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司马迁《史记》首创"循吏传",班固《汉书》承袭此体例。司马迁笔下的循吏注重守法敬法,而班固笔下的循吏更注重教化及事功能力。二书"循吏列传"中所记述的循吏各有特点。司马迁与班固家学渊源、个人经历、所处时代背景的不同以及二人政治思想、著述宗旨的差异,是形成二者笔下循吏的不同及其背后不同循吏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夏孙桐为撰修《清史稿》出力最多之人。但是,长期以来,学界对《清史稿》编纂人员的研究,更多的是将注意力集中在赵尔巽、柯劭态、缪荃孙等人身上,夏孙桐的作用则湮没不彰。夏氏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修纂《循吏传》、《艺术传》和嘉道成同四朝《列传》;拟定《清史稿》“循吏”、“忠义”诸传纂修体例和“列传”书法凡例。  相似文献   

3.
北宋<春秋>学于庆历年间发生了突变.诸儒在经学变古思潮的推动下,揭橥<春秋>学尊王主旨,尊经贬传,会通三传,以己意解经,注重阐发经书中的义理.北宋<春秋>学正是在这种经学风气中树立了经世观念,体现了与前人不同的治经取向.宋儒亦于这一理论探索过程中培养出敢于批判、善于思辨、独立自主的学风,促进了宋代社会文化的发展、进步.另外,经学与义理之学的融合,使得<春秋>学与理学相互依存,共同担负起了封建政治下"体用之学"的重任.  相似文献   

4.
《史记》和《汉书》都有循吏传,但是司马迁与班固在对于官吏的选择和评价上有很大的差异,这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相似文献   

5.
循吏与酷吏是汉武帝时期的主要官吏,他们在武帝"外儒内法"的政策之下各尽其能.  相似文献   

6.
《淮南子》中关于"廉"的论述有31条,关于"贪"的阐释与批评有47条,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道德等方面。书中对"贪"和"廉"的行为作出认定,分析了贪腐的原因并对惩治腐败提出了一些设想和措施。书中还论述了包括安徽循吏在内的先秦循吏的作为。  相似文献   

7.
<浙东运河史>阐述了浙东运河的历史变迁.浙东运河是我国最早的运河之一.先秦时期,浙东就出现了"山阴故水道".到了晋代,地方循吏组织民众,疏凿西兴运河,西兴运河与"山阴故水道"相连,形成了浙东运河的骨架.隋代,连接到杭州的大运河已经与钱塘江对岸的浙东运河相连.  相似文献   

8.
汉代循吏在历史上是颇具人格魅力的一批官员。他们在注重发展地方经济、关心百姓疾苦、积极传播儒家文化的同时,还以身作则,清正廉洁,遵守法律,深得朝廷的认可和百姓的尊敬与爱戴。  相似文献   

9.
汉、隋两代的循吏虽然在崇尚德治教化、具有廉洁正直之风和深得民心方面有许多相同之处, 但是他们之间又有一定程度的差异。隋代循吏以德化民的行为更为细致感人, 他们廉洁的程度往往超过汉代循吏, 在深得民心方面也更为突出, 隋代循吏在富民方面则逊色于汉代循吏。  相似文献   

10.
德治和法治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制度工具。本文选取正史《循吏传》中所记的典型案例,由事及理,由理论事,总结出古代循吏在治政实践中施行德治和法治的做法与经验。循吏以德治为本,目的是发展经济,惠民富民,而后教之,推行伦理教化。然而,他们并不独任教化,对于无法教化的违法者则依据法律予以制裁。制裁以教化为依归,尽量将诉讼过程转换成教化的过程,在诉讼处理过程中实现德治与法治的融合。通过教化逐步达到儒家理想中的“无讼”。然而,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问题愈加复杂。一些地方官为了标榜政绩而不惜手段,一味追求“零诉讼”,反而背离了儒家“仁政”的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