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对辽宁省女子摔跤运动员赛前训练期的血红蛋白(HB)、血尿素氮(BUN)、血清肌酸激酶(CK)和尿八项生理生化指标进行了测试和分析,旨在了解女子摔跤运动员赛前训练期机能变化规律.研究结果显示:赛前的太强度训练对女子摔跤运动员机体刺激较显著,机体出现反应,经过4周训练后各指标基本恢复,表明机体对大强度训练适应.结果提示:血红蛋白、血尿素、血清肌酸激酶及尿八项可以作为女子摔跤运动员赛前训练期机能状态评定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2.
通过监测吉林省速滑运动员赛前训练的生理生化指标(血红蛋白、血尿素、肌酸激酶、尿蛋白等)变化,来调整和确定训练的营养补充方案,进一步探讨营养生化监控和科学训练的关系,并发现赛前全队平均血红蛋白浓度、血尿素浓度和肌酸激酶指标都处于较理想范围;全队尿蛋白浓度和尿蛋白阳性检出率都明显下降。说明赛前训练改善了运动员的体能状况和运动员对训练负荷的适应情况良好。  相似文献   

3.
我国优秀女子摔跤运动员赛前生理生化指标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备战2008年奥运会的国家女子自由式摔跤队39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运动员赛前训练过程中血乳酸、血尿、血氨、睾酮及皮质醇等生理生化指标的测试和分析,全面把握和概括运动员赛前训练负荷内容及结构的特点。结果表明:赛前训练常用的实战和模拟实战训练强度是增强专项有氧耐力的有效强度;教学比赛的强度是有效的耐乳酸训练的有效强度;优秀女子摔跤运动员的一个完整赛前训练在4~6周之间;赛前训练负荷安排总体上呈现训练强度增加,训练量逐渐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采用机能测试及个案分析法,对我国优秀游泳运动员谢智备战2009年全国第11届运动会赛前训练的负荷特征进行了监控研究.结果显示:(1)谢智的有氧训练比重较大,在进行有氧训练的同时,会结合较高强度的无氧训练,但是比重很小.训练强度还不能完全达到比赛强度;(2)高原训练和平原训练的血红蛋白值均在比较理想的范围内,二者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其原因是由于地域海拔高度变化对运动员机体的影响;(3)赛前提前一个月到平原训练的模式是合理的,比赛时谢智的机能状态处于上升阶段.  相似文献   

5.
对安徽省男子优秀武术套路运动员赛前大强度训练阶段安静状态下的部分生化指标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赛前大强度训练阶段运动员Hb和BUN值均处于正常范围之内,说明运动员对训练量适应,机能状态正常。而CK值远远高于安静值,可能与赛前训练突出强度,CK在体内积累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定国家队女子皮艇运动员赛前训练的有效性。方法:以6名国家女子皮艇队运动员为测试对象,对赛前6周训练的训练负荷进行归类统计,同时测定赛前训练期间的血红蛋白、血尿素、肌酸激酶和睾酮。结果:赛前训练中,训练强度保持在100%情况下,初期训练量基本保持在80%,最后2周递减至60%;血红蛋白在亚运会前2周为142g/ l;肌酸激酶先升高后减低,赛前2周最高,测定值为214.50IU/ l,亚运会前2周为204.17 IU/ l;血尿素先升高后减低,之后保持平稳,亚运会前2周为4.78mmol/ l;睾酮在赛前训练期间呈递减趋势,在亚运会前2周为47.87 ng/ dl 。结论:备战亚运会赛前训练中随训练负荷的变化,运动员机能指标呈现出相应变化,且身体机能在亚运会前达到良好状态,提示赛前训练负荷安排基本合理。  相似文献   

