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互文性文本已经成为播客创作的主流表达形式之一.播客创作者借用传统媒体的影像文本作为新的文本载体。通过对这些影像文本符号的二度创作,完成了对互文性文本符号的重新排列与组合,而在互文性播客文本的再创作中对传统媒体的社会意义则进行了颠覆性的再造,进而实现了表达新的社会意义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张亚堃  张伟超 《传媒》2023,(9):54-56
在技术叠代加速、社会变化加速、生活节奏加速的加速社会里,以播客为代表的听觉文化再度回归。从信息传播效率来看,声音表意对于时间的需求、数字口语的表达冗余、“低效”的去中心化内容分发机制,使播客成为“加速社会”里的“慢”媒介。从技术伦理视角来看,声音的情感陪伴、线性叙述下的意向完整表达、对传受双方的平等赋权,使播客建构的感官世界与意义空间有助于缓解加速社会带给人们的奴役压力。  相似文献   

3.
李玮  刘兴澳 《新闻界》2024,(2):49-61
截屏在人际交往和公共传播中得以广泛流通,取决于行动者对截屏“信以为真”的信念,即截屏的“本真性”。鉴于截屏的本质是“符号文本”,其“本真性”是一种解释结果,本文从传播符号学理论视野切入,将截屏的“本真性”看作“文本”“语境”与“解释者”三者互动作用的产物。首先,文本维度可显见的媒介技术和符号框架,分别以物质隐喻和视觉转喻的方式,使截屏被“感知为真”;其次,语境维度可感知的伴随文本和场合语境,通过互文指涉和语义框定,使截屏被“衍义为真”;最后,解释者维度可调用的个体成长经历和社群文化身份,通过经验接合和情感引导,使截屏被“认同为真”。  相似文献   

4.
许加彪  梁少怡 《当代传播》2023,(3):103-105+112
随着中文播客用户群体规模不断扩大,考察其“以声会友”的社交方式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的议题。本文遵循媒介文化研究路径,通过参与式观察和文本分析法,结合深度访谈内容,试图阐释作为个体交流的中介——中文播客之于在线社交的价值与隐忧。研究发现,虽然中文播客提供的“声音社交”“情感社交”“知识社交”在很大程度上舒缓了用户的疲惫感、孤独感与焦虑感,但“听播客”也会再造焦虑,如何调整是中文播客的难点所在。  相似文献   

5.
网络“虚拟世界”的符号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从符号学角度对比构筑媒介“拟态世界”的不同传播符号特点和功能 ,揭示了网络“虚拟世界”的符号特征和人们信息需求与接受的新特点。认为 :网络“虚拟世界”不仅可以实现多媒体符号的综合利用 ,而且能与感知系统产生互动 ,具有“观念化模拟”的意义 ;文本作为一个符号系统 ,它的主体化、模糊化和形式化 ,增添了“虚拟世界”生动立体、个性化色彩 ,也有助于人们解读其含义。在网络世界中 ,人被赋予符号和符号使用者双重身份 ,成为特殊符号 ,他们的需求系统结构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对意义的理解拉大了差距。文章试给出变化模式 ,并指出了“符号人”特征的两方面含义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各类学术期刊在交流和讨论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话语体系,凝结成以学术论文为文本载体,作者、编辑和读者三位一体的空间联盟。从符号学的角度看,学术期刊是语言符号、视觉活动、空间实践与文化维度相互作用的产物,而学术共同体则是以文本为媒介,并利用符号资源进行的空间话语建构。语言学家认为“话语”是语言与语言使用者的融合,从这个逻辑出发,本文将运用空间理论和社会语言学理论,从文本话语与文本的创作、加工和解读者的维度讨论学术期刊及学术共同体的空间话语体系建构。  相似文献   

7.
金俊 《视听纵横》2006,(2):72-73
在2005年,一项新的网络技术让广播感到了一种压力,也看到了一扇新的门。它就是目前风靡互联网的“播客”。“播客”,是一种“比博客(blog)”更新潮的概念,它使任何人都可以制作声音节目并将其传到互联网与所有人分享,同时也可以选择或订阅别人提供的节目,并下载到M P3播放器中随时收听,“播客”让很多普通人享受到了做广播主持人的感觉,它“的草根”特点,它自由的传播模式,让人们禁不住预测“:播客”将给传统电台带来怎样深刻的革命?一、什么是“播客”“播客”,是英文“Podcast”的音译,是“iPod”(美国苹果公司M P3播放器)“和broadcas…  相似文献   

8.
陈恒  庞爱忠 《新闻窗》2014,(1):63-64
含义,是和字面义相对而言的,它是透过字面义表现出的附加意义。例如,“时装”有“高档服装”的含义,“刻舟求剑”有“拘泥不化”的含义等。赵毅衡教授在《符号学原理与推演》中区别了符号过程中的三种不同“意义”:发送者(意图意义)——符号信息(文本意义)——接收者(解释意义)。应该说,当一个文本脱离了作者进入大众传播后,便不再受作者控制,每一个文本的读者、依据不同的情境进行生产性解读,形成自己的解释意义。含义,就是隐藏在文本意义之后的解释意义。  相似文献   

9.
栾轶玫 《今传媒》2005,(10):14-15
如果说自1920年世界上第一座广播电台KDKA诞生就是技术的产物的话,那么基于网络的“播客(Podcasting)”技术则是广播进化的一个全新转折点。“播客(Podcasting)”是一种新技术,也是一种新兴的传播理念。它可以使“人人皆为(广播)播者”成为可能,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制作  相似文献   

