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制度化管理是一种"有为"管理、硬性管理.通过构建和履行与个体间的心理契约,实行柔性管理则是"无为"、"无声"的管理,是一种最高级别的管理,它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心理契约作为文本契约的有效补充,对人的行为具有一定的调控力和内驱力.高校作为一种组织形态,其管理过程也必然采取文本契约与心理契约相结合的管理模式,从而发挥其各自特有的优势,相互配合,相互补充,推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在高校心理契约管理过程中,要坚持重视情感激励的原则、诚信原则、公平原则、个性化原则、心理契约与文本契约并重的原则等等.  相似文献   

2.
王晖  吴永祥 《文教资料》2009,(4):215-216
组织中的心理契约是联系组织与组织成员之间的心理纽带,是影响组织成员行为和态度的重要因素.本文从高校社团激励的现状出发,在深入阐述高校社团激励中导入心理契约的可行性的基础上,以系统论的角度,从心理契约的建立、心理契约的维护、心理契约的调整这三个维度提出了建立高校社团激励的新型体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在高校学生管理中构建心理契约有利于弥补学生与高校之间教与学契约的不完全性;有利于填补学校规章制度的空白,增加学生对高校的信任感;有利于维护学校与学生的良性互动,增强学校凝聚力和感召力.构建良好的心理契约应采取的对策是:明确合理的期望;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帮助学生科学规划职业生涯;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4.
高校教研室是学校的基层管理机构,它由一线教学科研岗位的教师组成,从心理契约理论角度来分析,高校教师与教研室的心理契约关系可以从纵向(成员与教研室管理者之间)与横向(教研室成员之间)两个维度.按照教研室成员的成熟度依次可分为主动依附过程、认识完善过程、心理权衡过程和成熟过程,高校应基于此过程加强教研室成员心理契约管理.  相似文献   

5.
心理契约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应用及管理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理契约是高校和大学生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联系高校和大学生的心理纽带.研究生作为大学教育的最高层次,心理契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尤为突出.在新形势下要合理构建高技与研究生之间的心理契约,充分发挥其激励作用、凝聚作用、整合作用,并通过各种手段管理好心理契约,不断完善研究生与学校的关系,增强教育实效.  相似文献   

6.
论高校课堂教学中的心理契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课堂教学管理过分强调思想教育和规章制度等有形规范的作用,却忽视了无形规范的心理契约的存在及其对高校课堂教学管理的影响。文章通过对心理契约及其效能的认识,分析了高校课堂教学中重视师生心理契约的必要性,并提出了课堂教学中建构心理契约的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7.
基于心理契约维度的高校教师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传统的高校教师管理手段面临考验.心理契约维度的视角给高校教师管理提供了新思路.通过对高校教师管理引入心理契约维度的适切性与构建高校教师心理契约维度的途径的探讨,以期促进高校教师管理的改革.  相似文献   

8.
现代社会是一个契约的社会,人们被越来越多的契约责任所包围.契约是交易双方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而进行的基于平等地位的一种自由交易,各方并由此而建立起一种权利与义务关系.为提高帮扶效率、促进成功转化,需采取基于"心理契约"的困难生帮扶策略: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强化学生的契约意识;帮助困难生规划个人奋斗目标;保持期望相容;使用有效的激励手段;培育班级文化;建立有效的心理沟通.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诠释"心理契约"的内涵,对"心理契约"理论在运动员管理过程中的适用性进行了分析,得出从事运动队的管理者应通过尊重运动员、关注运动员的合理期望、构建与运动员的信任关系、彼此间加强有效沟通、实施公平合理的激励政策、完善运动员的发展规划,建立基于心理契约理论的运动员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0.
心理契约理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的实施具有借鉴意义.基于心理契约理论,当前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应进一步强化教师责任,优化心理契约管理基础,提升教师案例教学研究与实践水平;实施人本管理,促进关系型心理契约构建,营建利于案例教学开展的和谐氛围;发挥期望效应,实施心理契约期望值管理,强化学生案例学习责任意识与行为;利用暗示沟通,推动个性化心理契约达成,增大案例教学因材施教的回旋余地.  相似文献   

11.
高校人事代理人员心理契约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人事代理人员心理契约的实证研究试图从心理、情感和关系的层面切入,以一个新的视角来探索人事代理人员的管理和激励问题。高校在人事代理人员管理中应遵循以人为本、公平公正、共同发展的原则,可采取明确期望,树立共同愿景,建构信任,实行归因管理,建立公平而有竞争力的薪酬制度,注重柔性管理,创设良好组织文化,关注人事代理人员的发展与价值实现等策略来创建良好的心理契约。  相似文献   

