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今信息时代,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在受众情况的变化和媒体竞争加剧的新形势下,如何利用科普新闻作品向受众传播先进的科技知识、灌输先进的科学理念,是广播媒体工作者深入研究和探索的问题。在2011年河南省政府新闻奖评选中,洛阳广播电视台选送的广播科普新闻专题节目《寥廓长空话明月》,获得省政府新闻奖(广播电视部分)一等奖。作为作品的主创人员,笔者仅就作品成功的基本要素谈几点肤浅体会。选好题材是作品成功的前提对于科普新闻这类创作体裁来说,新闻的时效性是必需的因素。《寥廓长空话明月》是一件通过介绍月球的一些秘闻  相似文献   

2.
重视科普教育 ,创作更多更优秀的科普作品 ,扩展孩子们的视野 ,让他们知道自己将进入一个怎样的世界 ,是少儿科普创作的重要任务。空间物理学家刘振兴说 :“科普作品要有预见性、宏观性 ,让娃娃们对我国的科学体系、下世纪的发展重点有大概的了解。”通过我们的科普作品来提高孩子们的科学意识及科学素质 ,打破科学的神秘感 ,培养孩子们的创新思维 ,开发他们的创造潜力 ,是摆在少儿科普创作者及出版者面前的重大课题。完善科普读物品种结构重视幼儿科普读物出版少儿科普读物的出版情况如何呢?笔者曾对第三届全国优秀科普获奖作品进行过分析…  相似文献   

3.
在报刊常见到的科普作品有两大类。一是“讲述体”的科普作品;二是“文艺体”的科普作品。这两类文体通常是这样区分的:讲述体包括科学浅谈、科技对话、科技随笔、科技趣谈、科技史话、科技简介等等。文艺体包括科学小品、科学故事、科学小说、科学诗歌、科学曲艺、科学家传记、科学杂谈、科学幻想、科学游记等等。科普作品大体上作点分类是有  相似文献   

4.
科普出版工作者肩负着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的历史使命.优秀的科普作品,可以促进公众更及时、充分地理解科学. 随着公众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的不断提升,关注科普作品的群体不断扩大,然而真正好的科普精品却并不多见.现有的科普作品中,有些选题陈旧,满足不了读者的阅读需求;有些缺乏文采和合理的设计,以填鸭式的知识传输模式,照本宣科地说教;更有甚者,充斥着满纸术语和公众难以理解、搞不清楚的专业内容,让读者望而却步.导致内行人不用看,外行人看不懂或不爱看,是不合格科普作品的通常症状.  相似文献   

5.
现代科普已经从科学普及走向科学传播.作为科学传播的重要文化媒介,科普童书承担着对未来社会公民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的重要使命,是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基于对科学传播过程双向互动性、受众重要作用、走向素养和文化的传播目标、科学传播中对知识认识的变化4个基本特征,在对国际科普童书发展趋势进行分...  相似文献   

6.
融媒体时代,科普主力军转战短视频赛道,科普短视频成长为公众喜闻乐道的科普形式之一。科普短视频消弭了知识分享的时空藩篱,在科学普及过程中举足轻重,研究影响科普短视频传播效果的关键因子有利于科普工作者打造优质科普作品。本研究以“上瘾模型”为理论基础,借助熵权法提出科普短视频传播效果计算公式,运用内容分析法构建科普短视频传播效果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上瘾模型”中触发、行动(用户体验三要素)、投入等维度的部分自变量对科普短视频传播效果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显著意义;酬赏维度的自变量与传播效果之间未见显著影响。因此,充分利用受众的从众心理、加强创作者间的有效合作、平衡科普短视频的公益性与功利性,将有利于短视频科学普及工作的深入开展,进而提升全民科学素质。  相似文献   

7.
谈医学科普作品中存在的不科学问题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郑霄阳医学科普作品担负着把医学科学知识转变为生产力的任务,同时对积累、普及、传播医学科学知识及教育、培养医学人材,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等,也起着重要作用。因此,科学性是医学科普作品的灵...  相似文献   

8.
科普是跨文化的科学传播,旨在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什么是原创性科普,恐怕很难下精确的定义,但是,本土化(中国)原创性是科普原创之核心,倒是没有疑义的.原创性科普作品理应具有创新性,是首创的作品,并且是最初的、原本的科普作品.  相似文献   