7.
对备战第十二届全运会的15名河北省男子赛艇公开级运动员赛前集训期间的血红蛋白、血尿素氮、血清肌酸激酶等指标进行了一系列追踪监测;通过生化指标的测试反映运动员身体机能状态、有氧能力的提高,对训练强度安排与训练效果进行了分析与评价,指出集训期间教练员在训练强度安排上的不足,对以后进一步的训练安排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普通高校短跑赛前训练安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赛前训练是运动训练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环,赛前训练安排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形成和发挥;赛前训练的安排既要考虑多年和年度训练计划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又要考虑运动员的现实状况;实施赛前训练的关键是处理好训练量和训练强度的关系,控制好赛前训练专项的强度,应将专项强度控制在中——大范围内;把握住短跑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形成和稳定发展,使最佳竞技状态在重大比赛中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9.
目的::在全运会赛前9周,对优秀游泳运动员为期6周的大强度训练并实施赛前训练监控,探索科学有效的赛前大强度训练模式,为游泳运动员赛前大强度训练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9名优秀游泳运动员实施为期6周的以无氧能力训练为主的赛前大强度训练方案。在训练前后进行一次极限负荷运动(300米全力游)的气体代谢能力测试和血乳酸均匀度的无氧阈测试,并在训练前、训练中(训练2周后)、训练后(训练6周后),测定基础状态下的血红蛋白(Нb)、血清肌酸激酶(CK)、血尿素(BU)、睾酮(T)和皮质醇(C)。结果:(1)与训练前相比,摄氧量(P<0.001)、摄氧量相对值(P<0.001)、呼吸频率(P<0.05)等指标显著下降;呼吸商(P<0.05)、潮气量(P<0.05)、成绩(P<0.05)和即刻血乳酸(P<0.001)显著升高;(2)6周大强度训练后,无氧阈速度、出现无氧阈拐点时的血乳酸和心率没有显著变化。(3)基础状态下,BU指标在大强度训练2周后,明显升高(P<0.05),C指标在训练中期明显下降(P<0.001),训练后期又呈现明显的升高(P<0.05),其它血液指标变化不大。结论:(1)以无氧能力训练为主的的赛前大强度训练计划达到提高运动员无氧能力的目的,同时有氧能力得到保持;(2)血液生化指标的动态变化,符合大强度训练的机能变化特点,赛前大强度训练没有导致运动员机能下降。(3)极限负荷运动(300米全力游)的气体代谢能力测试,为游泳运动员的赛前训练效果的评价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
优秀马拉松运动员高原训练期间身体机能监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景丽  刘东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8):1061-1062,1068
高原训练已被普遍认为是提高运动员有氧耐力的有效手段之一,尤其受到中长跑教练员的认可.全程跟踪了马拉松运动员为备战国际马拉松比赛在赛前上云南进行高原训练的完整过程,通过运动员在高原上训练量及训练强度的安排,结合对运动员在高原训练期间CK、血红蛋白和血睾酮等生化指标的变化,试图找出马拉松运动员高原训练期间运动量及运动强度与人体机能指标之间的规律,目的在于在高原训练期间为教练员提供科学依据,更科学合理地安排训练量和训练强度,取得高原训练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测试了优秀青少年男子篮球运动员冬训前后个体乳酸阈及部分体质指标,结果表明:①15—16岁男子篮球运动员个体乳酸阈值为2.51±0.22mmol/1,高于幼儿及低年龄组运动员,低于4mmol/1成人水平,且与同年龄组不同项目运动员乳酸阈值不同。②受试运动员体重状况整体水平良好,少数运动员体重偏低,个别队员超重或肥胖;力量素质整体偏低;柔韧素质整体较好,但个别队员较差;心肺功能整体较高,但仍存在不及格现象;血红蛋白量普遍偏高,有1人稍低。③冬训后运动员最大摄氧量显著提高,3/5运动员乳酸阈强度有所提高,心肺功能有显著性提高,反应能力、柔韧素质等略有增加,力量素质下降。  相似文献   

12.
采用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对陕西省专业运动员的自我效能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陕西省专业运动员自我效能总分显著性高于普通人;高训练年限和高运动等级的专业运动员的比赛效能显著高于低训练年限、低运动等级的专业运动员;不同训练强度下的运动员训练效能存在显著性差异,训练效能从强到弱依次为:中等强度训练、大强度训练和小强度训练的专业运动员。  相似文献   

13.
通过实验研究对游泳运动员在训练测验和比赛两种负荷条件下,血乳酸、心率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旨在研究不同性质负荷对游泳运动员机体的影响程度。实验结果表明:比赛条件下游泳运动员机体承受负荷最明显的表现是,负荷后对机体的影响要比测验负荷大;比赛和测验负荷后,血乳酸和心率两项指标的变化并不呈同步趋势。在超过最大强度负荷的情况下,血乳酸指标能较准确地反应游泳运动员机体承受不同负荷的变化特征;比赛负荷和测验负荷,受心理因素的影响很大。训练负荷达到比赛负荷要求的关键是提高心理负荷强度。  相似文献   

14.
检测摔跤运动员一个训练周期血样生化指标,为动态掌握训练强度、调整训练计划、进一步指导训练提供科学依据。结果发现运动员血红蛋白含量在整个训练周期呈现下降趋势,血尿素的变化趋势与血红蛋白基本一致,运动员肌酸激酶对运动强度的变化比较敏感。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不同水平举重运动员大强度力量练习后,血清肌酸激酶(CK)水平差异的观察,表明大强度运动后,高水平运动员和一般运动员的血清肌酸激酶(CK)活性均明显升高,但高水平运动员的血清肌酸激酶活性明显低于一般运动员,且差别有显著意义。  相似文献   

16.
通过多因素:改变海拔高度的高原训练、营养补剂、运动强度和运动负荷的变化,探讨提高中长跑耐力的训练模式。结果发现:高原刺激能显著提高运动员的血色素水平,补血的铁剂适当使用可以维持运动员在训练期的高血色素水平;高海拔渐进复合的持续耐力训练,先提高训练量,再提高训练强度,可以有效提高运动员耐力水平。  相似文献   

17.
过度训练及其控制是现代运动训练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乒乓球运动员与非竞技项目运动员相比,面临着更高强度的对抗、更激烈的竞争,因此,也更容易产生过度训练。采用晏宁(2003)编制的《运动员训练状态监测量表》对100名乒乓球俱乐部运动员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对乒乓球运动员过度训练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市乒乓球俱乐部运动员已经出现了过度训练的迹象;在应激和恢复的8个因子上不存在性别差异;在应激的4个因子上,未成年组运动员都高于成年组,训练年限"4年以上"组高于"4年及以下"组,"中专及以上"学历组高于"中专以下"组;在恢复的4个因子上,相反。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求1500m运动员耐力训练的最优效果,采用实验法、数据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哈尔滨市省属3所高校10名男子1500m运动员运用5级递增负荷法进行无氧阈的测试,并对心率和血乳酸等生理指标进行监控、分析和评价。实验结果显示:(1)无氧阈强度时血乳酸与心率的变化曲线高度相关,可以用心率来代替血乳酸指标指导训练,是1500m训练中控制运动强度的简便易行的有效方法;(2)高校1500m运动员耐力训练可以参照171±9.2这个范围作为男子无氧阈强度的临界心率,以3.9mmo1/L作为乳酸无氧阈的临界值。(3)在实际训练中可以采用低强度训练负荷、长时间中强度耐力训练和间歇性大强度训练等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