12.
心理契约对于个体的态度和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高校聘任制改革打破了传统的心理契约平衡,对青年教师的成长将产生重要影响。在聘任制条件下解读青年教师心理契约的变化,分析青年教师心理契约的动态演化过程以及作为重要心理资源的心理资本在心理契约的演化过程中作用,并基于该动态过程给出了心理契约的四种管理策略,即以心理资本夯实心理契约的投资式管理、以发展维护心理契约的发展式管理、以体制保障心理契约的动态式管理和以期望匹配心理契约的引导式管理。  相似文献   

13.
构建和谐的心理契约是高校师资管理观念的创新。文章借助心理契约理论,阐述了心理契约在高学校师资管理中的实践意义,并提出了如何构建和谐心理契约的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14.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何引进、激励、留住人才并使图书馆员乐业、敬业,已成为决定图书馆成败的关键因素本文以心理契约的概念及内容入手,分析心理契约及心理契约违背的作用机制,着重探讨心理契约的违背对馆员流失这一行为的影响。最后提出了在培训、激励和绩效管理方面基于心理契约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小学教师心理契约和个人教学效能感之间的关系,以甘肃省张掖市的220名小学教师为被试,采用《教师心理契约量表》和《中小学教师个人教学效能感量表》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心理契约在性别、受教育程度上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在年龄、教龄、学校所在地3个变量上存在差异(p0.05)。个人教学效能感在性别、年龄、职务、学校所在地上没有差异(p0.05),在受教育程度、教龄职称上有差异(p0.05)。心理契约与个人教学效能感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学校现实责任与教学策略、课堂管理呈正相关,和激励学生无显著相关;教师现实责任与课堂管理之间无显著相关,但是与教学策略激励学生之间具有显著正相关;教师发展责任在教学策略、课堂管理、激励学生三个维度上存在正相关,其中在教学策略、课堂管理的维度上相关很显著。  相似文献   

16.
心理契约是一种情感契约,对心理契约的动态管理是高校图书馆提高服务能力、提升人力资源效能的一种柔性管理方式。高校图书馆知识型馆员追求创造性的工作、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追求宽松的工作环境,基于心理契约视角的知识型馆员的管理策略即构建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体系、创建合理的培训开发机制、建立有效的沟通和反馈机制、创造充满凝聚力的图书馆文化。  相似文献   

17.
中美高校教师心理契约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心理契约作为制度契约的有效补充,对人的行为具有一定的内驱力.高校教师这一群体的心理契约具有自主性、敏感性、教育性、成就感和发展性特征.笔者通过比较分析中美两国不同文化背景下,高校教师心理契约的形成、类型、性质和违背等方面的差异,针对本土文化的特点,提出以人本式管理夯实心理契约,以参与式管理引导心理契约,以前瞻式管理维护心理契约的中国高校教师的心理契约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18.
高校师生相互期望与心理契约的演进与调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首先针对学界误把未明说的期望直接当作心理契约这一问题,对心理期望与心理契约两个概念的差异进行了界定.在此基础上,文章以高校师生从相互期望到心理契约的演进为线索,对师生心理契约的形成及其履行机制进行了深入探究.最后,文章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出:高校管理者应对师生之间的相互期望进行引导调控,才能促进师生心理契约达成并发挥其既激励又约束的双重功能.  相似文献   

19.
构建高校与教师之间良好的心理契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与学校之间相互信任的稳定关系不仅需要靠经济契约来维持,还需要在他们之间构建良好的心理契约.学校在高校师资管理中要通过期望、承诺、沟通和互利互惠等策略与教师建立良好的心理契约,并在招聘、培训、激励与危机管理等环节中对心理契约加以维护.  相似文献   

20.
成人高校面临师资流失的现实困境,单纯依靠劳动合同及经济激励已无法有效吸引、保留和激励教师。心理契约理论是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新兴理论,把它引入到成人高校师资管理工作中既有必然性,也有适切性。成人高校应完善教师招聘制度以建立良好心理契约、建构科学合理的教师薪酬福利体系以维护心理契约、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以强化心理契约、提供积极的组织支持以巩固心理契约,从而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实现组织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