9.
电视栏目必须基于目标受众需求,不断创新创优,才能形成自身特色,提升传播效果。办好少儿科普栏目,必须把准确研判少儿需求、生动展示科学常识和充分发挥电视特点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文章从少儿好奇的性格特点和认识特征出发,融深奥的科学于日常的生活之中,通过节目运作过程中的生动案例,深入浅出地展示了《聪明大发现》的栏目策划、创新探索和创作实践,不仅可以让受众更好地认识《聪明大发现》,对于进一步提升少儿科普栏目的整体策划水平,同样具有积极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0.
科普期刊是弘扬科学精神, 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 普及科学知识,促进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有效载体,是科技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普期刊办得如何,作者队伍况状非常重要。然而,目前科普期刊的作者队伍情况并不乐观,科普作品质量不理想,原创作品少、高质量稿件少。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思想上不重视,政策偏颇,影响科普作品创作。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很简单,同样是一个具有一定能力的人,如果把时间和精力花在科研及其论文撰写上,那么加薪、晋职易如反掌,  相似文献   

11.
随着科普宣传工作的开展,科普创作的繁荣,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有的科普报刊为了招徕读者,追求"票房价值",迎合一些读者的低级趣味,没有任何科学根据地编造一些曲折离奇的故事,甚至刊登宣扬鬼神的作品,给科普园地带来了不好的影响,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科普报刊的根本任务是向人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为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服务.科学性是科普作品的灵魂,是科普报  相似文献   

12.
龙亮海 《青年记者》2021,(2):121-122
《科学大众》是我国近代重要的科普期刊,办刊实践深受王天一受众观的影响。王天一注重兼顾刊物内容的政治性和思想性,并用共情传播建立刊物与受众的信任,用通俗性文本引导受众解读,用互动性沟通促进受众参与,从而推动大众科学化。  相似文献   

13.
何志平 《新闻前哨》2004,(10):63-63
科普广播作品和一般科普作品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的可听性。然而,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科普广播作品往往是科学性、知识性有余,可听性不足。努力增加科普广播作品的可听性是科普广播人孜孜以求的目标。增强科普广播作品可听性的方  相似文献   

14.
宣传科学、传播知识是报纸工作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尤其是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当今时代,宣传和传播科学知识就更加重要。因此,如何办好报纸的科普版,已成为改进报纸工作的重要课题之一。谈到科普宣传,至今也许有人仍然存在这样的疑问;科普作品大都反映自然科学题材,它能不能体现一定的思想性呢? 我们知道,见诸报端的科普作品,要能正确地  相似文献   

15.
将科学元素注入文创产品,一定程度上为科普产品的品质提升和市场拓展提供了新思路。科普文创产品连接着科学与受众,为公众汲取科学知识、感悟科学文化提供了新途径。本文基于科普文创产品发展的现状及问题,从感质理论和新4C理论层面提出科普文创产品的设计与传播策略,突破传统文创产品的设计形式和传播方式,为科普文创产品的发展提供多维度创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   

16.
编者按:在我们的印象中,科学是神圣的,也是枯燥的,是远离我们生活的,是少数人每天不得不面对的工作,直到与业界专家深入交流,方知科学原来就在我们身边.我们打电话有科学、吃大豆有科学、天气阴晴同样有科学.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之所以感觉它非常遥远是因为科普离我们太远.为了让科普走进我们的生活,为了让科学散发出生活的美味,我们特邀了关心科普出版的业界专家、学者,来共话科普出版,他们的忧虑、他们的经验、他们的思考或许能为科普出版的明天补上一笔一画.  相似文献   

17.
郑雅馨 《传媒》2016,(8):64-65
求证类科普节目是电视科普节目发展的产物,是一种以实验调查的方式实现科学信息传播,使受众获得事实真相的节目形态.2003年,美国Discovery探索频道推出一档风靡全球的求证类科普节目——《流言终结者》(Myth Busters),也是全球收视率最高的科普节目,其被艾美奖评为“最佳电视科普节目”.  相似文献   

18.
新媒体时代下,可接触到科普的受众群逐渐扩大。从接受效果来看,对大众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普及往往会比自上而下式灌输科学知识收效更佳。"博物杂志"作为微博平台上科普影响力较高的传播主体,其传播路径之异除互动性的提升外,还体现在传者风格的重塑、内容和渠道的选择及对目标受众的把握。  相似文献   

19.
科学技术普及工作是提高全民素质的关键措施,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一代新人的必要措施。它关系到我国21世纪发展的根本性战略性工作。为了适应世纪之交的科普需要,我国科学技术普及工作“九五”计划纲要提出:“出版一批针对不同社会群体的高质量的科普读物,有计划地扶持一批反映现代科学技术,传播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并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科普书刊精品。”这一指导思想,也为广播开创了科普宣传的新局面。 提高新时期广播科普节目质量的关键是创作一批高质量的科普作品。多出作品,出好作品,使广播科普节目再上新台阶,首先必然树立精品意识,以质取胜。强化精品意识是提高科普节目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新媒体的时代特征出发,论述了科普传播与新媒体的天然耦合性,分析存在的问题,结合科普领域,提出科普传播的新思考、新思维,认为科普当善用新媒体平台,注重受众需求,合力打造科学传播新平台,净化媒体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