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为人作嫁”是编辑人员常说的一句话。我想,虽不能排除有人将其当作牢骚话,但大多数人是从积极方面去理解的:为人作嫁并非易事,为人作嫁苦中有乐,为人作嫁功在千秋。 首先,做好编辑工作,要有比较广博的知识。 有人说,编辑应是杂家;有人说,这还不够,编  相似文献   

2.
编辑要多方位考虑选题河南教育出版社谢美光人们常说,编辑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为人作嫁”,一是“杂家”。既然如此,那么在考虑选题时,编辑也应该显示出这两个特点来,这就是当个“为人着想”的“杂家”:又要为读者着想,又要为作者着想,又要为经营者着想,当然也...  相似文献   

3.
编辑要有编辑思想编辑工作是思想工作,编辑一定要有编辑思想,这个问题似乎不需要多费唇舌,但是做编辑工作可以不用或不要思想的认识和事例却不少见。比如,认为编辑工作只是抄抄贴贴,剪刀加糨糊的简单技术工作,就是把编辑工作看成不要用脑子即不用思想去做。又如,认为著书立说是作者的劳动,反映的是作者的思想,编辑只是“为人作嫁”。“为人作嫁”  相似文献   

4.
过去有人告诉我,编辑就那么回事。“一把剪刀一杆尺,一瓶浆糊一只笔”,圈圈画画,修修改改,抄抄誊誊,粘粘贴贴,为人作嫁的“无名英雄”,好为人师的区区角色。可现在,当我自己在“编辑”这个位置上呆了300多个日子后,我才强烈感受到:编辑并不就是那么回事。他是一个“活导体”,凭借着一种立体意识在大众传播过程中联接着群众和传播者,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编辑的这种立体意识是由编辑的特殊位  相似文献   

5.
自从唐代诗人秦韬玉在其《贫女》诗中吟出“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的名句,“为人作嫁”便被广泛引用,大概由于编辑和贫女“压金线”而“为他人作嫁衣裳”的工作性质太相似了,编辑便常被人称为“为人作嫁”之人。一些编辑也因“年年压金线”而产生“苦恨”心理,自叹“为人作嫁”几时休!笔者当编辑也有十来年时间了,体验过个中滋味却只想说一句:莫恨年年压金线,甘为他人作嫁衣。  相似文献   

6.
为人作嫁,是期刊编辑常常挂在嘴边的话,似自谦,更似自嘲。也难怪,长期以来,在很多人的潜意识里,编辑工作只不过是简单的删删改改、整理加工。其实,为人作嫁,看似轻描淡写,却内含玄机。一名优秀的期刊编辑,必须能画龙点睛——作者的文章好比画面上的一条龙,那么编辑就必须是那个点睛之人,只有这样,才能让这条龙活起来、飞起来,才能让这篇文章生动起来、丰满起来,最终见刊以馈读者。  相似文献   

7.
编辑道德的四重境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玲 《中国编辑》2005,(4):51-52
编辑常常被赞誉为“为人作嫁的无名英雄”、“优秀作品的助产士”、“善识千里马的伯乐”,等等:这不仅反映了社会对编辑工作的重视和对编辑人员的尊敬,同时,也说明了社会对编辑社会职能的承认以及对编辑的期望和要求:然而,随着竞争的不断加剧,近年来出版界出现了诸如抄袋剽窃、恶意炒作、恶性竞争等方面的道德问题.危及到了行籽的整体生存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记得我刚刚来到出版部门,做为一个新兵开始编辑生活时,常常听到同志们和领导谈到要提倡乐于为人作嫁的“编辑风格”。当时,我感到挺纳闷:既是做编辑工作,就要为他人修改文章,这是份内之事,本职工作,理所应当,何言苦累,又何言“为他人做嫁衣”的风格呢!这怕是赞誉过度,言之失实了吧。几年下来,我总是看到编辑日以继夜地埋头苦干、默默无闻地工作着,呕心沥血、绞尽脑汁为作者  相似文献   

9.
郭编辑其人     
郭编辑其人郭德民【河南】常言道:沧海桑田,世事难断;阴差阳错,命运有常。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原本无意于为人作嫁的郭某,竟然危坐于某高校学报编辑部的办公桌前,做起编辑来了。郭某以前不乐此道,事出有因:此业清苦。就连本单位的革命同志都称编辑部为清水衙门。当...  相似文献   

10.
编辑是出版活动的主体,担负着发现和培养人才的职责。编辑工作的特点和编辑所承担的这一职责,决定了编辑应具有的人才意识的主体特质,这就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思想,为人作嫁的奉献精神,发现和扶植新人的才能与胆识。  相似文献   

11.
张维璟 《新闻与写作》2004,(8):36-36,39
守责甘寂寞1982年元旦福州晚报创刊时我来到报社,当过记者,但更多的是当编辑。20多年来,编辑的酸甜苦辣我都尝过。我深知,编辑是怎么一回事。过去人们对编辑有这样两种不周的说法:一是编辑就是剪刀加浆糊;二是编辑就是为人作嫁衣裳。对第一种评价,我不敢苟同,因为这有点太小看了编辑。多年的实践倒使我真切地感受和理解了第二种  相似文献   

