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三农"问题特别是农村剩余劳动力人口的出路问题是关键,只有针对农村剩余劳动力人口的特点进行切合实际、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技术技能教育,增强他们的就业能力,促进他们向非农业人口的转移,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才能促进新农村的建设。  相似文献   

2.
陈洛 《保定学院学报》2009,22(5):122-124
M型经济发展战略背景下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意义表现为:为农业生产、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提高农业和农村现代化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和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有利于当地的社会稳定与繁荣.  相似文献   

3.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工业化、城市化的必然要求,也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如何实现农村劳动力顺利转移已成为目前我国理论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针对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而非"转移"进入城镇的特点,从社会资本的角度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战后,日本从1950至1975年的短短25年间完成了农业现代化、农村城市化和农业人口非农化转移的过程,主要归功于日本的农民职业教育。在分析日本农民职业教育的特点及经验的基础上转变思维观念,加大政策扶持,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准入制和终身教育,推行"产学研"教学模式,将有利于发展我国农民职业教育,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5.
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提高农村的素质,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功的关键。作者通过深入农村调研,发现益阳市农村职业教育在良好的发展态势下,仍存在着许多困难与问题。本文在剖析现状的基础上、对益阳市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试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制约因素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目前约有2亿剩余劳动力。加快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改变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需要,是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必由之路。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有户籍制度和土地流转制度,乡镇企业和第三产业发展较慢,剩余劳动力自身素质较低且受传统小农思想的影响等。针对这些制约因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城乡统筹多元分流──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思路丁新约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存在和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一个国家在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中必然要经历的过程。正象革命导师列宁所指出的:“商品经济的发展本身就意味着愈来愈多的人口同农业分离,就是说工业...  相似文献   

8.
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方针就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体现在五个方面: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服务;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为提高劳动者素质特别是职业能力服务;为教职员工和学生服务。"以就业为导向"有五大作用:有利于办学目标的确立;有利于科学合理地调整和设置专业;有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有利于开展订单式培养;有利于推行"双证书"制度。  相似文献   

9.
池州市是国家级生态经济示范区,生态环境条件优越,但是,生态敏感区广布,并出现生态脆弱区.在分析池州市生态敏感区分布、发展变化趋势及形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敏感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加强宣传教育与保护管理,提高生态文明意识;帮助生态敏感区发展地方经济,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加大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力度,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充分发挥生态村的示范作用,以生态村镇建设促进生态敏感区的建设;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相似文献   

10.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然而,向何处转移?大、中城市容量有限,农村小城镇不具备条件。我们的选择是大力加强小城镇建设。小城镇是我国城市体系中层次最低,数量最大的群体,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最终载体。因此,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主导产业,突出特色,把小城镇建设成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创业的乐园,生活的家园。  相似文献   

11.
市场化趋向的改革使经济的运行方式由决策集中的计划经济向决策分散的市场经济转型,群众体育设施的公共性必然使政府加大供给量,而市场经济的趋利性和预算约束的硬化也使更多的具有准公共品性质的体育设施向群众有偿的开放,而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也为私人购买更多的体育商品提供了经济支持。对农民体育的正确引导必将增强我国农民的体质,并且发挥体育对农村社会的建构功能,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和新农村的建设。  相似文献   

12.
乡村振兴首先是产业振兴,而产业振兴需要人才振兴.乡村产业快速发展对乡村人才的类型、数量、质量呈现精准化要求,管理型、技术型、文化型、领军型、劳动型人才成为急需.当前乡村吸引人才的有利条件尚未形成,乡村产业发展的人才瓶颈依然严峻.要解决乡村人才队伍建设问题,需要政府担当作为,通过开门引才、兴贤育才、精准用才、拴心留才等路...  相似文献   

13.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需要充分利用农村土地资源,确保农村耕地数量上不减少的同时,充分挖掘闲置农村土地资源的价值。本文通过对贵州毕节地区部分地区农村土地流转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并加以分析,找出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在阳明的文录、公移、告喻、奏折、诗文中,有诸多乡治思想。阳明在庐陵、南赣、汀漳、上杭、丰和、崇义、思田等地平定叛乱、赈济灾民、减免赋税、兴办书院社学、实行保甲制度、制定乡规乡约、推行土官自治、疏通盐法、设立县治等都是其乡治思想的体现,表现为宽猛相济、恩威并重、德法兼施等特点。  相似文献   

15.
伴随快速城市化的乡村聚落的衰落是社会各界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为了缓解这种现状,国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那么,在乡村振兴中如何看待村庄的衰减?如何合理布局村庄和促进乡村振兴呢?日本作为一个城市化高度发达的国家,经历了乡村衰落和町村合并,该历程可能对中国有所启示。分析日本过去近100年不同等级町(镇)村数量变化、人口数量变化、空间分布与变化特征,以及町村聚落变化的影响因素;然后从4个方面探讨日本的经验对中国的启示:1)町村规模越大,在时序上衰落(数量减少)越滞后,但2000年以后(城市化后期阶段)不同规模等级的町村都在减少;2)1980-2015年町村数量减少率由东北向西南递增。其中,减少率最高的区域为濑户内海两侧地区,均高于80%;3)1980-2015年町村人口增长的主要区域分布在都市地区(东京都都市圈、名古屋都市圈、大阪都市圈),且离都市圈越近人口增长率越高;4)城市化快速发展、町村合并及选择性的乡村振兴是导致町村变化的3大原因。  相似文献   

16.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展开,农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然而,我国关于农村养老问题的政策和措施没有得到完全落实,农村养老仍然是新农村建设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分析我国养老事业总体情况,着重对现阶段农村养老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探寻符合我国农村现状的养老模式,为和谐农村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通过实地调研提出,造成河北省中部经济欠发达农村地区涉农信贷供给不足现状主要原因在于市场经济回报低、资金回收风险大、周期长,且现行政策对现有农村信贷企业限制过多,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以下政策建议:政府应放松金融企业准入门槛,加大涉农信贷企业扶持力度,应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农村诚信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8.
研究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分析了乡村振兴视角下农村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的价值。分析认为农村体育服务体系建设有来自党和国家重视发展农村体育事业,助力乡村振兴,具备了服务体系建设的经济基础。建议乡村振兴下农村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可采用建立农村体育发展的政策法规配套政策,实现农村体育发展资金来源多元化与规范化;确保农村体育设施良性运转,提高体育健身指导员队伍整体水平;建立健全体育服务内容体系,全面提升农村体育服务系建设水准等,以期农村体育服务体系的构建更好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  相似文献   

19.
利用中国2001—200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分析农业信贷支持对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结果表明:农业信贷支持对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提高具有正向影响,在控制一系列经济社会因素后,农业信贷支持水平每提高1%,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将提高0.146%;但是,与民生支出和财政支农支出相比,农业信贷支持对农村消费支出的促进作用较小,未能发挥应有作用;此外,我国农业信贷支持对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存在区域差异,对中部地区的影响最强,而对东部地区的影响最弱。提高农业信贷支持对农村居民消费的促进作用,应创新信用模式,丰富农村信贷产品种类;简化贷款流程,提高农村金融整体效率;立足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建立健全农业信贷体系。  相似文献   

20.
新农村建设与农村体育协调发展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文献资料、比较分析、逻辑归纳等研究方法对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发展背景及相关问题进行梳理与探讨.在分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体育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基础上,提出现阶段合理规划场地设施建设、创新民族民间体育、整合体育文化资源、优化体育消费结构等力显新农村全民健身的中国特色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