10.
文化的本体意义 从艺术的形象思维和哲学的理性思辨两个角度全面观照一下,就会看出,“文”字的本身含有两层意思:“一”是一个形象化的符号,表示灯具与火苗,或表示太阳刚从地平线上升起,这样,这个符号图式便具有光芒普照、使世界从黑暗走向光明的指归文;是个会意字,指“治理,使天下安宁、稳定”。如此,这个“文”字便具有“用普照世界的太阳一般的思想去治理社会,从而使天下得以安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丁华东  黄琳 《档案与建设》2020,(4):43-46,37
法国历史学家皮埃尔·诺拉主编的三部七卷本的《记忆之场》汇集了众多法国史学家的研究结晶,是当代法国最具影响力的历史著作之一。全书内容涉猎面广泛,颇具启发性,故文章聚焦"记忆之场"这一主旨概念,对皮埃尔·诺拉的档案记忆思想进行剖析和揭示,以期为档案学研究引入新的学术视角。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责权利角度论述了媒体责任、权利与规范之间的一般关系。认为职业规范是由职业责任与权利共同决定的,职业责任与职业权利是促使媒体伦理规范形成和发展一个必然的、永恒的基础和动力。本文认为“完成责任必须用好权利,正确地使用权利是第一位的责任”。具体来说,职业权利=职业权力+职业利益。因此,针对媒体权力部分的规范是为了防止媒体职业权力的异化,对媒体利益的规范是用以保证媒体及记者收益和正当性。  相似文献   

13.
档案资源整合不单是聚集分散的档案实体,整合背后的调控机制饱含权力的色彩。本文从微观结构切入,论证档案确保权力的合法性;在中观空间分析档案资源整合的表象,提出其背后的调控机制是档案资源占有者支配权力的相互作用,并探讨了权力博弈的成因;从宏观视角提出保证权力的正确行使要以保障公民权利为先导和遵循法律的规范。  相似文献   

14.
高校人力资源档案管理的作用绩效、动力来源与建设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人力资源档案主要以教职员工个人为基本"单元",真实而全面地记录高校教职员工的综合信息。其管理的质量优劣及完善与否,将直接影响到高校优秀人才的选任、教学水平的提高、科研层次的提升以及综合管理的效果等领域,制约着高校办学方向与长远发展战略的实施。基于此,本文对强化高校人力资源档案管理的作用绩效、动力来源、基本策略等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5.
《Communication monographs》2012,79(2):108-119

A comparative consideration of the Black in the United States with his counterpart in Britain led to the hypothesis that third generation West Indian immigrants in Britain would be vocally identical to local Whites from the same socioeconomic background. The hypothesis was confirmed, and in complete contrast to the American findings, working class Blacks in a British city were significantly misattributed as “Whites” 80% of the time. In addition, data collected on how people of different occupational levels are expected to speak showed that Blacks sounding “White” was far from an inconsistent cognition for many White subjects.  相似文献   

16.
首先,从知识的特质与其涵义的核心内容入手,指出"知识的哲学属性"与"知识的实践特质"的两分研究视野决定了其概念涵义的离散性和定义的多面性。以此为逻辑前提,讨论对知识概念及其涵义进行研究的方法论,继而应用"诠释佐证法"鉴别知识概念涵义的三个主要研究视角和展开范畴:①从知识的来源和知识创造角度看,"知识"是智能过程、心智状态和"传统";②从知识的语义环境和与相关概念的逻辑关系看,"知识"是"数据、信息和知识连续统一体"的一个环节和部件;③从管理角度看,"知识"是具有双重特性的有形资产和具有潜在价值的无形物。最后,分别以"人本主义语义-逻辑坐标"和"外在主义语义-逻辑坐标"对文献中既有的大量知识定义进行归聚,区别出两个互补的定义集合--"人本主义主观知识定义集合"与"外在主义客观知识定义集合",并以知识的本质属性为依据分析两个集合平行互补的哲学原理。  相似文献   

17.
中国图书馆学研究规范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中国图书馆学研究“原创性”与“后继性”研究的基本含义及具体衡量标准,尝试对“原创性”图书馆学研究着重提出新领域、新视角和新方法。“后继性”图书馆学研究认为应将“继续性”研究和“争论性”研究作为评判依据,试图为中国图书馆界评判图书馆研究成果有无价值及价值高低提供具体标准,以利于中国图书馆学研究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参与式档案管理逐渐受到档案界的关注。虚拟空间、关系网络和数字技术成为社会力量参与档案管理的权力来源,但社会力量参与权力的实现受权力主体权利意识淡薄、权利保障缺乏、权利行使途径有限等的限制。档案专业权力主体应与社会公众权力主体协同努力,开展主体培育,完善制度保障,丰富参与途径。  相似文献   

19.
林琳  张莉  严谨 《编辑学报》2013,25(1):97-99
介绍《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 2005年以来的新举措,例如取消“Track Ⅰ交流稿”、增收“预先安排编辑”的稿件、增设“特色论文”和“PNAS Plus”、设立“Cozzarelli奖”和“播客”宣传等.通过分析,认为PNAS近年来在收稿途径和宣传策略等方面的革新,可能更有利于吸引优质稿件和科技成果宣传.这几项举措相得益彰,有望促进PNAS发展.  相似文献   

20.
科技论文结论与结语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大明 《编辑学报》2006,18(2):114-115
针对科技期刊论文结尾部分使用"结论"或"结语"2种不同层次标题的现象,对结论与结语的内容进行对比分析.认为"结论"与"结语"的概念不同,应根据实际内容恰当使用"结论"或"结语"作论文相应部分的标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