12.
论科技编辑思维多元化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编者再创造作用的最大体现是再发现,即如何慧眼识珠辨识和发现论文的学术价值,这是编者应该发挥的最大功能。这一主题的确立和强化,必然要求编辑思维和编辑知识结构的变革:一是必须突破编辑思维的单一定势,向思维多元化发展,编辑思维也是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统一;二是必须跨出思维对思维的编辑模式,方能真正保持思维的正确性;三是调整编者知识结构,增强学科纵、横向相似信息的贮备。只有如此,编者方能由被动的“为人作嫁”,走向主动的再发现之路,真正体现编辑的学术贡献。  相似文献   

13.
"编辑"这个词作动词时,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对资料和现成的作品进行整理、加工."这说明,作为从事编辑工作的人,其劳动对象是别人创作的作品;编辑所做的工作是为别人的作品"补漏拾遗、锦上添花",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为人作嫁".尽管,近年来"策划"概念的提出,使得许多编辑的工作重心从"事后把关"转到前期介入,成为选题策划的主动参与者,但这并不意味着编辑"为人作嫁"的角色定位有根本性的改变.  相似文献   

14.
旧编辑浪语     
一、编辑这一行并不错编辑这一行,应该说是一种服务性行业。有些人瞧不起它,不愿意干;总觉得这为人作嫁,不若自己写些东西,当个作家或著作家为好。我想,一个编辑行有余力,则以作文,成为名家,是大好事,谁也不应该不赞成的。不过我觉得,不能成家,只当个编辑也不错。因为这第一,可以和读者交朋友;第二,有机会多读一点书。不用说别的,仅仅从个人着想,就有这么大好处。说和读者交朋友,并不是真正能和读者晤面,促膝谈心。以而是从一些读者的来信中,了解到他们的爱和恨,他们的忧愁和欢乐,他们的疑难、困苦和希望,感觉到他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是相通的。虽然没有见  相似文献   

15.
论市场经济中编辑工作的文化本位《审计与经济研究》编辑部高亚森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出版业的变革,各出版单位逐渐向生产经营型转变。新旧体制交替、商品大潮冲击令许多编辑感到惶惶然。积累传播科学文化的崇高理想遭到嗤笑,“为人作嫁”、“树无字碑”、“...  相似文献   

16.
现代编辑的中介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编辑这个社会角色向来是被放在从属的次要位置上的。在文化产品生产的机构里,也可称为编辑群体,编辑是处在最基层的具体操作者,谓之为人作嫁衣裳的角色。但当仔细分析文化产品生产和消费的全过程后发现,现代编辑并非是被动的社会角色,而是完全处在整个编辑活动的中介位置上。是一个有强烈主体意识的中介角色。  相似文献   

17.
也谈编辑工作霍小齐“为他人做嫁衣裳”这句话,很好地表现了编辑工作的性质和特点,至今仍未过时。我以为,做一名编辑首先要具备这种“为人做嫁”的奉献精神;没有这种样神追求和思想素质,是当不好编辑的。但是.有了这种精神追求,并个等于就能做好编辑工作,还要解决...  相似文献   

18.
范炯 《编辑之友》1991,(5):55-57
看到命题,许多人会诧异:为人作嫁者有何独立观念可言?接好活、“把好关”、少出错,才是编辑的本份。对此,我不以为然。不长也不短的编辑生涯使我强烈地感到,编辑不但要有编辑的品德、编辑的素养,还要有独立的编辑风格。而编辑风格的形成,得益于编辑观念的确立和社会、出版业对它的认同。何谓编辑观?我认为,这是一个编辑对自己社会角色的确认,对自己人生兴趣的把握,对自己职业内含的理解,以及对自己服务对象的体悟。下面,分四个方面坦露我的编辑观。  相似文献   

19.
坚守出版理想,编辑的主体意识不可丧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洁 《中国编辑》2005,(1):32-34
一直以来,编辑的地位在人们的心目中大约都是从属的,他们只是使著作者的作品得以面世的一个后续环节,是事物地道的“外因”。“为人作嫁”过程中所有的光环,始终都不可能笼罩到编辑身上,这光环的聚焦点只是“嫁娘”——图书,而编辑的美德也正体现于此——如此靠近光环,又如此拒绝光环。所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特别是在计划经济背景之下和市场经济运行初期,  相似文献   

20.
屈指算来,从事版面编辑工作断断续续已近十载。自己“操刀”的版面亦有一大摞。春去秋来,编稿画版,虽平淡无奇,却不敢有丝毫懈怠,因为时时感到有一种压力在肩上。这也许就是人们所说的“责任感”吧。每当看到纵横交错的线条变为图文并茂的版面时,心中的那份欣慰是局外人难以体会的。札记之一:责任如果说编辑工作是“为人作嫁”的话,那么版面编辑更是如此。当记者可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