞铁牛”一课就有浮力的知识,“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一课涉及力学知识,‘“回声”一课就有振动、声学知识等等。学生对这类课文里的“自然科...  相似文献   

5.
小学自然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课程,教学内容中安排了许许多多的实验,不少课文可以选定为“实验型课”,如《水的蒸发和沸腾》等。根据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形式与程度,实验型课又可分为“演示实验型”、“学生实验型”、和“课外实验型”三种。和其它课型一样,实验型课也遵循着一些基本的教学原则,有它特定的教学模式和结构。原则之一就是实验型课的教学  相似文献   

6.
王颖 《天津教育》2014,(2):50-51
本节课是一节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内容是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分类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分类问题。“分类”知识的学习过程并非是现成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过程,而是一种思维的形成及能力的培养过程,需要学生在“做”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中积淀。由于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动手摆物品动作慢,有意注意时间短,容易产生课堂秩序混乱,造成课容量明显减小。那么,如何有效地联系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做”的数学学习环境?  相似文献   

7.
“实验答疑课”是通过化学实验来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问的课型。下面举例说明: 一、引导学生抓物质变化的实质,防止心理“负迁移”作用。  相似文献   

8.
为了避免在复习课上单纯的“炒冷饭”,帮助学生突破初中几何综合问题,提高复习课的学习效率,通过对“一图一题一课”的初中几何复习课例实践探究,得到“一图一题一课”的高效教学策略是:通过问题引领,帮助学生系统构建知识体系;通过类比迁移,发展学生“四能”;通过构建模型,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9.
“质疑导学法”实验简介浙江嵊县实验小学钱新友,佘月轩一、实施“质疑导学法”课型的操作程序实施“质疑导学法”课型的操作程序是“预习─—质疑─—择疑─—解疑”。这里的“预习”与一般的预习方法基本相同,只是要求学生适当倾斜于“质疑”。考虑“读这篇(段)课文...  相似文献   

10.
在“钠”一节的教学中,我试验改变过去那种“讲解加演示实验”而采取“探索性实验加讨论”的方法,引导学生去“发现”钠的性质. 课前不要求学生预习,课上,每人一套仪器试剂及一份“实验内容与程序要求”,首先向同学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强调人人动手,认真实验,并立即如实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内容与程序要  相似文献   

11.
2006年,江苏省如皋市教研室组织了一次化学新课本评优课活动,其中的一个课题是“酸碱指示剂的探究”。课本设计了一组“演示实验”和一个“学生活动与探究”,在按课本进行教学设计和实验准备时,我发现“学生活动与探究”的设计与操作并不难,但按课本设计找到合适的制取酸碱指示剂的花瓣和果实却成了问题。  相似文献   

12.
本课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鄂教版)一年级上册。课是一首儿歌,语言简洁,生动形象,读起来朗朗上口,符合低年级小学生活泼的个性。通过“前、后、左、右”,描绘了影子与太阳光的关系;通过“小黑狗”、“好朋友”、“我走他也走”、“我拍手他也拍手”,描绘了影子和人形影不离的特点。生动的语言既让学生觉得学有兴趣,又形象地了解了有关影子的一些现象。识字与正确流利地朗读课、背诵课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有关影子的一些有趣现象,激发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是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中,教师先组织学生猜谜,激趣导人新课。然后学“子”字,教读“影子”及生活中带“子”字的词语,接下来揭示课题。在引导学生自己试读课,圈画、自学生字之后,展开了以下的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13.
“电子课学生实验包”构想与实践东北电力学院解中秀数字电子技术基础是一门工程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技术基础课,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验能力、设计能力,即从事科学研究和工程师初步能力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为了进一步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给学生创造更多...  相似文献   

14.
主体性教学是研究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在教学活动中“教”与“学”的互动对学生数学能力促进作用的教学模式。下面的教学片段是我为实验老师备的一节主体性教学的课.在教学中实验教师出色地发挥,较成功地上了一节主体性教学的研究课。现在我把教学片段写出来让大家借鉴。  相似文献   

15.
在信息化时代,要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微课正是教育信息化应用的重要载体,实验能力是学生必备的学科核心素养,网络平台上的微课资源种类繁多,但实验指导类微课较少,探索拓展性实验微课模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相结合,构建“4+3”拓展实验微课模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探究能力,推动教育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16.
秦晓明 《甘肃教育》2011,(18):52-52
实验探究课在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给学生提供了动手的机会。学生通过动手实验探究.能体会到“发现”和“收获成功”的快乐。对实验探究课来说.关键不在于形式。而在于体现探究的本质特征。在实验探究教学中应力图体现如下原则:  相似文献   

17.
学校承担的“语文课内外结合,发展语文能力研究”教改实验的研究课题,自2000年下学期在各年级开始实施以来,实验道路虽然曲折,但其收获还是令人欣慰的。我们初步探索出“课内外结合”语文教学的原则和方法,就是要坚持“生命语文”、“生活语文”的原则,立足课内,拓展课外,以生活为联结点,以生命为归宿,多让学生“感”,重教学生“悟”,激活学生“现”。现将具体实验工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在讲读课教学中,有一种危机感,就是普遍存在着忽视读书的倾向。一是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把讲读课上成了“讲听课”;二是教师的繁琐提问和学生欠思索的回答,把讲读课上成了“问答课”;三是脱离语言文字,讲故事情节,讲科学知识,把讲读课上成“评书课”、“常识课”。  相似文献   

19.
教科版《科学》三(下)第6单元第2课是《热胀冷缩》。教材第一课时设计的实验只是让学生探究液体受热体积增大.受冷体积缩小。若按照教材设计的实验开展教学,学生虽然了解了液体受热后体积增大、受冷后体积缩小这一科学现象,但也有许多学生普遍认为水受热后体积膨胀了。就是水多了,重量会增加;受冷后,体积缩小了,就是水少了,重量也会变轻。也就是说,通过围绕“热胀冷缩”这个“具体概念”展开教学,在学生的头脑中容易形成“热多冷少”和“热重冷轻”的模糊观念。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本着求真务实的态度,大胆地处理教材.对实验作了改进,把这节课定位成探究“液体受热或受冷时,体积变化.重量不变”的真正的“热胀冷缩”课。[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1 多项设问 这种设问能够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实验中的创造性,容易活跃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兴趣。《蜡烛熄灭了》一课,请学生设计熄灭蜡烛的实验方法,提出“你能有哪些办法把蜡烛熄灭?”一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办法就是吹灭,大多数同学一下子就能想到。然而问题并不是“有什么办法?”而是“有哪些”,“哪”字要求学生回答具体,具体到实验器材,实验方法,“些”字就不只是只讲一种办法了。所以学生思维是非常主动的,不满足一种答案,思维活跃,发散开了,回答时一连讲2、3种的同学居多,想出了:吹灭、摇晃、用书扇、用水浇等。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